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還在爭論未來的發展道路時,中國市場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十三五”規劃草案即將被審議成為未來中國發展的重要導向,這其中就蘊藏著巨大的新增市場——8800億!
新增從何而來?答案是:城鎮化!
在近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在強化供給側改革的同時,推動城鎮化也成為重要的內容。并且,供給側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提高棚戶區貨幣化安置比例本身就是一項加速城鎮化步伐的重要措施。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到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45%,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左右。結合 相關部門的數據測算,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有900萬農民變成市民,再結合2013年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消費比例3.1:1來測算,那也就意味著城鎮化每提升1個百分點,就將新增將近1400億元的市場規模。那么按照規劃到2020年,達到60%,將會直接帶來近8800億元的新增市場。這對于零售市場絕對是一個利好的消息。但是我們的零售準備好了嗎?中國零售又應該從哪些方向進行突破?
綜合目前各個業態的發展,分析多方渠道的信息,靖安覺得以下幾個方向或許值得關注!
第一,KA賣場、購物中心向中小城鎮下沉,搶占市場,避開一線競爭。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城鎮化吸收新市民的主要載體是哪里?毫無疑問一定是中小城鎮。從現實情況來看,大城市接納大量農業人口轉移的能力已經減弱。這其中包含住房、教育、就業等多方因素,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大,公共資源緊張,新轉移的農業人口將無法適應這樣的環境。相反中小城鎮首先在就業、住房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優勢,根據我國已經轉移的農村勞動力,鄉鎮企業的吸納達到50%以上,而中小城鎮的低房價也更利于轉移人口的立足。
所以,未來的中小城鎮的規模將不斷擴大,而目前眾多城鎮的零售市場競爭并不充分,基本以本土品牌為主,經營水平較低,隨著消費的轉型升級,KA類大賣場、購物中心的現代消費環境體驗,將成為新市民的迫切需求。所以,諸如大潤發這樣的大賣場已經提前發力,將擴張的重心已經鎖定在了三、四線城市。這既能搶先占領市場,同時還能避開一線城市高密度、高同質化帶來的惡性競爭。
第二,鄉鎮本土超市要提前加速發展小業態,細分市場。
小業態呼聲的高漲源于一線大型業態的激烈競爭,被視為在未來搶奪社區消費的重要利器。而在城鎮化加速的當下,則成為鄉鎮本土超市的唯一出路!當KA賣場進軍三四線市場,本土超市將面臨嚴峻的挑戰,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無法實現大系統的低價,因為與大賣場的采購資源相比,本土超市毫無優勢。即使過去依靠團購、購物卡等方式掌握了一定的本土客流,但是在大賣場成熟的營銷攻勢下,或江山不保。
所以,讓自己繼續下沉是唯一的出路。與一二線城市相比,大系統一般不會在三四線城市大范圍鋪開便利店或者社區店,因為這會增加運營成本,而且還有虧損風險。這反倒是本土超市的優勢,依靠本土資源,在店鋪選址、新店加盟、消費習慣等方面,與大系統相比會更加便捷與靈活。這種差異化經營還避免了與大系統的正面沖突,降低競爭風險,或許能有更多精力和心思,將門店做到完美趨于極致。
第三,正確選擇電商平臺,是未來的必要操作。
電商無法回避。即使它不是零售的主業。在靖安看來,未來零售,電商平臺已經成為一個標配,沒有電商配置或者不與電商搭界,都將面臨失去一個挽留客源的重要渠道。雖然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實體零售的O2O平臺帶來值得肯定的盈利,但新時代下人們搜集咨詢,激發購物需求的主要因素中,網絡已成為僅次于剛性需求。
同時,隨著各大電商平臺的繼續角逐,尤其是對農村電商的繼續發力,將進一步刺激轉移農業人口的網絡消費欲望和培養購物習慣,由此將帶來兩個重要結果需要實體零售關注。一是該群體對網絡資源的進一步關注,極其渴望感受身邊實體提供網購的消費模式,這也就是當下O2O或者全渠道火爆的原因。另一方面是電商平臺一直沒有克服的短板——最后一公里。社區店和便利店早已被電商關注希冀開發,然而截止目前真正成功的也十分罕見。
那么未來的中小城鎮環境中的實體店就面臨著應該選擇怎樣的電商平臺的問題。對于大系統而言必然是自建平臺如大潤發與飛牛網,或者是合作平臺如沃爾瑪與1號店,而對于本土超市呢?自建平臺將得不償失,合作又難以擁有足夠的資金實力,所以最佳的選擇只能是搭載諸如美團、百度這樣的平臺,既擔當快遞員的角色,也刺激店內賣貨。目的就一個,讓購物顯得更有“范兒”。
綜上,城鎮化是國家調整經濟政策的重要內容,必將給予更多行政支持和推動,由此帶來的機會或將讓零售行業再一次走出世界經濟總體疲軟的低谷。當然這其中還涉及到更多的因素需要思考,靖安僅僅以個人之見聊發感想,不當之處還請讀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