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的掛牌速度已在中小企業的競相追逐下呈現“井噴”的火爆行情,正處轉型檔口的中小零售企業如何才能分羹?
7月4日晚,上交所和深交所共披露28家公司的暫緩發行公告,中國證監會史上第九次上演IPO暫停。
IPO的暫停將再次令新三板成為中小企業與資本市場的最重要的接口。
而實際上,進入2015年以來,新三板的掛牌速度已在中小企業的競相追逐下呈現“井噴”的火爆行情,新三板掛牌數量直逼滬深兩市A股掛牌公司的總和。資本市場人士更稱,下一個中國的“納斯達克”將從新三板培育出來。
對于政策紅利和市場紅利創造的所謂“風口”的盛宴,正處轉型檔口的中小零售企業能否饗食?又如何才能分羹?
上還是不上?
掛牌新三板到底要花多少錢?對于從來都靠精打細算賺到每一分錢的傳統零售企業而言,對掛牌新三板的費用他們也要細算一筆賬。
新三板的火爆正給全國一些中小零售企業帶來一個嶄新的困擾。
扎根福建、廣西的區域零售商冠超市董事長林永強便是其中一員。在福建、廣東等區域市場,擁有25家門店的冠超市已能做到超過15億元的年銷售額,并在門店的業態變化和經營創新上屢有斬獲。去年以來,不少券商機構紛紛找上門來,在給冠超市做評估后,“游說”冠超市登陸新三板。
但是,掛牌新三板,對于冠超市而言,首先是財務的問題千頭萬緒。
新三板要求的財務規范意味著可能的利潤要削弱一半,多增加不菲的財務成本—林永強擔心,在實體零售變化的今天,整個零售行業利潤都在往下走,掛牌新三板會否削弱原本已趨稀薄的利潤?此外,掛牌新三板從企業戰略層面而言也面臨未知的風險。
林永強的困擾當然不是個案。
在河南濮陽深耕17年,目前已發展到86家門店、年銷售7億元的河南濮陽綠城超市總經理田建忠也告訴中國商報記者,自己在火爆的新三板前有些“望而卻步”。他說,目前,在融資上,綠城超市和地方銀行合作得不錯,“若不大擴張、大發展的話,日子也還過得下去”。由此,面對紛紛找上門來的券商機構,從去年開始,田建忠就一直陷入矛盾:新三板到底是上好還是不上好?
此外,新三板掛牌企業多數達到20%至30%的高增長率,對于由雙位數高增長跌入慢增長的整個傳統零售業而言,都是難以企及的目標。
擁有27家連鎖超市、兩座服裝商城的甘肅新樂連鎖超市董事長李玲對新三板的態度則相對明確,她希望通過掛牌新三板解決企業的傳承以及股權激勵、人才梯隊建設等三個問題,但她也困惑:新三板是否能看上傳統零售企業?而若要掛牌新三板,需要引進什么樣的人才配合?
而對于從來都靠精打細算賺到每一分錢的傳統零售企業而言,每一分花銷都必花在刀刃上的做法也使得他們必須對掛牌新三板的費用也要細算一筆賬。“掛牌新三板到底要花多少錢?劃得來與否我們也需要核算一下。”李玲說。
新三板價值何在?
零售企業并不缺錢,利用資本運作實現互聯網轉型,是傳統中小零售企業選擇新三板的價值所在。
在掛牌新三板的諸多利好中,股東可以通過股票質押借款來融資是新三板最吸引中小企業的好處,但實際上,零售企業并不缺錢。李玲和田建忠都表示,公司現金流充盈,而零售業的發展向來以自有資金支持進行滾動擴張的再循環。
那么,問題來了—新三板是不是中小零售企業趕赴資本市場所必需的接口?
興華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孫彥春告訴中國商報記者,掛牌新三板對中小企業的好處自然對所有中小零售企業同樣受用,包括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升企業融資功能、實現持股核心人員及高管的激勵,但弊端也同樣存在。“首當其沖就是掛牌前需釋放真實利潤,需要調整股權架構,稀釋股權,需增加一定規范成本;掛牌后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信息公開;掛牌后每年增加20萬左右的規范成本。”但是,他強調,中小零售企業無論是掛牌新三板還是主板,都面臨稅收規范的問題,而現在借新三板開始規范稅收,未來的資本之路將會走得更為順暢。
在錢志明看來,利用資本運作實現互聯網轉型,是傳統中小零售企業選擇新三板的價值所在。資本的杠桿能讓中小零售企業的互聯網轉型充滿想像力,化解企業自掏腰包的轉型風險,降低轉型成本,同時有利于招募和留住人才。
喻亮星現身說法表示,雖然零售企業都擁有充沛的現金流,并不缺錢,但“掛牌”肯定比“不掛牌”要好,通過資本市場的杠桿放大效應,企業掛牌新三板通常能比從PE、VC等渠道拿到更多的錢。
在喻亮星看來,新三板目前處于政策紅利期,越早抓住時間窗口的企業獲利越大,而目前雖然說政府對新三板掛牌企業的“補貼”在未來有暫停的風險,但目前各地方仍有補貼繼續可拿,補貼可以完全抵消企業需要支付給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和律所的花銷,“掛牌本身是賺錢的,而合理規范財務也是未來必行之道。”
實際上,很多企業跑步進入新三板多數在于短期政策補貼的“有利可圖”。
田建忠告訴中國商報記者,綠城超市還是決定等一等。“目前,超市行業處在轉型期,提升銷售和利潤是第一目標。如果目前考慮新三板的話,勢必會分散精力,改制成本的上升也不利于企業轉型提升。”
同樣,VC、PE機構在了解到冠超市的經營狀況以及創新舉措后,也往往建議林永強放棄新三板。“VC、PE給到2億元至3億元的投資就不用上新三板,我也覺得這種方式最舒服。”他說。
從零售業低增長、低毛利的傳統行業屬性而言,對于當下火爆的新三板,所謂的“盛宴”可能更多的還是屬于券商。
會否上演零售業的“桉樹效應”?
對于傳統的中小零售企業來說,新三板是否是最好的資本切口?
截至7月2日,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達到了2656家,此外,還有800余家企業正在審核通道排隊。業內普遍預計,依照目前新三板擴容速度,到2016年底,新三板掛牌企業將突破4000家。在一股去新三板掛牌的浪潮席卷全國之下,多數中小零售企業其實對新三板這個新鮮事物還所知甚少。
“新三板是為區域零售商而生的。”在一些業內觀察人士看來,對于一些銷售規模在10億元左右,具有穩定盈利能力的區域實體零售企業而言,新三板幾乎是當下最好的資本切口。
業內觀察人士指出,經歷了行業寒冬、電商沖擊以及互聯網時代消費習慣的巨變,國內零售業的市場格局愈加趨于集中和走向分化: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的企業由外延的投資高增長期進入緩慢增長期,進入到已融合了互聯網技術作為主體的數字化、電子化轉型,并通過資本市場不斷整合以擴大規模效應、提升競爭力;而一些實力相對弱小的零售商由于缺乏資金實力支持,在互聯網轉型上面臨被兼并和淘汰的風險。
中原證券投資銀行部業務董事錢志明更是用“桉樹效應”來形容當下新三板熱潮可能給國內零售市場造成的影響—19世紀的美國人大量引進澳大利亞的桉樹種植以促進當地的林業,這種桉樹在美國生長極快,在3年內,1枚種子會長成直徑24厘米、高14米的大樹。它吸納鄰近植物所需要的水分,使其他植物窒息而死。
自然界的桉樹效應在零售業上演或許不是危言聳聽。乾道資本總裁王秉曉說,隨著新三板市場的不斷成熟,未來將有更多的中小企業選擇新三板融資,而融資成功的中小零售企業將借資本市場的杠桿效應形成打壓競爭對手的“桉樹效應”。
不過,被“傳統產業”和“利潤微薄”等標簽加身的實體零售業目前并不是新三板的主“港口”。錢志明分享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在2014年新三板的掛牌企業中,批發和零售業只有26家企業掛牌新三板。
為什么中小企業普遍在跑步進入新三板,但零售企業寥寥無幾?年初成功登陸新三板的奧維云網CEO喻亮星表示,新三板對企業掛牌門檻較低,只要求企業資產股本超過500萬,連續運行滿兩年,主營業務突出,有相應的產品盈利模式,不設財務指標門檻。但對企業利潤要求有較高成長性,而傳統零售行業已進入到慢增長,利潤稀薄,再要求20%至30%的增長率不太可能。
(聯商網專欄作者:顏菊陽 作者系中國商報首席記者)
- 該帖于 2015-7-8 13:4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