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阿里蘇”、“京東輝”的聯姻還順應了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大趨勢,是各取所需、優勢互補的合作,因而前景可期,人們尚能理解,但把萬達百貨打包交給蘇寧打理,還真讓人看不懂,當然也不看好。
據說蘇寧易購高管郭良在朋友圈中發了個消息,說“大膽想象一下,天貓服飾商家入駐蘇寧易購,然后通過蘇寧落地萬達百貨,三方打通會員、供應鏈、大數據、交互引流、物流、支付,畫面是不是太美?”
這畫面美卻不美,結果可能還有點慘。真要這么簡單,這一切早已在銀泰商業實現,怎么會等到今天?
去年3月,銀泰戰略引進阿里集團,雙方此后就已打通會員、數據等基礎設施體系。今年7月,阿里控股、接管銀泰商業,雙方從戰略合作變成“一家人”,讓天貓服飾落地如果可行,阿里還會留一手?
用天貓商家取代萬達百貨的現有供應商,必然招致品牌商激烈反對。據說天貓商家盈利面不足10%,相當多的品牌是在以線下補貼線上,線上線下的貨品結構、款式也有很大不同,網貨落地必然對線下品牌區域代理制產生強烈沖擊,品牌商決不會為了不到100家的萬達百貨而沖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經銷商體系,也決不會為了前景不明的萬達百貨得罪數以萬計的線下百貨店。
上半年,銀泰銷售增長5.3%,同店增長2.1%,雖然不高,但在降聲一片、關店潮起的百貨行業,還算不錯。不過,阿里在其中未必發揮了太大作用,銀泰本來就是一支非常優秀的百貨零售力量,憑自身的努力完全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阿里接管銀泰后,顯見的變化似乎只有兩點:一是“西選超市”,二是喵街APP,但二者都非阿里帶來的“獨門武器”,跨境電商體驗店已在全國遍地開花,喵街還是一款試驗之中的公共產品。阿里似乎更熱衷于喵街的推廣造勢而非對銀泰提升改造,可能不是不作為,而是難作為。
為什么優秀的銀泰有了阿里的加持依然不能實現高增長?這可能與行業性的衰退有關,與商業面積嚴重過剩、新興零售業態急劇分流有關,整個行業都不景氣,又有誰能獨善其身?
環顧我國的各類購物中心,百貨店做得非常出色真不多見。正因此,去百貨化已成趨勢,在成都、廣州等地,很多購物中心內都看不到百貨店,一些規劃之中的綜合體根本不考慮開設百貨店,杭州的一些購物中心甚至完全去零售業態。
在此背景下,我覺得萬達關掉虧損的百貨店,提高體驗業態占比,無疑是正確的調整方向。萬達雖然做百貨有十幾年,但過去更側重開發而非營運,而百貨是個慢工出活兒的零售形態,非精心打磨、精細營造難以成功,在當前的困境之下更是如此。萬達文化講究雷厲風行、立即執行,一年半載不見成效就換人,且做過地產、玩過金融的,誰耐得煩做這細致活兒賺這辛苦錢?因此,萬達做不好百貨一點也不奇怪。
在百貨經營上,蘇寧甚至還不如萬達,萬達至少還有十幾年的百貨歷練,蘇寧可能完全從零開始。蘇寧的生活廣場里有點似是而非的百貨,但與真正的百貨店畢竟有很大不同。郭良冀望于服飾,服飾固然是百貨的最大品類,但也是受電商沖擊最大的品類,大多數百貨店都大幅壓縮服飾經營面積,布局體驗業態以圖自救,蘇寧還念念不忘于此,豈非怪哉?
寫至此,忽然想到了娃哈哈的娃歐商場。宗慶后曾說,零售業很簡單,比管理飲料工廠簡單多了,結果一試,慘敗而歸。人們總是想當然地以為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簡單的、容易的,我感覺,蘇寧的信心就有那么點無知無畏、初生牛犢的意思。
當然蘇寧比娃哈哈多玩了幾天互聯網,但從事零售業的蘇寧應該知道,互聯網并不能包打天下,否則它的轉型就不會那么艱難痛苦。銀泰的互聯網玩得也不差:2012年,銀泰網上線;2013年推出手機銀泰,在天貓、京東開設銀泰旗艦店,線下實體店全面接入支付寶,開通“當面付”,并設置了大量觸摸屏,布設了基于高速wifi的大數據采集分析系統。可以說,在互聯網領域,銀泰同樣起步早、投入大、創新多、涉足深,已形成了一系列O2O產品矩陣。銀泰與阿里深度合作尚無大起色,蘇寧又怎能讓日薄西山的萬達百貨起死回生?當然如改作電器經營又另當別論。
聽說接手老王的亂攤子,蘇寧還要增發100億才能滿足新增、改造萬達百貨店的需求。最近蘇寧股價漲勢良好,可能錢來得容易,但也聽說蘇寧此次定增來的錢有25億要用于償還銀行貸款,30億補充流動資金,看來也不怎么富余,真有這閑錢、閑工夫,何不多開幾家云店,在門店的深耕細作上下點功夫?
2015-08-14 11:42被設為精華,積分加20,金幣加4- 該帖于 2015-8-13 10:1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