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生鮮電商放棄O2O
春節后,天氣乍暖還寒,南方再次跌入冬天。生鮮電商行業,就像這變化無常的天氣,依然春寒料峭。
在南方最大的城市——廣州,近年來,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了諸多垂直生鮮電商,田鮮蔬菜就是其中之一。
田鮮蔬菜起步于2011年,如今已經邁入第五個年頭。成立之初,田鮮便開始網上賣菜,主要通過PC端銷售,第三方物流配送。2015年,田鮮宣布全面實行O2O運營,通過社區店和微信商城,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生鮮電商能夠熬5年,在行業里算是屈指可數。然而,進入2016年,這個生鮮電商“老玩家”卻決定放棄O2O,徹底回歸線下,把店開進更加低端的肉菜市場,高調加入了“反互聯網”的陣營。
之前,水果營行垮塌的時候,有人說田鮮可能布其后塵。田鮮蔬菜創始人呂基富近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這個“反互聯網”的戰略轉變給出的解釋是:現階段做生鮮O2O為時尚早,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市場遠未成熟,損耗、配送、獲客等成本高居不下帶來巨大發展壓力,盈利無法支撐持續運營,線下才是賣菜的“王道”。
無獨有偶。近期,曾宣稱要占領中國生鮮市場的多點,出現重大變動,華為系高管撤退,裁員過半。一個明星項目的隕落,似乎再次暴露了生鮮電商的脆弱,引發了各界的強烈關注。莫非真如呂基富所言,現在還不是生鮮電商該出現的時候?
最大挑戰:難以改變的消費者習慣
其實,目前對垂直生鮮電商而言,除了自身的局限、對手的競爭和行業的弊病,更大的挑戰是消費者尚未形成的的消費習慣和消費群體定位的錯位。
做生鮮電商,必須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把三個問題問個透徹:
1.消費體驗能夠保證嗎?
幾乎所有生鮮電商,都在為消費者找“懶”的理由,比如足不出戶坐等送菜上門,不必擔心刮風下雨。這聽起來的確很動人。可沒有了瞧一瞧、摸一摸、挑一挑的消費體驗,以新鮮度作為衡量品質水準的生鮮產品,看圖購買,其實要冒很大的風險。而現實中,看起來很美,拿到手很爛,新鮮無從保障。這種體驗,作為消費者,你能接受嗎?
生鮮電商所謂滿足消費者“懶”的需求,其實是一個偽需求。因為,在購買生鮮產品這件事情上,網上消費并不必線下省心。生鮮產品缺少標準化,對消費者來說,判斷生鮮產品優劣的途徑和標準就是眼見為實。
2.網上買菜真的便宜嗎?
網上買菜另一個動力是——便宜。可真要做到比線上便宜,并非易事。雖然網上銷售削減了線下運營成本(租金等),但卻又產生了另外的成本,比如配送、損耗、冷鏈。配送和冷鏈保鮮是生鮮電商的標配 ,而損耗是生鮮電商的硬傷,加上加工、包裝,這些都是成本。所以,拆東墻補西墻,結果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兜了一圈價格依然沒有降下來。如果真的做得比線下更便宜,只有兩個辦法:要么損害消費者利益以次充好,要么自己出血不要利潤。可沒有了品質保障,消費者買賬嗎?沒有了利潤,生鮮電商用什么養活自己呢?
3.大媽會陪你玩嗎?
生鮮電商(尤其主打蔬菜品類的)都想圈住年輕的消費者,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年輕人大多不做飯(這是外賣市場火熱的原因啊),買菜的絕大多數是大媽大叔。而大媽大叔對網購生鮮菜根本不感冒,人聲鼎沸的菜市場才是她們最喜歡的地方,因為那里可以貨比三家、討價還價,結伴而行,其樂無窮。純網上消費,對生鮮消費主力軍——大媽大叔們,沒興趣跟你玩。所以,想改變這個現實,只能等到現在年輕人都變老的時候。只是,你等得到嗎?
生鮮電商,離春天還有多遠?
生鮮電商難做,但不意味不能做,更不意味沒人做。前有無數古人被拍死在沙灘上,但這無法阻止后來者魚貫而入。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生鮮銷售的互聯網化。田鮮蔬菜不僅放棄了O2O,還回到更底層、更草根的菜市場這個消費場景,其“反互聯網”選擇,與“互聯網+”大行其道的現實顯得格格不入。按照同行的做法,燒錢也要先把事情做大,通過融資來續命,不求賺錢,只求占位。但經過前面幾年的不斷試錯,呂基富對這種做法并不認同,他將自己的“復辟之路”定義為“迂回戰略”,并不是完全放棄和否定生鮮O2O。
眾所周知,現在生鮮O2O線上推廣獲客成本越來越高,而線下實體獲客成本低,因為菜市場就是一個最原始、最活躍的流量入口。呂基富認為,當一個廣州地區能夠覆蓋300家田鮮蔬菜市場店,再談O2O也不遲。換句話說,就是線下鋪點足夠密集,生鮮O2O才可能成為現實。因為,生鮮是個品質敏感型產品,當距離近到可以步行配送的時候,既可以保證產品新鮮,又能夠減少配送成本,才能解決生鮮電商久治不愈的損耗和配送頑疾。
可是,田鮮蔬菜這種非常傳統的迂回戰略,是不是生鮮商家等待生鮮電商春天到來的正確姿勢呢?不過,在行業高燒不退,將互聯網化作為不二之選的情況下,這種逆勢而行的冷思考和探索本身是有價值的。尤其以蔬菜品類為主的垂直生鮮電商,因為面向的消費群非常傳統,改變其消費習慣幾乎不可能,回到線下,走近大叔大媽,應該是當前最為靠譜的路線。
不管冬天多么漫長、凜冽,春天終究會到來。只是,能夠等到春暖花開的,一定是少數中的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