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品組合的設計中,還有幾個因素需要考慮到的:
1, 引進的產品不能太先進
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一旦養成,改變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也不是一兩個零售店的老板就能改變的。所以,老板們在引進產品時,原則上以符合當地消費者當前的消費習慣為主,切忌過于領先。畢竟,一個零售店而已,沒有足夠的能力和實力,能有效引導當地的消費潮流。這領先一步是先進,而領先三步就是先烈了。
2, 不能以老板個人的消費觀來看待產品
這是很多老板的一個通病,在選購產品時,以自己的個人喜好以及個人消費習慣來作為產品引進的標尺。記住,你自己喜歡只能代表你自己,不能代表當地的消費者群體。這類低級錯誤,是創業者剛起步經常容易犯的毛病。
3, 單品比重切忌過大
不管當前某個產品多么的暢銷,在整體產品結構里,單品的比重不能超過30%,這是出于安全考慮,萬一這個單品出點問題,對全店的生意影響就太大了。
4, 產品組合不是固定不變的
產品組合設計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事,今天的設定,也許只是在今年內有效,明年可能就不行了,得要與時俱進的調整。例如產品占比的調整,該刪減的產品要及時刪減。
道理說了這么多,有些老板也能掌握基本的產品結構設計方法。只是,很難保證腦子一直是清醒狀態的,經常是被上游經銷商或是廠家一洗腦,直接就將設定好的產品組合扔在一邊,而是全盤接受上游經銷商或是廠家所提供的產品組合建議,將上游的產品組合,直接當成自己的產品,并且還會在上游的洗腦教育中,主動放棄一些已有產品。這個問題就不是一篇文章能在技術角度解決的問題了,而是看各位老板本身的抗忽悠能力了。
即便老板自己的腦子是清楚的,也不能保證一直能按照自己所設計好的路徑一直走下去,在實際的經營活動中,經營會收到各類進貨政策獎勵、客戶的意見、突如其來的一個大單、當地競爭環境的變化等等因素、逐漸已經背離了當初設定的產品結構。在這個時候,老板得要堅持做定期回顧,以早期設定好的產品結構,對應當前的實際產品結構,分析其中的差異所在,對于這些差異,得要找出原因,是早期的設計有問題?還是自己的銷售能力做不到?還是受外界因素影響,出現了偏離。
經銷商課題研究者/潘文富
原創文章、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
2016-03-04 19:05被設為精華,積分加20,金幣加4- 該帖于 2016/3/2 13:5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