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互聯網公司中沉寂了許久的“國際化”話題,被百度重新提起。
4月19日,百度地圖在北京舉行了國際化戰略發布會,正式宣布其產品已經登陸亞太18個國家和地區,并計劃將于2016年年底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百度總裁張亞勤表示,百度地圖的國際化進程是百度移動化、服務化和國際化戰略的一部分。
出于各種原因,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國際化擴張此前一直不被看好,甚至被認為是向資本市場講故事的方式。BAT為代表的巨頭雖然在市值和體量上已經能與國際互聯網巨頭并肩,但其主要市場仍在國內,況且此前它們的國際化嘗試都未見成效。
這一次,百度地圖選擇高調發布國際化戰略,并制定了明確的時間表和路徑。百度地圖事業部總經理李東旻表示,此次百度地圖國際化將分為三個階段:一、向中國用戶提供境外地圖服務;二、選擇合適的市場提供本地化地圖服務;三、把百度地圖打造成一個“全球地圖”。此次戰略發布的另一個關鍵點在于,百度地圖計劃將O2O生態輸出到海外市場。
如果將百度地圖這次的國際化與此前幾次百度的國際化做對比,再與其它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國際化歷史對比,就會發現一些明顯差別和有意思的事實: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國際化經歷了主要業務淺嘗輒止、移動互聯網時代盲目推廣兩波熱潮,正在改變自己向海外輸出的業務和國際化思路,迎來第三波熱潮。而這波熱潮,是至今為止最有可能在海外取得成績的一次。
百度國際化歷程:從搜索,到工具,再到地圖和O2O服務
從百度的重視程度來看,這次是近年來百度國際化最重要,也是最重視的一次。百度地圖在國內已經占據了超過70%的市場份額,其作為移動互聯網入口、連接各種O2O服務的平臺已經頗具成效。在優化這個閉環的同時,向新市場延伸,就成了順其自然的戰略選擇。
這是百度的第三次國際化嘗試。第一次是2006年百度搜索進入日本市場;第二次恰好趕上移動互聯網興起,百度選擇向一些新興國家輸出PC和移動端的工具類產品;而這一次,百度放出了明確的信號,首先服務境外游的中國人,再服務海外市場,然后將國內的O2O經驗,包括攜程、去哪兒等資源輸出到這些市場當中。關鍵詞是O2O,載體是地圖。
過去一年,百度將國際化放到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委派張亞勤負責這部分業務。張亞勤也在過去一年中屢次公開表示百度國際化的路徑。他提到,百度國際化的三個策略是,選擇巴西、印度等互聯網爆發前夜的市場;把百度在中國做得好的、具有全球通用性的產品快速進行海外市場本地化;再就是在海外布局O2O。
前兩個策略都在此前百度的國際化動作中得到了體現。顯然,這一次百度地圖的出海正符合張亞勤此前談到的第三個策略——O2O。
在這之前,百度已經在為輸出地圖和O2O做準備了。過去一年,百度頻繁投資了一系列海外互聯網公司,與O2O和生活服務相關的有:Uber,全球最大的叫車服務平臺;IndoorAtlas,來自以色列的室內導航軟件;PeixeUrbano,巴西最大的團購網站。另外,百度還在2014年在巴西上線了葡語搜索,并獲得了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肯定。
百度地圖向海外輸出O2O的背后
改革開放后,中國公司的國際化路程一直走得是一條標準的發展中國家道路。
第一個階段是利用國內廉價勞動力優勢成為國際工廠,這個階段中國企業在微笑曲線的底端,不涉及品牌和附加值輸出;第二個階段以華為、中興和聯想等制造業的代表,開始重視技術和專利,利用價格優勢向海外擴張;第三個階段屬于互聯網企業,跨度從中國互聯網誕生起到現在。此前,互聯網公司并非國際化的先鋒,BAT等公司只是淺嘗輒止,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尤其是2013年到2014年之間,包括百度、騰訊、阿里巴巴、360等公司開始利用海外渠道推廣自己的app(應用分發渠道和app預裝),雖然短期內獲得了驚人的用戶量,但有盲目投資的嫌疑。在這個過程中,獵豹和UC等移動互聯網公司依靠自己的路徑也成功打入了國際市場。
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國際化嘗試基本是由BAT這樣的巨頭公司完成的,每個階段的出海策略與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發展進程密切相關。比如,百度進軍日本、阿里巴巴做速賣通的時候,正逢國內PC互聯網崛起;互聯網公司購買渠道推廣自己的app,背景恰好是國內的移動互聯網熱潮。
也就是說,國際化這件事,往往是國內相關領域地盤劃分完畢之后,巨頭們開始新一輪擴張的標志。
所以,百度地圖這次向海外輸出O2O的背景就是:國內移動互聯網已經發展到了O2O服務階段,百度地圖在站穩地圖市場腳跟和O2O入口位置之后,是時候趕在競爭對手之前出海了,而地圖的LBS屬性也很符合跨境出游的用戶需求。
眾所周知的是,中國有著全球領先的O2O生態,產業鏈和路徑已經成熟,移動支付也遠超過美國,沒有哪個國家的互聯網公司擁有像中國公司這樣豐富的O2O運營經驗。比如,在巴西市場上,百度此前投資了當地最大的團購網站Peixe Urboano,將國內的O2O運營經驗和生態復制到當地恐怕不是難事。
不僅是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也開始奉行“順勢而為”的原則,依托自己的優勢進入海外市場。
阿里巴巴:以電商為核心遍地撒網
阿里巴巴此前一直有速賣通(AliExpress)作為跨境B2B貿易的平臺。在PC互聯網時代,阿里巴巴的海外動作不算多,在印度和日本做了幾次合作,支付寶打通了一部分結算渠道(與如今支付寶在海外遍地開花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2010年收購了美國境內的兩家小型電商公司。
從2013年開始,阿里巴巴在海外的動作明顯增多,一個標志是蔡崇信在美國建立投資團隊。此后,阿里巴巴就在海外開始了“買買買”的時代,先后投資了Fanatics、ShopRunner、1stdibs、11main、Zulily、Snapdeal等電商公司,還投資了Snapchat、Tango等SNS軟件,以及一些企業服務、工具和游戲類投資。
在O2O方面,阿里巴巴投資了Uber在美國的競爭對手Lyft,以及入股了團購鼻祖Groupon(在百度投資PeixeUrboano之后,阿里巴巴似乎突然對團購產生了興趣)。而支付寶也是阿里巴巴O2O的重要工具,與百度一樣,支付寶盯上的是境外游客,選擇首先打通海外商店等結算通道。
此外,天貓國際業務也是阿里巴巴國際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它負責將全球各地的商品進口到國內賣給終端消費者。
總結下來,阿里巴巴的國際化動作仍是以老本行電商為核心,加上必要的戰略布局,遍地撒網。
騰訊:微信受阻,那就靠游戲吧
此前馬化騰曾經說過,微信是國際化的最后機會。從結果來看,一半對一半不對。
對的是,微信是騰訊移動互聯網的核心產品,其承擔著粘住用戶、分發游戲、連接用戶與服務(O2O)的多重任務,如果微信不能打開海外市場,無論其它的業務在海外發展如何,都不能算作國際化成功。不對的是,在微信嘗試進入海外市場的同時,騰訊的另一只手——游戲,在海外風生水起,知名的投資案例有動視暴雪、Riot Games、Epic Games、Pocket Gems、Glu Mobile等。不久前,騰訊剛剛通過投資的Glu Mobile將槍戰手游《全民突擊》推向了美國市場。有評論稱,騰訊游戲出海最關鍵的一步是先控股海外的游戲公司,一方面涉足產業上游的內容開發,使得騰訊較易讓細分領域的長尾游戲內容在其用戶平臺上發揮出優勢;另一方面借助這些游戲公司推廣騰訊游戲品牌,為所有游戲打上騰訊烙印。
關于騰訊游戲的海外布局,已經有很多文章詳述,在此不做贅述。總之,騰訊游戲的國際化看起來順風順水,也給騰訊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但微信似乎止步于東南亞,難以繼續進入歐美市場了。微信的國際化正式起步于2013年,先從港澳臺和東南亞開始,推廣最多的時候一度風靡當地。但隨后,微信的海外擴張一度陷入消沉。雖然騰訊沒有披露微信國際化的數據,但有一個投資事件可以作為其進軍歐美市場不利的注腳:不久前,騰訊投資了Kik。
騰訊的國際化最終會成功嗎?現在還無法斷定。但最起碼,騰訊游戲的出海策略被證明是一條成功的路徑,也是最能發揮騰訊優勢的一條道路。
BAT們的國際化春天要來了?
BAT三家公司的國際化歷程和路徑各有不同,已經很難用單一的維度去衡量和比較了。但三家公司在國際化的動作中有著如下兩個特點:
第一,并非像國內市場競爭那樣粗暴地追求市場份額和用戶數量,各自都有清晰的國際化路徑;
第二,三家公司都能依托自己的優勢,使得業務在海外落地。比如,針對此次百度地圖國際化,華創證券傳媒與互聯網首席分析師謝晨認為,百度地圖發布海外地圖已經證明與當地資源完成了融合,這將增強百度移動端的流量變現能力,進而提升百度整體盈利能力。另外幾家券商的分析師也看好百度地圖此次的國際化動作。
競爭思路和出海路徑的改變,可以看作BAT“進化”的一個縮影。從傳統國際化路徑中走出來,從簡單的份額之爭升級成輸出自身優勢和服務能力,國內已經穩坐江山的巨頭們在海外策略上也在走向成熟。互聯網公司出海是個艱難的命題,希望這波浪潮會是BAT們國際化的春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