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2015年11月,亞馬遜的第一家線下書店在西雅圖的大學村商場試水,至今已經過去三個多月了,無論效果如何,從最近亞馬遜準備線下繼續開張300-400家實體門店的新聞來看(相關報道:亞馬遜擬開設400家書店 深耕實體零售行業),試水還是很成功的。也有美國網友分析,這是亞馬遜非常聰明的一招,因為書店還可以作為倉庫被使用,與其讓這些書包裝的好好被放在倉庫,還不如找一家零售門店,讓消費者線下也能體驗購買。
那么,接下來我們再看看美國消費者在亞馬遜實體門店的體驗,瞅瞅亞馬遜的實體店有啥特別之處。
首先,門店不僅僅買書,還有亞馬遜的一些其它著名的電子商品,比如Kindle、Echo、Fire TV以及Fire平板。
這家亞馬遜的實體店和其它零售書店的區別是:任何商品上是不標價格售賣的。同時,亞馬遜逼迫消費者在亞馬遜App上尋找價格,或者在店內檢價機上掃描獲悉。
從消費者的體驗來說,這種拿著手機隨時掃描價格的方式有點太浪費時間而且不方便;但從價格而言,亞馬遜的書實在太有競爭力了。
2016年11月,亞馬遜開出了它的第一家實體店,在西雅圖一個比較高檔的大學村商場( University Village mall)。
亞馬遜實體店內正在挑選書籍的消費者。
正如其它書店,不同的欄區被放置了各式的書籍。
和其它書店不同之處是,這里還賣Kindles。
以及亞馬遜的其它商品。
如同在亞馬遜的網站買書一樣,每本書都被附上了讀者的閱后感和評分。
在各大類別的書籍,還有亞馬遜網站熱門作者的熱門書籍推薦。
類似亞馬遜網站的“你所感興趣的推薦。。。”同類書籍推薦。
亞馬遜網站上“最希望的書籍。。。”專欄。
只有一樣消費者最希望看到的“價格”,卻是沒有的。
如果要查價格,消費者必須首先下載亞馬遜的App。
使用手機的照相機功能來掃描。
找到目標。
掃描你感興趣的書本或者物品。
最后價格被顯示。
其實,如果拿起書就能看到書本價格或者有一個價格標簽在書本邊上,這會比在手機上查詢整個價格的流程要方便多了。
如果手機不起作用,可以使用店里的掃價器來得到價格。
其實任何一種方法都不是很方便,尤其是消費者手里領著一大堆東西的時候。
但是至少價格還是很不錯的,正如亞馬遜網站所提供的一樣。
看到這篇國外消費者在亞馬遜實體店體驗過程的文章,記者立馬想到了支付寶會員店“盒馬鮮生”必須使用支付寶支付的苛刻支付要求。同樣都是線上向線下延伸的體驗店,都緊緊抓住線上的所有要素,都時時刻刻提醒消費者這是線上店的體驗而不是線下的實體店。
那么,這些實體店是否能提供消費者的詢價便利性或者支付便利性,來真正吸引消費者融入線下實體店的購物樂趣呢,還是消費者為了價格優惠而順應商家的這種固執,這真的還需時間來考驗。
(聯商網上海站主編陸彥編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