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傳統零售最困難的時候,也是創新最多的時候,零售業發展這么多年來,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奮力向前。以前擁擠封閉的超市,現在開始走向開放,你可以在超市里坐著靜靜的看書,還可以點杯飲料慢慢度過一個下午。也可以在服裝店里跟設計師交流電影里主角們的服飾,探討如何更搭自己的氣質。以前想象中的場景開始不斷的落地,與消費者的互動開始越走越近。
創新總伴隨著不斷的磕磕碰碰,總會有很多預期不到的困難出現,要去不斷克服。像物美開出第一家會員超市雖然給行業帶了個頭,但進展卻并不順利,這就是成長的代價。我曾經寫篇《物美倉儲會員店為何讓大媽直喊坑爹》的文章,指出物美倉儲存在定價及供應鏈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后來有物美的員工指出不是這樣的,其實是……;也有員工說就是這樣的,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還有員工分析人事問題才是根源……。其實物美尚佳會員店我自己沒有親自去看過,得來的都是表象。網上幾張價簽圖片等,推出其商品結構及定價體系等內容,雖然存在地域差別,相信出入不會太大。幾張熟食課圖片,基本可以猜到其營運人員的功力。我不去分析為什么其商品賣不動搞得要倒掉,剛好有個案例可以參照。朋友開了家店,其中售賣的商品有爆米花,但生意不咋地。就讓他把爆米花拿來看,一看賣相問題就出來了。膨脹率和飽滿度都不夠,其玉米比較像東北產,再者應該是玉米下鍋的火候沒有控制好,沒爆開,碎片多。色澤度也不夠,一方面用的糖可能有問題;另一方面就是操作上放糖不夠均勻,導致色澤分布不均。爆米花是個很暴利的東西,原材料根本不用去省;操作上也不復雜,認真培訓并做好管理,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食品不是件很難的事情。一個爆米花賣相搞得跟矮丑窮一樣,怎么會有生意呢?模式的創新也要有良好的運營體系才能事半功倍,不然本來是件很好的事情,最后搞得自己很被動。
物美的問題并不奇怪,奇怪的是物美的問題內部人員自己都有解決方法,談到的一些方面我都未曾深入過,覺得很不錯。然后公司也想把會員店做好,多次在公開場合表態力挺會員店,但溝通渠道問題解決得似乎并不順暢。
一位電商朋友談到他們公司用人體系時,對于招募來自實體零售的人員,表示剛開始往往不能適應公司的節奏,經常需要改造。對于“改造”這個詞,剛開始聽了覺得不太爽,后來聽了他的理由又覺得不是沒有道理。他說來自實體零售的人員往往存在缺乏互聯網思維、視野狹窄、能忍、不敢發聲等特點。缺乏互聯網思維、視野狹窄、能忍、不敢發聲,確實是實體行業人員存在的共同問題。實體零售往往是老板一言堂,大部分企業容不得有不同聲音,能忍、不敢發聲基本上是實體零售人員的“優良品德”了。大部分崗位只需要執行者,或者說企業只要有執行力的人,根本不需要這些人員有什么視野、互聯網思維之類的,視野、互聯網思維那是老板、高層的事,員工一旦有了這些就越級了。傳統零售過于把員工定位為苦干實干型,這個類型對應的基本上屬于60后70后的人員,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超市行業也基本只有阿姨大爺能留得下來,90后很少有苦干實干的思維。在新時期傳統零售基本上是自己把自己拋棄,當電商拉開全面攻勢時,傳統零售往往發現自己無人可用,面對電商也不知道如何應對,很多企業老板自己都手足無措,更何況思維早已被束縛的員工。
實體零售對于人員如何定位,溝通環節如何打通,似乎有必要進行重新打造,要知道現在的電商人力資源配置動則博士、海龜、高盛等標簽。傳統零售行業跟這些標簽的人在對戰時,相當于石器時代武器與現代軍在打戰,偶爾電商也會覺得你石器扔得遠而有力,然并卵!對于90后也應該加大吸納力度,90后的教育資源投入是最大的,從小開始學習琴棋書畫等等。其思維多樣化,敢想敢做,用來破局常有驚人效果。不然,經常聽到一些實體零售人員吶喊;“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那是一種多么無奈與不甘的情懷啊。
卜蜂蓮花今年在做正大優選便利店時,要求店員本科學歷,相對其它零售企業要求高了很多,但是它們也有它們的理由。高學歷人才的素養對于門店氣場的提升還是很重要的,盡管這樣看似會使運營成本有所增加。創新業態與人員素養配套也是一門重要的課程。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零售企業做的精品超市,裝修、氛圍一開始都不錯,宣傳片拍的微笑也很可人。過段時間再去看看,啥都變了,跟普通超市沒什么區別,還繼續自喻精品超。
會員倉儲店、城超、精品店、跨境商品店、集合店……不論行業創新、還是企業內部創新,創新速度與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零售企業開始放下身價,主動吸納其它行業精華。但創新不是花瓶,空有太多概念,不能做到夯實,創新只不過多了一個失敗者。2016年零售行業創新肯定還會有新的高潮,但誰才是最后的贏家,是否能浮現出來很重要。
王國平!- 該帖于 2015/12/24 11:08: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