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EXPO 2015)于2015年5月1日開幕,并持續到10月31日,預計會有2400萬人參觀。每屆世博會,各國展館的建筑設計都是最吸引人們眼球的地方,本次世博會的主題是“滋養地球,生命能源(Feeding the Planet,Energy for Life)”,所以各國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圍繞這個主題進行精心設計。本次世博會很多國家都不約而同用到了木、竹材質進行設計�,F在大家就一起來細數這次米蘭世博會上的各種特色展館吧!
一、中國館
由紐約Link-Arc工作室與中國清華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合作設計。中國館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為主題,外圍是層疊的麥浪,簇擁著中間一艘竹編大船。竹編的設計讓自然光巧妙的進入,環保節能,它回應了本屆世博會的主題,同時也展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鄉土人情。
設計師使用大量竹子板創造了一系列橫跨屋頂瓦,讓人聯想到中國傳統建筑所用的陶土磚的。這些將被固定在拱形木框,給建筑其獨特的輪廓。
二、萬科館
萬科館以“中國人的食堂”為主題有中國杭州的元素,設計出自丹尼爾·里伯斯金之手。從普通社區居民的視角向世界展示一幅真實、完整的中國城市生活景象,以及企業對于“以食堂構建和諧社區關系”的思考與實踐。
建筑形態設計的理念出自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線條的運用,彎曲的幾何圖形式的場館外觀將文藝復興氣息和現代性完美結合。站在建筑物屋頂平臺可以俯瞰毗鄰的世博園主景觀區,一座頗具氣勢的主樓梯直通屋頂平臺,次級景觀樓梯則環繞在建筑物內部,使參觀者可以在行走中欣賞變化的風景。
三、法國館
由巴黎X-TU事務所設計,以“生產和培育的另一種方式”為主題。面積3600平方,采用輕質的木結構打造一個可以重復使用的涼亭,以減少能源消耗,倡導能源的可再生利用。
設計師們從法國鄉村連綿起伏的丘陵地形中獲取靈感,想象將地形倒置的景觀,并利用數字技術制造出一個顛倒的壯麗景觀。
建筑外部用木材交叉層疊成脊狀結構,內部設計空間呈現弧形的凹陷。
展館的一樓是容納法國各地糧食生產為中心的展覽,樓上的一間餐廳會試著使用展館內展出的各類蔬菜和水產品。設計師們還希望藤蔓植物能在建筑的木格子之間生長,營造一種自然的生態農業、綠色健康的環境,并重新詮釋市場模式。
四、越南館
由Vo Trong Nghia設計。竹材結構的越南國家館令人印象深刻,它的設計靈感來自蓮花。蓮花是越南的國花,象征著全體越南人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和祝福。
設計廣泛采用快速增長和低碳的竹子作為材料,竹結構和樹為游客提供陰涼,而滲透到建筑物地板的“荷花池”將為館內帶去涼爽。在這樣恬靜優美的展館看展,心情肯定舒暢!
設計團隊為減小輕質景觀建筑對于環境的影響,預先制造的竹制結構都很容易被隱藏起來,在世博展期過后還可以重新使用。
五、智利館
智利館由建筑師Cristián Undurraga設計,它旨在凸顯“食物的力量”,強調關注食物質量,特別是出口食品的質量。智利館內使用高科技,電子設備齊全,游客可以品嘗和購買智利特產。
六、阿聯酋館
由Foster Partners事務所設計。以“沙漠城市”為主題,涉及到雨水的收集,光伏電池的運用等,進行綠色環保設計。狹長的場地被打造成沙漠城市的現代詮釋,以喚起人們行走于阿聯酋古老群落的體驗。
七、日本館
日本館由株式會社北川原溫建築都市研究所設計,其主題是“和睦共存的多樣性”(Harmonious Diversity),傳達“日本在農、林、牧包括食品、以及遍布于各種"日本料理"、"日本美食文化"中的知識和技能上所做出的各種努力”的理念。這將對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的解決作出貢獻,同時是邁向一個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共存社會的途徑。
展館融合技術先進的傳統文化,采用壓縮應變方法,接頭只有木雕,沒有金屬扣件。使用木材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與森林的維護和保護問題的方案。三維木格子象征著日本的季節變化。
八、英國館
時隔五年英國館變成了“蜂巢”,此項目由大英貿易投資機構(UKTI)領頭,由諾丁漢的藝術家 Wolfgang Buttress設計。由Stage one負責制造與建設。它給人的第一印象仿佛是一個巨大的蜂巢矗立在野花草地的中心,恍恍惚惚,猶如夢幻。
英國駐意大利大使Christopher Prentice將其描述為“21世紀諸多方體建筑中的奇跡”。
展館的外部結構是用大約17萬根鋁合金管組成的晶格狀體,在管體末端設置了無數的LED燈,到晚上就像到了一個真正的夢幻國度,內部的蜂音和外部的燈光渾然一體,集成音頻和視覺的震撼效果,展現著這個巨大的藝術品獨特的魅力,設計師用科學和藝術,自然和技術的融合,給人們展現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新可能!
九、意大利館
由Nemesi & Partners設計了這個13000平方米的展館,其主題為“城市森林”。它的外表皮覆蓋了錯綜復雜、分支狀的皮膚,六層晶格結構由900片“ i.active生物動力”水泥面板制成,它們將“捕獲”空氣中的污染物,并將它們轉換成惰性鹽。
十、馬來西亞館
由馬來西亞的Hijjas Architects Planners建筑公司進行建造。四個種子形狀的展館讓人眼前一亮,其設計體現了世博會“可持續發展的食品生態系統”的主題。
展館采用馬來西亞本地的木材進行建造,使用輕質的木料膠合板搭建橫梁,增加展館的跨度,和鋼結構的設計相比,這種木質設計更節約成本。此外,周圍的坡道和人行道都是用回收的稻殼鋪設的。
種子形狀的設計還凸顯了農業系統改革的方向,朝著生物多樣性農業和商品農業發展。整個展館占地2047平方米,展品豐富,里面還有餐廳和咖啡館,外面有露天座椅和戶外活動區。展館的設計比較開放,空間開闊,可以讓游客盡情體驗。
- 該帖于 2015-5-13 15:59: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