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來“南國春早”,廣東向來走在國家改革的前沿。兩會前夕廣東供給側改革總體方案出爐,率先成為全國最早公布開展全面、系統推進改革的地方政府。3月3日,政協會議開幕第一天,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全國政協工作報告中強調,2016年全國政協將緊緊圍繞“十三五”開局起步建言獻策。聚焦“十三五”規劃實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重點任務。
這樣的“南北呼應”無疑將繼續在全國強勢掀起改革的浪潮。
那么作為零售行業,究竟應當如何解讀此次的改革呢?過去業內人士普遍把目光聚焦在了渠道優化,進而推出了“全渠道”概念,然而,結合近期遼寧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化解房地產庫存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與《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及五個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方案),筆者認為零售業最應該關注的是去庫存。
要轉變這個方向,首先需要理解這次改革的核心目的。無論是去產能還是去庫存,亦或者是降成本,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如何更大限度的刺激消費。而在要改革的眾多行業中,主要又集中在了制造業與房地產行業,如果細讀廣東省的改革方案,那么又會發現所關注的制造業又是與房地產關系度極高的鋼鐵制造與水泥行業,所以很明顯,此次供給側的改革仍然以房地產為改革的重中之重。
結合遼寧與廣東兩省的方案,所有的發力宗旨只有一個,那就是不遺余力地消化房產庫存。然而根據專家的預測,全國的房產庫存按照目前的消化速度,至少需要5年。很顯然,這是政府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兩省就將消化對象對準了農民。在遼寧省《意見》“中鼓勵農民進城購房,全面推進居住證制度”,并將取消子女就讀戶籍限制作為殺手锏。而在廣東省的《方案》中,“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擴大住房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成為消化庫存重要手段,并且輔之以“加大棚改安置和住房保障貨幣化力度”來刺激農民購房意愿。
雖然這樣的方式受到專家和委員們的反對,但是畢竟政策已經出臺,目前中央也確實面臨著庫存巨大的沉重現實,所以,即使是“飲鴆止渴”,叫停該政策的可能性也不大。
那么這又與零售行業有何聯系?答案只有一個——分享城鎮化的紅利。
零售消費疲軟,尤其是實體零售,化解這一困境的主要動力不是渠道,而是消費者。我國的農村消費群體向來是一個巨大的市場,2015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0931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7%,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58999億元,比上年增長10.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1932億元,增長11.8%。中國要從“制造大國”走向“消費大國”,轉變消費結構,發掘鄉村消費市場自然是最佳選擇。而這也正是零售行業最大的消費群體增長來源。
大批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除了能促進房產交易量的增長,還能帶動家裝、家電市場的同步增長,與此同時,隨著戶籍制度的改變,子女從農村進入城市,家長陪讀又是一個強大的社會消費群體。所以,如果政策平穩,如果房產市場的泡沫沒有形成或者破滅,那么零售業將會享受這一次城鎮化的紅利。
當然,在面對新的形勢下,零售業不能忘記的仍然是如何繼續創新經營管理方式,提升消費體驗,這才是零售持續發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