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進入商業根時代
如果適當放寬一些標準,小米或許勉強算得上是一家進入用戶直接經營時代的公司。
這家成立于2010年的企業,據其掌門人雷軍公開曬出的2014年成績單顯示:在2014年銷售了6112萬臺手機,含稅銷售額已經高達743億元。究其成功原因,不得不說的是:直接掌握與經營了大量的“粉絲”或者說用戶,就是其核心的成功因素之一。
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小米社區自2011年8月上線至今,注冊的會員用戶已經達到4000萬人;小米在新浪微博上的賬號矩陣中,“雷軍”的個人賬號粉絲數超過1000萬人,“小米公司”的粉絲數超過400萬人,“小米手機”的粉絲數超過1000萬人,即便是其2013年下半年才推出的“小米電視”都已經有了400萬左右的粉絲數;線下的小米同城會會員數量也達到了130萬人。
正是因為藉由互聯網能直接掌握和經營用戶的特性,小米通過互聯網端直接銷售的產品占比才打到了70%;也正是因為擁有了龐大的追隨者,小米才能有條件突破傳統企業圍繞某個主業“同心多元化”的傳統局限,開啟了相同用戶群體多元化需求釋放與滿足的多元化擴張——圍繞小米自身的用戶,在手機之外推出這些用戶們也有需求的機頂盒、路由器、電視機,以及通過斥資12.66億元入股美的集團,合作推出智能空調等。
說到這里,我認為在移動互聯深入滲透和物聯網蓬勃發展的下一個十年,就是我們進入商業“根”時代,即企業直接經營消費者和終端用戶的“元十年”,而在這十年當中,隨著一家又一家的企業能夠直接掌握、管理、服務到消費者及終端用戶們,圍繞自身用戶多元化需求的多元化擴張,將會和傳統的圍繞同心主業多元化并駕齊驅,成為企業界多元化擴張的兩大主流。
除了小米之外,在1998年成立的騰訊公司,或許也算進入商業“根”時代的公司。它的QQ月活躍帳戶數超過8億,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它才總能在“抄襲”或“微創新”的指責中推出一個又一個產品后發制人;它在2011年推出的微信才能用不到兩年時間就達到了2億用戶,到2014年下半年的時候,更是超過了5億用戶數。
不過小米、騰訊,以及阿里巴巴、京東等公司都應該向自己的先行者或同行者們致敬,因為在它們之前或與它們差不多時間成立的一些互聯網公司,如網易、搜狐、新浪、百度等,與它們一起乃至是先它們一步就開始牽引著用戶們的信息獲取、消費體驗等消費行為由線下向線上的扭曲及轉移。
換句話講,小米、騰訊、京東、擁有淘寶/天貓的阿里巴巴等公司的成功,都受益于消費者及用戶們的消費行為、消費力場從線下渠道向線上渠道的轉移——這是屬于這些公司的,可以幫助它們飛起來的臺風口。在這一波臺風中,大量的傳統企業和創業者通過觸及與上馬電商參與了進來。
可是,難道還沒來得及投身這一波的消費行為及消費力場扭曲的臺風口,還沒能從這一波臺風中獲益的企業們就來不及、就失去機會了嗎?
請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往下一個十年看,消費行為及消費力場仍存在三波清晰的扭曲脈絡:
其一,消費行為及消費力場從線下渠道及線上PC端渠道向線上移動端渠道轉移;
其二,線下與線上PC、移動端消費力場的大融合;
其三,因為更多的企業更多的直接掌握和經營到了消費者資源及數據,線上消費力場又開始從平臺型、垂直型第三方渠道向企業自身平臺轉移。
在我們進入互聯網時代的第一波消費力場轉移中,就已經誕生了阿里巴巴、百度、騰訊、京東、小米這些重組市場格局的明星公司,在未來十年,消費力場繼續扭曲的大潮中,市場秩序和傳統的商業格局又將發生怎樣的顛覆與重組,又將誕生什么樣的偉大企業呢?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關鍵是我們,又能如何把握住以及以何種合適的“姿勢”切入到下一個十年的趨勢及機會中去呢?這些都是本書《從趨勢到行動》力求為你呈現的內容。
本文節選自作者新書《從趨勢到行動:未來十年商業新生態+企業轉型與變革之路》的序言部分。
轉載注明:作者李政權(微信號lizhengquan01)。歡迎關注作者微信訂閱號【商業趨勢】lizhengquan02,微信端了解作者更新更多價值資訊,或申請加入“洞見未來趨勢,指導當下行動”的未來派矩陣社群。
lizhengquan- 該帖于 2015/11/24 13:4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