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看一看呂洞賓坐化成仙的山洞。
看了以后說實話挺失望的,一個四周長滿野草半人高的洞口凹在一個并不向陽的山坡上,俯下身從洞口往里望,大白天的洞里居然黑乎乎的,洞壁是潮濕的巖土。我估摸了一下洞口到洞頂的距離不過一人高,洞中有一座呂洞賓的盤腿打坐塑像,由于光線不好,看不清模樣。
“在九丈崖還有一個仙姑洞。”
導游見我對山洞感興趣隨即帶我趕往九丈崖。站在海岸仰望山崖,斷崖筆直沖頭,確實挺險峻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覺得神仙就應該住在這樣的地方,可是萬沒想到,等來到仙姑洞后,比看呂洞賓的洞更失望。仙姑洞與其說是山洞,還不如說是山縫。它位于山崖中上部一段突出的峭壁上,那兒有一條不足半米的裂口,一顆巨石斜插在裂口頂上,好像隨時都會滾落下來,讓人看著提心吊膽。裂口很高,縱深也有個十幾米,但洞口很窄,只能容一個人側身通過。我小心翼翼地往里走了幾步,洞頂不斷有水滴落下了,摸著濕滑滑的石壁,繼續往里走,越來越窄,真怕自己走不出來了,于是退了回來。
呂洞賓再不濟還坐化成仙,仙姑就慘了點,只能立地成佛了(山洞太窄,坐不下,更躺不下)。都說吸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才可得道成仙。可是無論是呂洞賓成仙洞還是仙姑洞,皆不在繁華的都市,也不在秀麗的田野山巒。既不向陽,亦不對月,他(她)們如何吸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如果說蓬萊就是神仙福地,那么古代那么多的帝王或親自或派人無數次到蓬萊尋仙求道,為何無一人可得正果?
記得在一本書中講到:佛陀教導世人修佛的目的不是讓人-順百順, 事事都順;不是讓人身體健康, 永不患病。佛陀教導世人修佛的目的是看破放下,以期永生。
我想這也許就是帝王不能成仙成佛的原因,他們只一味地“求”:求無病、求長生。一個個躲在豪華的皇宮里焚香禱告,既放不下榮華,亦放不下富貴。所以終不能成仙成佛。
佛講:舍得,舍即得。放下榮華,放下富貴,即使在再低矮潮濕的山洞,再狹窄的山縫修行都可成仙成佛。古往今來莫不如此,放下私心就能收獲親情,放下雜念就能收獲朋友,放下急功近利就能收獲長遠利益,放下小聰明就能收獲大智慧。“試著放下。”這是蓬萊之行我最大的收獲。
(作者:工作著,系市級作家協會會員,曾擔任大型零售企業內部刊物主編)
[email protected] 該帖于 2015-9-21 11:28: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