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身兼兩重身份:決策前,是決策的建議者;決策后,是決策的執行者。“專業影響決策”(這句是宗總的話),我的理解就是:在決策前,你的建議應當是專業的正確的,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它會被百分百采納;而在決策后,落實決策的行動也是迅速的有效的,即使這個行動與你當初建議的完全不相干。
現實中,管理者很難將這兩重身份在不同的時間狀態下清楚地分開,我們來看:
決策前,管理者提供用來決策的專業建議,一般是采納、部分采納或者不采納三種結局,當自己的建議僅被部分采納或不采納時,管理者往往會采取放棄參與決策討論的姿態,這個其實也容易理解:畢竟是經過深思熟慮、認真思考的思想成果,怎么能說否定就否定呢,無奈之下就會演變成“你們愛怎么辦就怎么辦吧”。
決策后,管理者需要帶領團隊去執行決策意見,因為腦子里早就有了先入為主的想法,同時身背著被人否決的負累,于是,較低的執行效率、不符合預期的執行效果幾乎是可以預見得到的。如果不懷好意地揣測一下,你會發現他可能更希望這件事情被搞砸,如果那樣,不就凸顯出決策討論時他的建議的正確性了嗎?這個時候,什么目標任務、執行力,走遠遠兒的吧“誰叫你當初不聽我的來著?”
我想,良性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
決策前,做個專業的建議者,應當深入調查、充分討論,為決策提供力所能及的最優方案;決策中,本著負責的角度闡釋自己的意見,聽取別人的意見,堅持自己認為是正確的地方,但不固執、不排斥,對不同的意見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理解,開放思維而不是固執己見,多元論證而并非“不是你說了算就是我說了算”。
決策后,做個專業的執行者,應當深刻、準確理解行動方案,把握價值點和機會點,把別人的思路轉換為自己的思路,從執行的角度思考如何落地,進而設定目標、分析任務、制定計劃和落實分工,心無雜念地帶領團隊完成任務。
為什么呢?因為:你的專業建議,不會因為執行與否而失去它本身的價值,那是你豐富管理經驗的積累和經營智慧的結晶,在職業生涯的未來案例中,總有機會證明個中的價值;而你的專業執行,也不會因為那不是你的方案而顯得整個過程都沒有意義,因為目標達成正是基于你的執行到位,對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依靠團隊執行力求生存、謀發展的企業而言,這其實是最能證明管理者價值的演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