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發展到現在,對社會最大的影響就是極大地改善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對商業行為,商業模式的改變基本都是以改善信息不對稱為前提的。加之近年來計算機技術的進步,通訊、物流行業的發展,軟硬件環境的不斷改善以及人們對這種變化的不斷適應直到產生依賴,互聯網真真正正地滲透到了老百姓生活的每個角落。
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影響重大的革命,都是以新技術的發明及大規模應用為基礎的。從蒸汽時代、電氣時代直到近現代的科技時代,接下來將要發生的革命,影響因素要比以前的要多,但是不可否認,信息技術將是這場革命中最基礎的要素之一。我們把接下來的時代稱之為互聯網時代也好,大數據時代也罷,這種大趨勢的可能性,我想已經沒有人去懷疑了。本文只想就這個大的趨勢下,我們傳統企業,特別是傳統的地域性企業應該如何轉型,談一下個人的看法。大型的、甚至跨國的大型企業,不在本文討論的范圍之內。
本文第一部分將先列出本人整理的對傳統企業+互聯網的幾種方式,然后逐個進行個人觀點的說明。第二部分闡述一下個人對傳統企業+互聯網后的一些經營思路上的觀點。第三部分講我對互聯網+的一些認識跟基于個人的認知,對將來發展趨勢的一些看法。
其實互聯網思維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只不過到了互聯網時代,信息的作用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強大過。為了更清晰的描繪這個現象,互聯網大佬們取了這么一個名字加以區分。其實企業戰略還是那些戰略,只不過到了互聯網時代其價值體現方式跟組合方式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的三種方式:1、鳳凰涅槃;2、斷臂求生;3、產業鏈條新機遇。
“鳳凰涅槃”---不變就是等死,變有可能不死。
談起互聯網思維對傳統行業的影響,有句話經常被提到,叫做“滅你,跟你沒關系!”。一些傳統企業,在還沒有看明白怎么回事的時候,稀里糊涂的被“滅掉了”。這是因為互聯網技術對傳統產業鏈帶來了重整。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上的角色以及這些角色的利益分配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更有甚者,隨著“平臺化”的概念的普及以及各個行業的平臺建設的成熟,價值收益不斷地“向后”轉移,有些參與者明擺著賠錢,只能靠后面的賺錢的部門補貼“前方”。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小米模式”。小米樂視等企業造手機、造電視,其“醉翁”之意根本不在“酒”,而在于搶占用戶手機、客廳的入口,發展其媒體及智慧家庭相關的一系列產品跟服務。面對這種不以一個生產環節,而是以整個產業鏈重塑為主線的商業模式,作為傳統的生產企業的反應就有點慢了。
我想說的是,這種情況并不是個案。互聯網技術打破了產業鏈上下游的信息壁壘,讓一個產業鏈上的各種角色,各個企業之間的合作跟依賴關系越來越緊密,同時最終“用戶”的話語權越來越重。注意這里我說的是“用戶”而不是“客戶”,這兩個詞之間有很大的區別。客戶是以發生交易為目的的,用戶是指貫穿產品或者服務的使用周期的人。作為傳統企業,我們在考慮互聯網化轉型的時候,必須認真的分析,自己這個行業所屬的產業鏈條。整體上分析一下,看看存在不存在這樣的現象。未來的一個趨勢肯定是以“服務”為核心,如果你提供的商品僅是為了更好的傳遞這個“服務”的一種工具,或者是這個“服務”周邊工具的話,那就小心了。你必須站在整個產業鏈條的角度,重新給自己定位。傳統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很被動。因為傳統企業多是鏈條的上游,并不是直接跟用戶接觸的一層,而現在的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就是得“用戶”者得天下。誰把握住了接觸用戶的入口,誰就有更大的主動權。
現在說重點,我們的企業應該怎么辦?很遺憾的說,有些企業轉型是無解的。因為優勝略汰是自然發展的規律,也是各行各業發展的規律。我如果僅僅是一家手機生產商(富士康那樣的代工企業除外),如果我沒有體量去整合價值鏈的話,面對小米、樂視這樣的企業,我還是早點繳械投降吧,關門越早省下的錢越多。苦撐可能就賠光了。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留著資本,還是可以東山再起的。互聯網轉型雖然無解,但并不是說沒有東山再起的優勢。畢竟多年的行業經驗跟渠道甚至人脈關系是實打實的。所謂“鳳凰涅槃”實際上是指企業要敢于結合大趨勢,否定自己,放棄主業,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并結合新的游戲規則,重構自己商業模式的過程。當然,這個過程相當痛苦,跟“死了一回”沒啥區別。
上海有一家高科技企業,創業者是海歸。開始是以研發智能手持設備為主,開發出了幾個產品系列,在前些年,市場也算很好。隨著近幾年智能手機、平板的發展,慢慢地這些設備的優勢沒有了。但是,這家企業在芯片技術領域有自己的專利,很有技術方面的優勢。他們不再做整機產品,現在這家企業的主業是為其他企業的產品設計芯片,賺的是高科技的利潤。他們在新的價值鏈條上找到了自己的新的位置,并且真正的發揮出了自己的優勢。前面說過,互聯網技術打破了行業鏈條的各個環節之間的壁壘,各個環節上的企業之間的合作更密切,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就是這種新的價值鏈條的規則。站在一個行業的立場上來看,其實這樣提高了整個行業的效率,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帶來的效果就是高質、低價。參與到這個新的鏈條中來就是生存下來的一種方法。
“斷臂求生”---保存優勢資源,砍掉劣勢部分,與專業機構合作。
大企業喜歡搞多元化,但是在互聯網時代,我認為中小企業更應該把“專業化”基本功練扎實。我想再嘮叨一遍“互聯網技術打破了產業鏈上下游的信息壁壘,讓一個產業鏈上的各種角色,各個企業之間的合作跟依賴關系越來越緊密”。中小企業資源有限,經不起一些自己不擅長的環節上的浪費。在行業普遍效率低下的情況下,這樣做的問題并不明顯。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信息透明度不斷的積累,不斷的提高。任何一個細分領域都有很深的積累,并且獲取這些信息的成本也越來越低。換句話說,這東西成本多少錢,業內人士一看就知道。這個前提就是,這位行家了解了行業的平均效率。信息的透明帶來的一個非常大的好處就是,哪個行業是價值洼地,一下子就看出來。而經濟發展的一個幾本規律就是那個地方有價值洼地,哪個地方就會吸引資金,吸引企業進來 。最終各個行業的利潤水平趨于平均。在這樣的環境下,你想做的比別人好,只有一條路,那就是練好自己的“絕技”。因為在現在這個信息透明的時代,想找你的“替代者”真的太容易了,除非你練就了別人不可替代的“絕技”。而那些自己做的相對平庸的環節,還是交給效率更高的人去做吧。這樣你即便是花錢請他們來做,可能也要比自己做更省錢。
以前開發商自己蓋房子,自己賣房子是很正常的事情。現在開發商蓋房子,專門的銷售商賣房子是正常的事情。這些專門的銷售團隊,經過現代化銷售技巧的訓練。除了傳統的銷售渠道及手段,更會巧妙的利用各種社交圈子,開放性的社交平臺等機會,發現高質量的潛在客戶。如果開發商還是堅持自己守舊的套路的話,我想不會是這些銷售精英的對手。信息溝通效率大大提高以后,資源的更有效利用就是大趨勢。砍掉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在細分領域里面做精,強強合作才是挖掘產業價值鏈的最佳渠道。
“產業鏈條新機遇”---傳統企業+互聯網
寫了這么多都沒有寫到互聯網上,搞的跟跑題的一樣。接下來談一下傳統企業如何觸網。我認為,互聯網對傳統企業的影響,最大的一點就是對渠道效率的影響。為什么這么說呢?信息的透明化以及傳播效率的提高,原來靠信息不對稱,靠消息封閉悶聲發財,甚至搞灰色收入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另外,信息的反饋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冗余環節,支付手段也變得輕輕松松。那么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人們生活的互聯網化對商業環境的直接影響就是什么呢?一個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拉近”了商品生產者與服務提供者跟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很多中間環節在這個時代是可以取消了。這是好事情,因為這意味著供應鏈條的效率提高了,產品或者服務到最終消費者之間的“加之損耗”降低了,誰先把握住這個先機誰就會在這場變革過程中獲得優勢。這也是件“壞事情”,因為鏈條是縮短了,企業面對的用戶可能“更散了”。有些企業甚至直接打入終端個人消費者市場,以前跟渠道商“拉鋸”,現在跟消費者一起“玩”。企業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利用互聯網工具,從市場大后方的生產者,漸漸地走向前臺,發展跟最重消費者直接對接的商業模式。
我曾見過一家蛋糕廠,生產蛋黃派那樣的小糕點。自有的品牌,典型的傳統企業。但是其質量真的不差,甚至比一些大品牌都要過硬。其嚴格的質量標準跟監控體系保證了品質。在中國,傳統的進入商超的渠道層層盤剝,特別是新品,想進入主流賣場盤剝的非常厲害。構建這樣的銷售渠道也不是一般的企業能夠負擔得起的。這家企業充分利用了互聯網帶來的機會,通過微營銷,網絡營銷渠道,大大縮短了供應鏈。雖然不能進入主流大賣場,但是他成功的站穩了小型超市,夫妻店甚至直達小賣家及個人的銷售鏈條,一樣做的供不應求。如果還是按照傳統的套路,可能這家企業的產品還是排擠在各大主流賣場之外,難以獲得這么大的市場。
傳統企業+互聯網的一些經營思路。
這里我還要重申一下我的觀點。互聯網思維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只不過是在新的形勢下,為了更顯著的跟其它經營思路做出區分產生的新的稱呼而已。互聯網深入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大大地降低了溝通的成本,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當信息透明度越來越高,物流越來越發達的時候,想從產品本身做出差異化優勢越來越難。不斷的創新當然是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但是能做到這些的企業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企業是提供普通的,差異性不大的商品或服務的企業。那么這些企業應該如何在互聯網時代更好的活下去?我認為在不能在產品本身上創新的前提下,那就好好打造服務體系吧。人們生活質量越來越高,相對于價格,用戶的重心開始向服務跟質量偏移。
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并不容易。我認為,最大的難度是經營者自己思維的改變。如果你還是原來的思維方式,是無法把握互聯網帶來的機會的。前面講到一點,互聯網時代對中小企業來講,要求我們不斷強化自己的優勢,砍掉不擅長的交給更有效率的合作伙伴去做。對行業來講,就是要促進行業鏈條上的小企業們抱的“更緊”,對用戶來講最好就是“一家企業”,提供“一條龍服務”的感覺才行。例如干洗行業從業者。現在你不能站在一個干洗店的老板的角度上來看待經營上的問題,這樣會讓自己很被動。干洗行業實際上就是服務行業,提供的產品就是干洗服務。我們把干洗這個服務拆開來看有這么幾個步驟:1、客戶把要洗的衣服送到店里;2、干洗店洗衣;3、洗完后客戶來取。我們看看這幾個環節,真正需要干洗店完成的其實就是洗衣這個環節,前面的跟后面的都是為了完成洗衣或者說為了達成這個交易產生的附加行為。客觀地講,對洗衣店來講只要好好把洗衣這個主業做好就行了。客戶把衣服送到店里這個環節最好交給社區便利店,他們的店面分布及客戶服務水平都要比干洗店要高。客戶來取衣服的環節完全可以交給當地城市快遞公司,送貨上門。這樣一來看上去還要支付給便利店跟快遞公司一部分費用,開干洗店的不是陪了嗎?不錯,你確實陪了!互聯網革命,革的就是還沒有改變自己思維的傳統經營者的命。你管你愿不愿意,我認為現在的干洗店的一個發展趨勢將發展成為“干洗廠”。現在的干洗店合并起來,搬到房租更便宜的地方,形成干洗工廠。收衣服的活外包給便利店,當然要打好干洗廠的牌子。送衣服交給快遞公司。根據現在的干洗店的成本構成,以及現在干洗店模式導致的淡季旺季問題,核算下來這種方案絕對效率更高,用戶體驗也更好。這里面我還沒有講的一點好處就是,“干洗廠”規模上來以后就可以拓展傳統“干洗店”不好拓展的業務,例如承接賓館,醫院等較大的客戶業務,發展地毯、大件干洗等服務項目。互聯網會引導這個行業朝著這個方向走下去。互聯網在這件事情上做了什么?互聯網可以把干洗服務商家跟用戶緊密聯系起來,并且及時互動。用戶可以通過手機看到自己的衣服什么時候被取走,什么時候洗完,什么時候配送,什么時候到我手上。互聯網技術是這個整個流程的信使,保證了整個鏈條的服務提供跟服務體驗。你是順應大勢還是固守成規,這就決定了你的企業能走多遠。
基于互聯網的商業環境發展趨勢的一些看法。
網絡技術會變成像自來水,像電一樣的基礎資源,如何理解?我覺得“電”的例子比較好理解。電之所以能夠商業化,是因為人們發現它可以照明,可以轉化成動能等等。在剛開始嘗試商業化的時候,我想可能也是發電企業跟用電設備制造商是一家,或者是非常緊密的合作伙伴。隨著電的應用廣泛化,使用規模的擴大,促進了社會的分工。發電企業一門心思研究發電技術,不斷提高發電的效率。而電器設備制造商則不再關心電是誰提供的以及怎么提供的,只專心研究如何利用好電,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服務。互聯網現在正在處于“發電企業跟電器設備制造商一起”驗證商業化的時代。將來互聯網技術面向市場提供服務的方式可能不會像電這么單純,而是以各種“行業平臺”的形式提供。現在比較典型的就是淘寶、天貓以及京東這樣的電商平臺,他們是零售行業平臺。這種平臺是傳統零售模式的補充,在有些領域甚至是代替。類似的,在其它行業出現這樣的平臺是早晚的事情。這個平臺的建設跟在這個平臺上從事經營的,是兩個事情,不要混為一談。絕大多數的傳統企業應該是這種平臺的用戶,而不是建設者,當然,你可以提出意見促進平臺更好地建設。
現在正處在各種行業平臺建設跟完善的時期,各家平臺良莠不齊,都會經過一個像電商平臺這樣的大浪淘沙的過程。雖然說這是大趨勢,作為傳統企業不應該拒絕加入這個潮流,但是我們也應該擦亮眼睛,客觀分析再選擇合適的平臺。特別是一些信息化建設本就落后,對互聯網的一些基本概念缺少認知的企業,更應該注意,最好找專家做好咨詢以后,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