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只剩下不到一個月時間,雖然全年的業績還沒有最后出來,但對百貨企業來說,“減產欠收”可能是“主旋律”。據老笑觀察,銷售、利潤“雙降”的百貨企業不在少數,降幅能控制在5%以內的,“成績單”就算得上“漂亮”了。
即將到來的2016年,百貨零售企業面臨的環境非但不會好轉,甚至有可能進一步惡化,如何守住自己的陣地、避免因連年下滑之后進入到整體虧損的危險境地,以下“六大功課”或不可不做。
一、精心調整。
“好店是調出來的”,這句業界名言可能永遠有效。百貨業以經營時尚、生活方式著稱,老腔老調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加之當前的消費市場、消費方式急劇深刻變化,很多百貨店已明顯落后,急需調整。
百貨的調整或應從三方面入手:
一是調整環境。即裝修改造,營造氛圍,重塑形象;
二是優化業態,重組品類。在體驗業態上,一二線城市的大店或可以玩玩藝術、主題,但三四線城市門店可能更多地還要對餐飲、兒童等品類進行優化,太激進的跨界延伸如果沒有準確數據的支撐,可能演變成新的折騰。受限于面積,百貨店的業態規模不可能太大,“小而精”的特色必不可少,把那些少人問津的餐飲、娛樂清理出去,代之以高人氣品牌,也是調整的題中之義。
三是品牌和商品調整,力求親民接地氣。過去很多企業一說調整就是升級,熱衷于引進高端大牌、高檔商品,在現在節儉、理性消費已成主流,再升級的空間不大。
對百貨店來說,“去百貨化”是偽命題,百貨店的體驗不僅僅來自業態、環境、氛圍,更來自商品本身,更如果商品本身的吸引力不強,做再多的業態重恐怕也無濟于事,況且也做不了多少。因此,對品牌、商品進行調整,擴充潮雜品類,創新品類混搭,增強經營的豐富度,加大新潮商品比重,是百貨店調整的重要內容。
二、力推自營。
百貨自營很難,大品牌都是品牌公司直營,沒有太多機會;聚人氣、出銷售的流行品牌,又大多都握在代理商手中。雖然有零售企業海外收購牧場、農場,也有的在歐美定制貼牌做高端自有品牌,但畢竟是少數,不具普適性。大多數百貨企業最現實的選擇就是中低檔自營。其實這個空間也足夠大,值得大膽嘗試。如果一個店能做到1/3左右的自營,那同質化、價格高、毛利低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中低檔自營其實與中高檔定位也不矛盾,名創優品能在一些豪華的購物中心熱賣就是證明。很多中高檔百貨店的營銷大促中,品牌特賣往往很火,這也說明,在中高檔百貨店,低價優質的商品依然有市場,高端客戶也并不排斥低價商品。
一般認為自營更適合超市,其實現在百貨的ERP也夠強大,完全能夠支持單品管理,百貨店完全可以學習超市自營,日系百貨店不少都有強大的自營超市品類,盡管不如一般百貨般店高大上,但很受顧客喜歡,這也百貨企業自營的一個方向。
自營有資金、庫存壓力,有一定的經營風險,但風險往往與收益成正比,必要的險值得冒;自營很難,但再難難不過生鮮,很多超市的生鮮速食自營做得紅紅火火,百貨自營的難度不會更甚。
在線下同行極大飽和、線上電商劇烈沖擊的市場環境中,百貨銷售增長的希望、盈利提升的空間、同質化破除的路徑、經營特色的確立,更多地都要依靠自營打開局面。長遠來看,品牌分級代理制未必會永遠延續下去,從生產商直接到零售終端的流通格局遲早將確立,百貨做自營還有機會和空間,但機會之窗不會永遠敞開。
百貨自營,既要堅定信心,大膽探索,也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把握好節奏,在審慎嘗試中鍛煉隊伍、完善管理,操作上應先易后難,先自采后自有,逐步擴大品類,提升比重。一旦自營走上正軌,百貨企業將進入良性發展的新階段。
三、深化“互聯網+”。
“互聯網+”不是簡單的電商,實體零售特別是百貨零售做B2C基本沒戲,大潤發直采自營能力遠勝于百貨企業,但飛牛網做了幾年仍不能盈利,據說還要歷時5年燒掉三四十億做到500億的規模才有盈利的可能。步步高的云猴網此前的探索幾告失敗,現在通過跨境電商才找到新出路。銀泰商業涉足電商早,投入也很大,但此前線上規模依然很小,且連年虧損,今年并入阿里集團之后,借助后者的技術、資源,才慢慢找到感覺。所以,百貨企業不要冀望于自建電商平臺,那是個無底的“資金黑洞”,非一般企業所能承受。
未來的零售業必是雙線融合、陸空一體的智慧零售,越來越多的實體店上線觸網,越來越多的電商加快落地。單純的電商或店商未來很難立足,占主流地位的必是互聯網化的店商以及有實體支撐的電商,線上線下的分界線將日漸淡化直至消失。近年來,O2O逐漸走出了概念層面,越來越具有實操性,如阿里的喵街、萬江龍的智慧商圈、萬達的飛凡等,都表現出了較強的生命力,它的實質是把線下的經營、業態、體驗等優勢與線上的技術、傳播、便捷等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揚長避短,優勢疊加,更好地盤活實體店優勢資源。
“互聯網+”被視為零售業發展的新風口,百貨企業的互聯網化是必須的動作,但恐怕不能指望它能迅速帶來多少銷售的增量,更多的可能還是一種服務的便捷、體驗的優化、效率的提升、供應鏈的強化,是百貨店對客流經營能力的提升和重塑。打造線上線下一體的會員體系,以雙線運作的活動增強門店的體驗、互動色彩,以科技手段、產品營造獨特、新奇、參與感強的消費場景,這既是打造差異化的手段,也是對抗電商沖擊的途徑。
在零售業的發展中,科技、創新向來是有力的推動力量。面對電商的沖擊,百貨企業只有開放合作、大膽擁抱互聯網,廣泛學習借鑒電商之長,才能“師夷長技以制夷”。百貨業的在線經營,比如雙線運作的跨境購,直采自營、自有品牌的商品上線,也完全可以探索發展,只消不抱有爆發式增長的奢望就好,實際上即使是那些老牌電商,“瘋狂失序”的增長也已成為歷史。
四、多維體驗營銷。
王健林說過“購物中心是吃出來的”,其實是“玩出來的”,“吃”只是“玩”的一部分,好玩、有趣才是百貨業的聚客之道、營銷之道。成功的百貨營銷更多的是跟顧客一起玩,誰能玩出新花樣,玩出高水平,誰讓顧客玩得更嗨,誰就擁有更多的機會和勝算。
百貨營銷離不開低價促銷,不管人們怎么強調價值戰的重要性,誰也不能否認價格是影響人們消費決策中最敏感的因素之一,是價值營銷的核心要件。近幾年,百貨營銷的“價格戰”愈演愈烈,2016年這一趨勢仍將延續,打折讓利的頻度、幅度、力度還會有增無減。
但各類打折、買減、買送早就濫了大街,引起顧客審美疲勞,價格戰還需要有精美的包裝,有趣的話題,以及環境氛圍的吸引、體驗式活動的誘惑,還要擅講故事,舒展情懷,玩出新意、新高度。今天的百貨經營,既是商品、業態的營銷,更是客流、人氣的營銷,客流經營的重要性絲毫也不亞于商品和業態,沒有足夠的客流,再多的優惠也枉然。
回顧2015年國內有重大影響的百貨營銷,無一不是多維度、全感觀的體驗營銷,無一不是商品、業態、價格、環境、氛圍、活動、服務等諸多元素的整合式營銷;縱觀2015年業績增長績的百貨企業,也無一不是有創意迭出、活動接力的“潮尚玩家”,愛玩、會玩、擅玩,已成為百貨營銷的核心能力之一。
五、服務升級。
實體店的質感、溫度、情懷、魅力更多地體現在服務上,服務本應是實體店良好體驗的重要來源,但現實中,很多百貨企業執著于營銷,對服務則有不同程度的忽視和放松,有些企業的服務實際上是在退化,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傾向。
百貨服務遭人詬病的主要有三點:一是有營業員“嫌貧愛富”,看人下菜碟,讓部分顧客感受不到消費尊嚴;二是售貨與售后“高反差”,賣貨時極盡熱情,有求必應,退換貨拖泥帶水,困難重重;三是各種營銷、促銷活動中,服務打折,縮水嚴重。
百貨業屬服務行業,做好服務天經地義,特色化優質服務也是百貨企業對抗電商沖擊的有力武器之一,充滿人性關懷、溫暖人心的服務可重拉近與消費者距離,甚至可以一定程度彌補經營上的不足,但有些企業的服務甚至不如二維的電商,白白地將優勢變成了短板。
在當前的困境中,盡快對服務進行必要的補課,特別是盡快實現無條件、無障礙退換貨,讓每一名顧客實現有尊嚴的消費迫在眉睫。不僅如此,百貨企業還應加大在服務上投入,加快打造個性化、差異化服務,與時俱進地實現服務升級,把服務打造成企業的聚客神器,才能紓解困境、增強競爭力,沒有讓顧客滿意的服務,百貨企業就不會有光明的前景。
百貨企業需要盡快提升的還有對品牌供應商的服務。在當前的渠道變革中,品牌方越來越成為稀有資源,渠道的選擇也越來越多,在零供雙方的對比中,分量也越來越重。因此,百貨企業要平等地對待供應商,充分尊重和保障合作伙伴的利益,逐步減少各種通道費直至全部取消,逐漸縮短賬期,為品牌的經營發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和支持,只有互利共贏的合作才能長久,只有真誠地對待供應商,品牌才能與商家抱團取暖、共克時艱。如果還高高在上,不知死活地對品牌方頤指氣使、予取予求,遲早會遭到品牌方的唾棄。
六、精細管理。
當前的百貨零售市場風云激蕩、急劇變化,對百貨企業的應變能力、反應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急需建立起扁平、高效、快速反應的管理體制,急需建立起降費節支、開源節流的管控體系,急需建立起能提振員工、供應商信心和積極性的激勵機制。創新管理理念,引進先進技術,以數據支撐管理,全面提升管理精細化、精準化水平,也是百貨企業要抓緊修煉的基本功。
以上“功課”,其實都是老生常談,但百貨經營并無捷徑可走,比拼的正是由這些組成的“綜合國力”,誰更專注,基礎打得更扎實,內功修煉更精湛,誰就能走得更穩健、更長遠。這好比《天龍八部》中的“降龍十八掌”,本屬平常招式,但蕭峰使起來虎虎生威、銳不可擋,遠非旁門左道的武功門派所敵,原因無他,內功深厚而已。
- 該帖于 2015/12/2 10:08: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