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購物中心以及百貨商場往往處于城市繁華地段,卻仍然面臨工作日客流驟減、電商不斷沖擊的問題,如何更好的解決這一難題成了現代購物中心生存的關鍵。小編特此整合了目前國內外的順應時代、創新的購物中心商業業態,望給各位看官一些靈感~
一、購物中心+創業空間
這家Westfield Mall位于舊金山市中心,是當地最大的購物中心之一。每年客流量超過2千萬人,其內有超過200家零售和餐飲店鋪。而他們希望通過挖掘這座創新金礦,將網購帶到實體店中來。于是便開了這家叫做Bespoke的辦公店。
在 Bespoke 辦公店中有非常多的創業公司,比較知名的有產品推薦平臺Product Hunt、眾籌網站Indiegogo,和個人定制鞋設計商Shoes of Prey等等。Bespoke辦公店和一般的聯合式、服務式辦公室或者創業孵化器不同在于,這里是前店后辦公。在商場里的消費者們能直接看到、觸摸并實地測試全新的電商產品。
功能區設置:
公共區域:網絡,電源全都有
會議室:一邊可以打開對外經營,讓路過的顧客來試用新產品。而關起門又可以開封閉會議,非常創新的設計。還有許多封閉的會議室可以開小會用。
開產品發布會:路過顧客可以隨時進店與創業者們參與產品交流和討論。大型的會場,最多可以容納1200人,也可以分割成4個獨立會場使用,辦小型活動。
休息區:設計了人工的草坪,可以玩高爾夫和板球。場地的觀眾區可以休息看比賽,也可以辦公。室內還有攀巖壁可以鍛煉。店主很細心,還設計了小小的閱讀室。最后,他們還特地開發了一個商場內的訂餐APP,可以預定商場食堂內的一切美味。餐廳定時會送到茶水間。墻上寫的那條標語技術男應該都懂的。
二、數字化導視系統新增NFC功能
Seiersberg Shopping Centre是奧地利最大的購物中心之一。總建面8.5萬方,共有4棟大樓,這些大樓一共有14層。
該購物中心安裝了12個觸摸屏指路亭,每天幫助大量人群在巨大的購物中心指路。該配置也內置了近場通信功能(NFC),客戶也可以簡單地搜索和定位購物中心的每個商店或設施,訪客可以利用手機獲取忠誠獎勵和使用優惠, 管理團隊很高興看到客戶針對服務臺的詢問越來越少。
同時,廣告公司也發現了觸摸屏界面的好處,因為它在給客戶導航時,能夠獲得很高的關注度。商家也開始獲取廣告收入。根據合作伙伴的估計, 僅僅在安裝完成后的最初兩個月,廣告就增加了約30%。與之前的模擬系統相比較,先進的調度功能大大擴展了每個指路亭的廣告空間。
三、購物中心+寵物經濟
案例一,德國宜家,專用貼心停狗位
養寵物事件很幸福的事情,但也有苦惱的時候,尤其是外出逛商場。不是哪家店都樂意讓你把阿貓阿狗的帶進去,畢竟是公共場合,你也沒轍。難道就這樣逛一半把它送回家再出來嗎?哎….別嘆氣莫郁悶,德國科隆的宜家已經注意到你的煩惱了。
雖然宜家也禁止帶寵物進店(導盲犬除外),但宜家科隆還是很人性化滴就此推出了一項新政策,即在賣場外設立了N個寵物專用休息處–停狗位,這些停狗位可不僅是一個拴狗的栓子,它還包括一個覆蓋了人工草皮的臺子及一碗水。這樣那些帶寵物逛店的顧客,就可以讓狗狗在此休息,以便安心的進店去選購心儀的家居物品了。這項服務是免費的,感覺宜家還是挺貼心的。
案例二:日本購物中心寵物業態的實踐
當下,對購物中心的招商運營而言,“不體驗無法成活”。做好體驗經濟往往要從顧客的切身需求出發,牢牢服務好顧客的方方面面,因此,購物中心或重餐飲,或在娛樂休閑業態上大花心思,或在文化創意品牌上出彩,而經濟社會高度發達的日本,則推出了體驗式商業的新穎做法:寵物經濟。日本永旺夢樂城商業項目均設立了寵物專區,為寵物的健身、醫療、寄宿、交友提供專項服務,成為一道風景線。
案例三:中國的發展寵物業態正當時
寵物百貨甜寶哈比進駐珠江新城高德匯CBD店2期,這是廣州首家一站式購物寵物百貨,目前處于試營業階段。總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超市分為上下兩層,最大的亮點是用設計充滿童趣的樣板間,展示寵物與主人和睦相處的家,為顧客提供溫馨的購物環境。并配合活體銷售區、百貨用品超市、等不同的功能區域,方便顧客按需選購。
負責人表示,寵物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已經十分明顯,購物中心重視人的需求,照顧隨身所帶的寵物,也是其經營營銷活動的重要工作。
四、購物中心+文化藝術
案例一:香港K11,全球首個購物藝術館
K11購物藝術館是香港的一座購物中心,K11樓高6層,樓面面積34萬平方呎,耗資30億元興建,于2009年11月尾對外開放,被新世界發展號稱為“全球首個購物藝術館”。商場自資2,000萬港元,在每層放置了多件藝術品,合共13組,全部由K11創辦人兼主席鄭志剛挑選。
藝術品由座椅、天花掛飾、以至外墻裝飾及巨型雕塑等,大部分由本地藝術家創作,包括李展輝、莫一新及文鳳儀等。場內亦設有19個展覽陳列窗,遍布于商場4層的店鋪之間,讓本地藝術家展示作品。展品3個月更換一次,開幕初期主要是畫展,有6至7位藝術家參與。
在香港K11購物中心里,長期展示著13組價值2000萬港元的藝術品,每層還有18個不斷更換的本地藝術品陳列窗。香港K11前三年的銷售額翻了一倍,現在依舊保持超過20%的增長率,每月客流量穩定在100萬人次以上,目前擁有2.8萬名商場VIP,1W多的藝術聯盟會員,大大高出香港平均零售水平。
案例二: 上海K11,把美術館搬到購物中心
受到香港K11的鼓舞,鄭志剛迅速展開內地布局。上海K11由原香港新世界大廈翻新而來,占據淮海路的核心商業地段優勢,其購物中心商場面積達3.8萬平方米,辦公樓面積8.1萬平方米。
去年莫奈特展第一次以“個展”的形式來到上海購物中心K11, 這場持續3個月的“印象派大師·莫奈大展”共展出40幅“印象派之父”克勞德·莫奈作品、12幅莫奈收藏的印象派畫家雷諾阿等人的作品,另有3件莫奈生前所用物品。這些作品均來自巴黎馬摩丹-莫奈美術館。莫奈特展自3月8日開展以來,觀展人數累積超30萬次,單日最高達6000人次。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展館還必須實行限流,排隊時間經常長達兩小時。有人專程從沈陽飛到上海,只是為了一睹莫奈《睡蓮》的真跡。一時之間,去K11看莫奈展成為話題,是否去看過成為檢驗一個人夠不夠“潮”的指標。負責人鄭志剛表示,藝術教育在中國也是缺乏的,尤其是普羅大眾和年輕的一代。”較之于博物館或是藝術館,購物中心更有利于實現對于大眾的藝術教育。
案例三:北京僑福芳草地, 藝術生活零距離
Parkview Green僑福芳草地位于北京市朝陽區東大橋路西側,緊鄰北京CBD核心地帶,總面積達20萬平方米,是一座集頂級寫字樓、時尚購物中心,藝術中心和精品酒店于一身的創新建筑。
它突破了藝術“被仰望”的格局,讓公眾在購物休閑時接受藝術的熏陶,感悟生活。芳草地總投資為30億元,其中大部分投在了這個不同尋常的建筑上。購物中心內擺放著的41件達利雕塑,是世界上最豐富的達利真品收藏之一,它們與建筑相融合,散發出屬于僑福芳草地的獨特氣質。
五、購物中心+社交空間
伴隨著社會多元化及消費升級趨勢的不斷演變,消費者對購物中心的需求早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購物。相信很多人和小編一樣,購物中心可能更多的承載是我們的社交需求,見朋友和一些家庭活動等,而不僅僅局限于購物,社交平臺歸根結底是一個公共空間,購物中心轉型為社交平臺必須注重公共空間的打造。好的公共空間也能為購物中心賺取好的利潤價值,不做活動時,它可以是一個交通導流的建筑節點;做活動時,它擁有“百變”的可塑性。
香港希慎廣場完全突破“立體”購物中心的空間限制,在4F-7F打造縱貫3層樓的敞開空中花園,吸引消費者前往,這樣既能給消費者提供一個公共休憩場所,又能作為百變的“社交場地”。
總結
未來購物中心=社交化空間/消費+智能化購物+藝術化陶冶+創業空間,大家都在謀求創新和轉型,在互聯網+,顧客需求愈加精細的大背景下,應將體驗、展示和商品折扣做到極致和智能,這才是未來購物中心的核心競爭力。
powerde- 該帖于 2015-8-27 11:2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