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大量企業案例的分析,以及對商業叢林可參照的體系,如自然界生態、非商業組織生態的對照研究,我們發現:
第一,相當多的商業理論高估了企業的生存環境——商業叢林的安全性。盡管許多理論承認商業環境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但是,這些理論還是低估了商業叢林的殘酷真相。我們的研究表明,商業叢林的安全是相對的,不安全是絕對的。
第二,相當多的商業理論高估了企業的理性——企業對環境的明智的、適應性的判斷和行動。這些理論對企業的判斷,往往建立在企業理性過于樂觀的假設基礎上。我們的研究表明,企業的非理性狀態往往是大多數企業的真實寫照。
第三,相當多的商業理論高估了商業規律的價值——大多數理論在闡述結論的時候,會給人留下“絕對真理”的印象。事實上,商業規律是一種帶有探索性的“可能成功”的理論總結,是對走出商業叢林法則的、帶有不確定性的提煉和歸納,并非終結。
真正統治商業世界的叢林法則,真相可能讓我們大吃一驚。
一、不安全法則
在商業叢林中,沒有位置是絕對安全的,都有可能遭受本群落或其他群落的攻擊乃至摧毀。
二、迷失法則
在商業叢林中,每類企業總是趨向于對外界環境的劇烈變動表現出不適,演進往往是被動的,會使企業陷入演進的迷失中。
三、困境法則
在商業叢林中,每類企業都有某種忘本式的生存演進傾向,即自覺不自覺地忘記了自身生存的根基。在外界環境的沖擊下,使自己的生存面臨困境。
四、陷阱法則
在商業叢林中,企業的轉型遷徙過程充滿了認知上的謬誤,企業轉型會落入陷阱。
五、坍塌法則
在商業叢林中,每個企業都處于某種生態體系中,但生態體系非常脆弱,在外來物種入侵或環境變化的情況下,整個生態極有可能坍塌,而不僅僅是個別物種的滅亡。
在上述法則中,不安全法則是商業叢林的基礎法則。換言之,是對商業叢林應持有的基本觀念。后面的四種法則體現了企業生存的非理性。
上述叢林法則的戰略對策——重生戰略,是我們的主要發現,它是改變殘酷生存現狀的適應性戰略。我們也承認,重生戰略不是終極發現,而是對商業規律的階段性認知與探索。
之所以命名為重生,是因為它體現了我們對企業生存的看法。
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的年齡可達70歲。它在40歲時必須做出艱難卻重要的決定。這時,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捕捉獵物;它的羽毛又濃又厚,翅膀變得十分沉重,飛翔十分吃力。
此時的鷹只有兩種選擇:要么等死,要么經歷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150天漫長的蛻變。它必須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筑巢并留在那里,不能飛翔。
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巖石,直到其完全脫落,然后靜靜地等待新的喙長出來。鷹會用新長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拔掉,當新的趾甲長出來后,鷹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
5個月以后,新的羽毛長出來了,鷹重新開始飛翔,再度過30年的歲月!
這就是我們對企業生存的看法,也是我們對重生的看法。在殘酷的叢林法則作用下,企業如果沒有重生蛻變的意志,很難在商業叢林中生存下去。
如果說,殘酷的商業叢林法則是宿命,那么,重生戰略就是力求擺脫宿命的生命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