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1日,微信將迎來5周歲的生日。昨天,2016微信公開課PRO版在廣州舉行,“微信之父”張小龍首次公開演講,宣布微信公眾號將推出“應用號”,通過公眾號完成一些App的部分功能。并表示,微信不希望用戶沉浸在其中,而是希望“用完即走”。此外,微信還發布了騰訊生物識別標準“TENCENT SOTER”。
微信作為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它的每一次舉動都會在網絡時代掀起一番狂風暴雨,有的甚至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狀態,而此次微信首推應用號,又會在網絡中帶來哪些變革呢?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曾經的微信給人們帶來了哪些變革: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人們開始用微信進行聊天,談生意,從此微信進入了人們生活,工作的視野中。
2011年8月,微信添加了“查看附近的人”的陌生人交友功能,用戶達到1500萬 。到2011年底,微信用戶已超過5000萬。此次的革新讓附近使用微信的陌生人不再陌生,讓自己的交友圈更加廣泛,特別是那些還處于單身的少男少女,可以對身邊的人有了覬覦之心!
2011年10月1日,微信發布3.0版本,該版本加入了“搖一搖”和漂流瓶功能,增加了對繁體中文語言界面的支持,并增加港、澳、臺、美、日五個地區的用戶綁定手機號。我清晰的記得這一功能,讓當時使用的微信的人們瘋狂的開始了搖一搖,無論是吃飯之余還是下班之后,搖一搖成了微信用戶閑暇之余必備的娛樂工具,不管是好奇還是期待,人們總希望可以通過搖一搖,能認識那個遠在天邊的她。
2012年5月24日微信 v4.0正式版更新,新增朋友圈與個人相冊,這一功能的革新意義很大,以至于一直影響到現在,人們一直在瘋狂的發表心情,曬幸福,以至于以后的商業化運作!
2012年8月18日開通了微信公眾平臺,這一功能一經開通各大品牌積極搶注,但微信貌似還沒有為公眾賬號營銷做好充足的準備,賬號只能通過各種宣傳二維碼方式來被動等待關注,但這一實施,不能說顛覆了傳統的商業模式,但至少是讓傳統的商業模式受到了影響,商家企業開始通過公眾號對自己的產品,服務進行營銷,而這種商業模式,也讓曾經的紙媒體,戶外廣告開始走下坡路,尤其是紙媒體已經漸漸開始淡出人們的視野,換來的是瘋狂的點贊和刷頻,而公眾號的又一革新那就是帶來了微商的新商業模式,微商是由微盟CEO孫濤勇提出的一種社會化移動社交電商模式,2014-11-03開始上線,由簡單的曬產品,到模式的深化——發展下線,微商已經深深的影響著一代人!
而此次微信又推出應用號,目前,微信公眾號分為訂閱號和服務號兩類,張小龍現場透露,目前正在開發第三種微信公眾號“應用號”。正如訂閱號為用戶提供訂閱內容、服務號為用戶提供服務一般,“應用號”為用戶提供的是“應用”,也就是App的功能。
而從張小龍的透漏中,應用號更像是服務號的升級版,應用號可能會更加智能,它應該會降低商家技術開發的門檻,可以直接拿來用。具體到應用號打開后的界面,應該會像現在微信“錢包”里內嵌的滴滴打車、大眾點評和京東商城類似,你無須登陸、無需進行App跳轉,在微信里就可以實現服務—交易流程的閉環。
據張小龍介紹,當用戶關注了一個“應用號”之后,就相當于安裝了一款App。在“應用號”內,用戶就可以實現App的一些基本訴求。例如,目前許多用戶會選在微信錢包中可以買機票、火車票,而不是去下載一個并不常用的買票軟件;未來在“應用號”中,可以實現更多的功能。并且,和其他App一樣,這個公眾號平時是不會向用戶主動發送內容的,因此會避免打擾。
張小龍表示,“應用號”可以為用戶帶來兩大好處,一是手機上可以少下載安裝一些軟件,平時打開頻率不高的軟件,可以用“應用號”代替;二是換手機時,無需重復安裝軟件。而對于開發者,尤其是創業者來說,在“應用號”中實現一個功能遠比開發一款App省錢省力許多。
在微信的規劃中,應用號的定位是“輕APP”。應用號的推出或許意味著,以后人們的手機中只需要安裝微信就夠了!
業內人士分析,微信利用強大的用戶黏性,完全可能導致一大批APP消失,現實中人們使用手機中其他APP的頻率非常有限,但卻幾乎24小時離不開微信,而且APP的開發和維護相對復雜,預計將有大量企業放棄APP轉而投入開發應用號。
張小龍表示,推出應用號的初衷是因為現有的服務號沒有達到提供服務的初衷,大多數服務號還是以傳播內容為主。“應用號是一種安靜的存在,等用戶需要的時候找到它就好了,這樣我們可以嘗試做到讓更多APP有一種更輕量但又是更好使用的一種形態來存在。”
從這一點來看微信的野心其實還是蠻大的,但要想達到純粹的替代APP還是一個奢望,雖然張小龍在起初在定義應用號的時候,就定義在了輕APP上面,只是對一些不常用的軟件進行收攏,在用戶需要的時候進行點擊查詢,但筆者認為未來微信的商業化運作絕非如此簡單,就像朋友圈從簡單的生活開始變成了濃濃的商業化運作。
微信一直打著“連接一切”的口號,而每一次的革新最后都被人們商業化運作,不管這是不是微信的最終想法,但事實已經不容辯解,就目前來看“應用號”并不能完全代替APP。“應用號”只針對于低頻度的、輕量級的、服務功能的App。在“應用號”上只能實現一些基本的功能,App還是有其存在的價值。
(微信公眾號:longg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