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今年5月中國商業地產界發生的十大事件:恒大48天拿下100個項目;萬科加碼“小股操盤”,內地首個公募REITs啟航;揭秘李嘉誠長地4201億港元資產包;萬達總部將遷址上海;融創收購佳兆業大戲落幕;二萬“聯姻震動國內地產格局等。
1、恒大48天新上馬100個項目
關鍵詞:規模擴張、戰略發展、銷售目標
根據恒大董事局定下的目標,2017年該公司要實現3000億元銷售額,2020年要實現5000億元銷售額,復合增長率維持在30%。恒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在布置全年工作時稱,在5月31日前新上馬100個項目。在地產行業以去庫存為基調的時候,恒大選擇了規模擴張。許家印指出,該任務的下達,是硬性指標,也是恒大集團戰略。
在許家印的動員下,當前恒大各地區公司都在尋找新項目。盡管此時恒大已經擁有最大的土地儲備量,1.47億平方米。與此同時,不包括總額528億元的永續債,恒大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凈負債率達到86%。
事件點評:有知情人士認為,恒大拿地可能是要配合資本市場上一系列的動作,用增加融資機會的方式降低負債。而媒體消息稱,恒大除了表明公司將持續壯大地產主業外,還通過將旗下地產相關業務資產證券化及分拆上市的方式,持續降低公司負債率,涉及的業務包括其海南海花島項目、恒大影城以及恒大商業地產。
2、黃光裕“提前出獄”假消息傳播 國美股價暴漲
關鍵詞:國美黃光裕、虛假信息、證券市場
近期,關于“黃光裕將提前出獄”的消息在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上瘋傳。2010年,國美電器前實際控制人黃光裕因非法經營、內幕交易、單位行賄等罪名被判有期徒刑14年。從去年年底開始,有關國美控制人黃光裕可能在2015年出獄的消息就開始流傳。
5月11日,《中國連鎖》雜志發表《國美靜待黃光裕歸來》的文章稱,黃光裕有望今年出獄,并稱國美近年無戰略失誤。相關信息經一些自媒體和網絡平臺不斷炒作,吸引社會廣泛關注,國美及相關公司股價暴漲。后經證實,”國美電器前實際控制人黃光裕將提前出獄“的信息是假消息。
事件點評:今年以來,隨著股市持續火爆,股民投資熱情高漲,一些非法薦股、虛構上市公司信息、監管動態甚至編造宏觀政策等違法違規行為頻頻出現,在通過傳播各種虛假信息牟利的同時,干擾了證券市場,不少投資者也因此蒙受損失。
3、萬科加碼“小股操盤” 內地首個公募REITs啟航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公募Reits、萬科小股操盤
近日,中國證監會網站公告顯示,萬科與鵬華基金公司旗下”鵬華前海萬科REITs封閉式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于4月22日被證監會受理。業內認為,這是內地版公募REITs啟航。記者注意到,早些年,包括北辰實業等知名房企為了騰挪資產,曾試圖發行A股REITs,但最終只有越秀、開元、金茂等個別企業繞道港交所,發行H股REITs或商業信托。萬科距離成功公開發行內地首只公募REITs,已經近在咫尺。而REITs上馬,使得萬科距離凱德、鐵獅門等又進一步。
事件點評:目前,萬科在商業地產(體驗式商業)、產業地產方面均有涉獵,融資成本高、重資產、回報周期長是這些類型地產開發運營的難題。除了銀行貸款外,房企的資金來源還有私募或者信托,但兩者的融資成本并不低。萬科的解決辦法是出售股權給第三方,自己負責操盤管理運營,比如2013年,萬科將北京金隅萬科廣場股權售予麥格理,以實現商業地產資本化。上述模式,也即萬科此前提出的”小股操盤“模式。如果上述REITs產品順利成行,可以預見,萬科的小股操盤模式將得到有力支撐。
4、揭秘李嘉誠旗下長地超4201億資產包
關鍵詞:李嘉誠、長實重組、物業資產
長實房地產的分拆事宜初見眉目,在5月11日發布的一份投資者簡報中,長實房地產的總物業估值超過4200億港元,每股物業資產凈值為98.64港元。
分拆后長實房地產的總物業估值達到4201億港元,包括發展物業2307億港元、投資物業1233億港元、酒店及服務套房661億港元。同時,公司持有三間上市房地產投資信托的權益,截至5月8日,其估值達到131億港元。
按照地區劃分,長實房地產在內地的物業估值達到1380億港元,占整體比重33%,而中國香港占比為64%,海外占比為3%。截至2015年2月28日,加上和記黃埔的房地產業務,長實房地產在21個城市有業務經營,開發土地儲備達到1970萬平方米。
事件點評:在長實、和黃重組落定后,以介紹方式上市的長江實業地產于5月11日公布了第一份投資者簡報。隨著簡報展開,以長地為代表的李嘉誠地產帝國版圖也逐漸展現在公眾的視野中。4210億港元的物業估值,1580萬平的開發土儲,160萬平投資物業總建筑面積及超1.46萬間酒店客房,一系列的數字說明,又一個地產巨無霸來襲。
5、金地集團大股東與管理層分歧公開化
關鍵詞:金地,生命人壽,安邦保險
5月9日,金地發布的2014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告披露,由于第一、第二大股東富德生命和安邦保險投了反對票,有關金地集團核心員工項目跟投議案、選舉丁瑋和王俊為獨立董事等三項議案未能獲得股東大會通過。
這是生命人壽與安邦保險成為金地大股東之后,首次與金地管理層之間的分歧公開化。兩大股東聯手否決管理層提出的議案,在上市公司管治中并不多見。過去幾年,經歷了管理層動蕩的金地曾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陣痛徘徊期,如今是否會再次陷入股東爭權的危機?
事件點評:作為”招保萬金“金字招牌之一的金地集團,近年來盡管在業績上日漸褪下昔日的榮光,但”門口的野蠻人“如今仍然對其虎視眈眈。當年,通過二級市場的不斷舉牌,上述兩家險資巨頭成為了金地的第一和第二大股東。然而,從兩大股東首次參與股東大會即否決管理層提出的三項關鍵提案來看,前者想要的東西顯然更多。這場博弈才剛剛開始,面對來自股東層的”發難“,金地能否再一次度過危機?
6、萬達總部擬將遷址上海
關鍵詞:萬達總部、戰略轉型、輕資產
“萬達將遷址上海!”5月8日,一則據稱被多個信源證實的消息引發業內廣泛關注。該消息稱,新晉亞洲首富王健林要把萬達集團總部從目前的北京搬到上海,現階段公司正在選地,未來將建造新的總部大樓。
萬達集團總部為什么要遷址上海?專家表示,萬達正在進行第四次轉型,走輕資產模式之路,遷址到上海是執行轉型戰略的表現,更有利于集團走市場路線,也利于向海外拓展業務。
事件點評:在國內城市中,北京與上海一直是吸引國際大型企業總部最多的兩大城市,不過,后者的國際開發程度更高,利用外資額遠高于其他城市。上海有各類豐富的金融業態,企業融資、上市很容易。同時,上海聚集了眾多金融領域的集團總部,方便彼此拓展業務,這種氛圍非常重要。原來是一個政府資源密集型行業,遷到上海來,說明該行業也從重視政府資源轉變到更重視資本。
7、沈國軍辭任銀泰商業董事會主席
關鍵詞:O2O、實體零售、電商
銀泰商業5月18日發布公告稱,原董事會主席沈國軍不再連任銀泰商業執行董事,并于股東大會后辭任董事會主席兼戰略發展委員會主席職位,阿里CEO張勇將被委任為董事會主席兼銀泰商業戰略發展委員會主席。
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各類猜想不斷——阿里是否就此收編銀泰商業?作為銀泰系創始人的沈國軍會否就此放手零售業?實體零售難道真的要被電商“吞并”?
事件點評:在馬云的觀點中,單純強調O2O實際上是個偽命題,未來商業形態中,線上和線下之間將不再是割裂地存在,而是將實現打通,本身就會融為一體。銀泰商業對于阿里來說,更像是一個拓展線上線下商業融合的樣本,每次阿里嘗試開拓線下業務時,幾乎都有銀泰商業的身影,比如用支付寶錢包付款,線下選品、線上支付購買的消費模式探索,以手機淘寶和支付寶為合作載體推出購物虛擬卡等。未來一旦阿里更多掌控了銀泰商業,則有助于推進阿里線上線下打通整體業務的發展。
8、二萬“聯姻”震動國內地產格局
關鍵詞:萬科萬達,戰略合作,資源整合
5月14日,”二萬,和了!“被群眾稱為”萬萬沒想到“的萬科與萬達在北京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雙方宣布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計劃在國內外項目開展深度合作。未來雙方合作主要通過聯合拿地、合作開發的形式來進行,即由萬達投資項目中商業部分,萬科開發項目中住宅部分。兩大千億房企”聯姻“,整個國內地產行業格局將會發生震動。
近年來,中國房地產市場已進入供需平衡為主要特征的發展新階段,房地產企業發展需要新思維、新模式,而萬達與萬科的戰略合作,無疑是一次全新嘗試。
事件點評:該次聯盟將逐步開啟兩者深度的資源整合,無論是深耕內地還是拓展海外,其雙方的合作無疑是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未來的萬達和萬科勢必憑借自身的專業優勢和專業資源進行整合并適度共享,進而為雙方各項目的產品提升其核心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此外,萬達與萬科的合作不僅僅代表著資源整合的大趨勢,在地產金融化的背景下,企業的強強聯手,還將增強彼此授信,為其穩健資金鏈條帶來基本保障。
9、融創收購佳兆業落空
關鍵詞:融創,佳兆業,收購終止
紛紛擾擾的融創收購佳兆業大戲終于落下帷幕,一切塵埃落定,佳兆業不買了!融創中國主動終止收購佳兆業,地產駭客的孫宏斌又再一次被出局。
5月28日,停牌9個交易日的融創中國于今日復牌,果不其然,最終還是主動放棄收購佳兆業。早間,融創中國發布公告稱雙方已在5月26日簽署了《終止協議》,并佳兆業須于2015年5月29日或之前退還總數為11.625億港元的首筆退款。這意味著這一場長達半年融創收購佳兆業拉鋸戰最終仍是落個失敗結局。
事件點評:此前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和佳兆業主席兼執行董事郭英成的交鋒,主要集中在佳兆業的年報問題和境外債務重組問題。雙方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拉鋸。而佳兆業年報遲遲未能披露,使得孫宏斌不得不放棄收購佳兆業的計劃。事實上,早在3月24日,孫宏斌在香港舉辦的發布會總結稱:“再大的買賣也僅是買賣,不會為一單生意去讓公司承擔風險。”
10、中海地產擬將物業分拆上市
關鍵詞:中海地產,分拆上市,中海宏洋
當萬科物業上市還停留在遙遠的設想階段時,中海地產已經搶先了一步,將物業分拆上市提上日程。5月18日晚間,中海地產發布公告稱,其全資附屬公司與中海宏洋附屬公司訂立股權轉讓協議,將以5000萬元收購中海宏洋物業管理公司。同時,公司考慮將物業管理業務分拆及以介紹方式在聯交所上市可能性。不過,尚未就是否或何時進行可能分拆作出最終決定。
如果中海地產的物業分拆上市成功,將成為國內屈指可數的上市物業公司,其規模也僅次于彩生活、萬科等企業。
事件點評:中海地產的物業主要分布在內地和香港。截至2014年年底,中海物業管理在內地的項目約199個,管理面積約4550萬平方米,覆蓋北京、廣州、上海、深圳、佛山、杭州等29座城市。而在收購中海宏洋物業管理公司后,中海地產的物業管理面積將進一步擴大。
(來源于:房訊網)
- 該帖于 2015-6-2 17:3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