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圣歸來》擊敗了《小時代4》和《梔子花開》,算是一次難得的良幣驅逐劣幣。作品本身的品質算是國產動畫里的精品,但是還有人歸結于營銷的出色,更有人說是炒作。這是個蠻有意思的現象,每當出現一個比較成功的商業項目,都會說是炒作的好,營銷做的好,很少會去關注項目本身的特性和質量,更談不上去研究。
比如一群從沒用過小米手機的人,在談小米的饑餓營銷如何成功,談小米如何利用摩爾定理來打成本的時間差,談小米的屌絲經濟,談小米的參與感(這個在黎萬強出同名書后才有提),卻沒有人拿小米的品質做案例分析?!
平心而論,小米的手機品質也就是略高于國產機平均水平,但是!但是這個品質是建立在1999元的基礎上的,完全超出預期值的,而且還有MIUI的加持,甩國產其他安卓機幾條街。而且小米一開始針對的客群就是發燒友,對手機是非常(或者比較解)的一群人,如果產品不好,能形成口碑效應嗎?
這些事后分析小米如何巧妙的做營銷的人,在分析蘋果的時候又是怎么說的呢?生態圈!閉環!沒辦法,蘋果做營銷似乎沒什么太過出彩(其實蘋果的營銷是非常有藝術性的),就把喬布斯隨口說的話當做了蘋果的致勝法寶,所以國內做手機的廠商無一例外都要做生態圈、做內容、做平臺、做閉環。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到一點,他們不研究也不提產品本身的品質問題是為什么?成本高。一個是供應鏈成本高,另一個是時間成本。
尤其是后者,上篇文章提到,這些信奉互聯網思維的人是抱著快速復制、快速賺錢的心態,對于他們來說,踏踏實實把產品/服務做好,哪比得上想個好的營銷概念、做好推廣來快。
史玉柱說過,中國基本上所有的企業都是靠營銷驅動的,確實,因為營銷成功而企業成功的案例太多了,但是過度依賴廣告而衰落甚至消失的案例更多。
但大多數企業家依然還是抱著這種心態和觀點,這就直接導致了營銷企劃部門、營銷策劃公司始終在昧著良心孤軍奮戰:明明是羅玉鳳偏要當做林志玲來宣傳;明明就是愛瑪電動車的體量卻要做到特斯拉的規模。
不過幸好這世上還有很多三觀正的企業,因為他們的堅持,我們才能體驗到這么多美好又有趣的東西,而且因為它們在市場上的熱賣,也證明了營銷的本質就是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產品。
相信市場上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真正用心做產品的企業,那時營銷人就有更多機會做真正的營銷。
附件下載區: 鼠標左鍵單擊文件進行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