【光有朋友是不夠的,有錢才是真兄弟。】
自從微信團隊宣布要在朋友圈里植入廣告后,大家都瘋了。
微信是目前社交平臺的霸主,微博淡了,來往沒聲音了,易信壓根沒帶來威脅過,4.68億的活躍用戶,就算當了朋友之王又如何?賺錢了嗎?果然,光有朋友是不夠的,有錢才是真兄弟。
想想微信粉絲都白玩了這么久,起碼也得表示一下誠意吧!但,顯然大家不領情。朋友圈內(nèi)一片撻伐之聲;甚至于有公眾賬號開始教導粉絲如何停用朋友圈,附加詳細流程圖。
新浪微博逮著了這個機會,立刻發(fā)起市場調(diào)查:“對于朋友圈開始出現(xiàn)廣告,你的看法為何?”果然得到88.8%反對票。(不用做調(diào)查也知道,誰喜歡在朋友圈里看到插入的廣告信息?)
【粉絲不爽,廠商躍躍欲試】
微信之前推出的廣點通廣告模式(附屬在微信各大公眾賬號文章底層出現(xiàn)的推廣內(nèi)容),其實并沒有引發(fā)這么大的風波,當然,某個層面上來說,也代表這樣的廣告模式,沒有重量級地打中粉絲。但這次Feeds信息流的廣告模式(在朋友圈中插入廠商的推廣信息),卻造就極大的討論。有趣的是,粉絲不高興,廠商卻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長久以來,許多廠商都在尋找微信的廣告宣傳模式,開微信平臺,玩H5游戲、發(fā)布信息圖、來個市場調(diào)查、拍短視頻、找話題…不是不行,而是對許多廠商而言,太辛苦了!也弄不懂。大家都在尋找能像視頻貼片,或是網(wǎng)站Banner的做法,越簡單越好,尤其是土豪客戶,只想丟錢就好!而Feeds信息流的計費模式,傳言是以CPM(千人到達成本)40元為計算基本,沒有500萬,玩不起,雖然說法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同,確定的是:第一波的廣告是土豪客戶的專利。
【廣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微信團隊在引發(fā)軒然大波之后,馬上發(fā)出來聲明:“廣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強調(diào)廣告是有價值的信息,微信極為重視粉絲的體驗,用戶如果不想看廣告,點擊“不感興趣”按鈕,廣告就會消失。但,其實在你把廣告丟給我時,你就已經(jīng)“假設”我對這個廣告是有興趣的。科技的確可以“猜想”哪些粉絲對哪些內(nèi)容是有興趣的,問題就是:這種猜測準確嗎?是深入人心的嗎?機器你怎么能準確判斷這個廣告我感興趣?
每次收到某信用卡公司白金卡會員的雜志,滿滿都是高爾夫球俱樂部、游艇、跑車的報導,實在很難讓人接受!我每年花很多錢敗家,但,我不喜歡打高爾夫球、不愛游艇、更不愛跑車,請不要自己判斷我們會喜歡這些內(nèi)容!你不是我,你永遠不會知道我愛什么!我如果看到很棒的廣告,我自然會閱讀,自然會轉發(fā),但,請不要用電腦判斷我“可能”愛什么類型的廣告!廣告的確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機器你判斷的哪個部分!
有趣的是,當微信廣告真的出現(xiàn)時,又引發(fā)另一波的激烈討論。
由于之前的分類傳聞,導致用戶在看到寶馬的廣告時,覺得自己是高上大的一群人,看到可樂的起碼是個屌絲,看到VIVO手機的,則表示不開心:起碼也給個iPhone看看吧?于是,又再因為新奇性,替第一波的品牌造了不少聲勢!但,之后出現(xiàn)的品牌,可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像是曇花一現(xiàn),難以再引發(fā)話題。
【將有價值的內(nèi)容跟感興趣的用戶關聯(lián)起來是個高上大的偽命題。】
說實話,如果微信企圖使用機器來分配廣告給用戶,那么,是否該認真考慮分成給朋友圈里看到廣告的人?
長久以來,每次當消費者點擊了廣告之后,廣告主是將廣告費給了承載廣告的媒體方,但,明明看到廣告的是消費者,將來有興趣去購買的也是消費者,如果喜歡你的廣告,再幫你按下轉發(fā)鍵的還是這群消費者,那么,為何不能將利潤分成給點擊廣告的消費者?比起有人如果點了某則廣告,他的朋友就會智能性地接收到相同的廣告而言(這是微信Feed廣告?zhèn)餮缘哪J剑绻娴氖沁@個模式,我哪個朋友按了這個廣告,害我也看到廣告,我就會想去扁他..我想被分到錢,不想被分到看廣告…),不論分成金額的高低,對于消費者而言,都會是一份正向循環(huán)的驚喜。
【閱讀的人、轉發(fā)的人、參與活動的人,請通通打賞!】
像余額寶一樣,微信可以考慮讓粉絲們每天可以看到基于自己參與的活動及觀看廣告的行為,而獲得的獎勵。這是他們的社交資產(chǎn),也是他們與廠商間主動建立的連接。對廠商而言,他們絕對希望廣告費能夠實質(zhì)花在消費者身上。何不創(chuàng)造一個3贏的局面?
【有錢的想要朋友】
當微信開始想要把朋友的價值變現(xiàn)的同時,有錢的支付寶卻急著想要找朋友!
阿里集團之前作的“來往”,即使是強迫廠商,送廠商手機,最終還是必須承認,來往是成不了氣候了!根本無法跟微信抗衡,畢竟,當朋友都在微信上時,不是強迫幾家廠商就能改變大家的生活習慣。雖然阿里集團也投資了新浪微博,然而,微博日益消退的活躍度,靠的是社會事件及娛樂圈支撐,依舊是:沒有朋友!
急著找朋友的阿里集團,這次決定用上支付寶。靠著長久以來買賣上的優(yōu)勢,支付寶錢包的用戶已經(jīng)突破1.9億。于是,阿里集團決定讓大家#用支付寶聊天#!
怎么聊呢?一邊轉賬,一邊聊天…網(wǎng)友們設計的場面大概是這種感覺:轉100元給女朋友,然后問:感冒好了嗎?還沒好?再轉200元,怎樣?這次好一點了吧?還沒好嗎?再轉300元….
這種土豪的聊天手段,的確是夠霸氣!只是,你確定大家很想拿支付寶來聊天嗎?實在很想敲敲腦袋問一下發(fā)想這個手段的同學:你是怎么想的?
【有用戶,不代表擁有一切。】
每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的品牌都喜歡說:反正先把用戶圈起來,然后就可以產(chǎn)生價值。你確定嗎?非常非常確定嗎?
我用滴滴打車是為了坐車,如果你要我用滴滴打車買衣服,即使我日常生活中的確會買衣服,但我并不想用滴滴打車來買衣服!我用支付寶是為了付錢,也請不要叫我拿支付寶來聊天。
強化附加價值跟混肴定位是兩件事。
用戶或許是同一批人,但用戶在使用不同工具時,自有其判斷的基準。也必須承認,以“人“為中心發(fā)展的社交工具,如微信,在發(fā)展各種適合這群人的功能,甚至鏈接到支付時,粉絲抵觸心態(tài)較低。但,以功能為中心的APP,如洗衣、打車、支付..,再發(fā)展附加功能時卻需要做完整的思考;跨度太高的功能,只能讓人望而卻步!
阿里急著要朋友能理解,騰訊急著變現(xiàn)也是人之常情;但,手段需要真的需要再思量!
- 該帖于 2015-2-28 10:2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