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曾經一度銷聲匿跡的自有品牌,被實體零售們重新拾起,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甚至成為戰略突破的重點項目之
分析自有品牌“死灰復燃”的原因,必須了解自有品牌的概念,所謂自有品牌,簡稱PB,又稱為商店品牌,是指零售企業從設計、原料、生產、到經銷全程控制的產品,由零售企業指定的供應商生產,貼有零售企業品牌,在自己的賣場進行銷售,實質上是零售業的OEM產品。(來自百度百科)
昨日黃花,為何今又提起?
事實上,關于零售企業發展自有品牌的戰略實施早在十幾年前,中國有規模的零售企業幾乎都干過,但收效甚微,幾乎沒有成功案例,甚至一度被實體零售業們遺忘,導致近期自有品牌重提議程的原因,主要有四:
一是因為來自門店拓展乏力,導致實體零售的銷售、利潤增長的壓力,只能內部挖潛;
二是因為電商自有品牌的迅猛發展,眾多淘品牌(其實就是自有品牌,如麥包包、韓都衣舍等)的快速崛起分食了實體零售品類市場,引起了實體零售對自有品牌的重新認識;
三是以Zara、優衣庫等為代表的快時尚自有品牌的沖擊,讓傳統零售商不得不重視某一品類的銷售模式變革,尤其是利潤的提升;
四是來自零售趨勢研究專家學者的鼓動。(歡迎補充)
自有品牌,為何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不管怎樣,自有品牌又開始火了,但與本世紀初自有品牌戰略提出的市場環境和消費水平相比,自有品牌的生存空間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讓不差錢的消費者更追求品牌、品質的商品,成熟消費者更愿意選擇大牌消費,而8090后消費群體的則偏向電商品牌和快時尚,夾縫中的自有品牌處境難免尷尬;
二是,傳統自有品牌,缺少品牌故事、文化,也就是靈魂,從而導致消費者將自有品牌等同于“便宜貨”甚至是劣質貨,沃爾瑪的“惠宜”系列商品在中國市場的貨架表現就可見一斑;
三是,電商的崛起,讓品牌商品的價格透明,消費者隨便上網一搜就能知道某品類、某品牌的價格情況,這讓實體零售的自有品牌的成本和定價已無比較優勢可言;
四是,許多實體零售在自有品牌研究、設計、開發、營銷、陳列資源方面的投入也遠遠不如一線品牌、電商自有品牌和ZARA等快時尚品牌,先天不足導致銷售乏力也是必然。
五是,自有品牌如果是自營生產,減少了許多中間環節,按理說應該是具有成本優勢的,但現狀是實體零售商的自有品牌開發,仍然停留在概念階段,從市場分析、產品定位、產品設計、研發、生產、包裝、運輸等等環節,更多依賴于委托生產商來完成,由于訂購的量不足以攤薄前期投入,所以大多自有品牌的成本并無優勢可言,頂多就是外包裝上加印了個自己的LOGO而已;
六是,自有品牌進入賣場后與同品類一線大牌形成正面競爭,若銷售激勵或利潤分享規劃設計不足,必然影響一線員工的促銷積極性,例如,生活用紙類,消費者更信賴“清風”、“維達”等品牌紙巾,零售商若委托第三方生產自有品牌銷售,其競爭優劣高下立知,而長時間的銷售不暢、利潤不高,自有品牌被雪藏也是情理之中。
自有品牌何時“觸底反彈”?怎么破?
針對實體零售發展自有品牌的現狀,提出如下粗陋建議:
一、如果實體零售想發展自有品牌,那么自有品牌應是一把手工程,需要設立垂直管理的專職部門,甚至注冊獨立的自有品牌貿易公司,統籌規劃,專家研發,專業生產、專項推廣;
二、可充分借鑒屈臣氏、Zara等成功自有品牌的經驗,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以快時尚為目標,緊盯爆款單品,先模仿、后創新,先單一、后多品,先營銷、后推廣,先讓利、后盈利,最關鍵的還是在資源調配上要先自有、后大牌;
三、調動整合門店資源。實體零售最大額優勢就是實體網絡的直觀展示、連鎖展示,每一家店鋪都是自有品牌的展示櫥窗,需要充分利用自有門店的陳列資源、促銷資源和廣告資源,可以借鑒麥德龍自有品牌的展示方式,可以去身邊的麥德龍實地考察下,看看他們自有品牌的陳列、促銷人員的推介、收銀區的廣告提示……,你就會有啟發;
四、最后一條,別讓顧客知道那是你的貨!除非你是ZARA。自有品牌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是自有品牌”,自有品牌的成功秘訣之一就是“讓消費者忘掉這是自有品牌”,通過品牌文化構建、品牌故事傳播、品牌形象升級,品牌技術研發、品牌渠道建設等,打造真正能夠滿足消費者,甚至能夠引領消費時尚的品牌,比如“韓都衣舍、優衣庫、zara”的成功模式,通過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建立全渠道的自有品牌營銷體系。(文/金沐)
本文為金沐原創作品,轉載需注明出處。2015年6月21日
風行天下- 該帖于 2015-6-22 9:49: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