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商業零售業企業想方設法走出困境,做了種種嘗試:增加自營商品、采用買手制、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打造自己的線上商城、甚至開發自己的APP等,多次試錯之后事實證明:一/二線城市將傳統百貨升級為綜合性購物中心是一個方向。但這些是戰略戰術上的事情,我們將事情復雜化的同時,卻忽視了零售業的實質:符合消費者需要的商品和讓消費者滿意的服務。
自從2010年之后,中國新建的零售業建筑(購物中心/百貨/奧萊)在建設成本上都傾巨資打造,在裝修上都具有時代感、藝術感,奢侈而豪華。而且各商家在商品上同質化率很大,促銷及推廣活動也大同小異。那么唯一區別各商業零售企業的,就只能是在服務方面。
首先,服務是零售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利潤的源泉:
服務質量的高低是消費者的一種感知,是消費者對服務的預期和接受服務之間的比較結果。
如將服務劃分為六個等級:
一,有問有答;
二,保持溝通;
三,專人負責;
四,超值服務;
五,專業顧問;
六,長久伙伴;
購物中心導購員、客服員及管理人員的服務直接影響顧客及商戶的感受,也將直接影響購物中心的隱形聚集效應(商家及消費者的滿意度、品牌商家進駐意愿、商家對經營管理及推廣活動的配合度及滿意度、購物中心的客流**及銷售的提升),這種隱形聚集效應也將影響購物中心租賃收益、購物中心知名度及美譽度及資產升值等。
其次,我們普遍將服務聚焦于對客服務及客戶投訴,忽視了購物中心服務的其他方面:
一,商戶投訴(1.對工程維修及維護方面的投訴;2.對物業管理方面的投訴;3.購物中心經營管理方面的投訴;)
二,周邊居民、政府部門、民間團體等方面的投訴;
三,購物中心經營服務(1.租賃服務;2.運營服務;3.營銷推廣服務;4.定期的座談會了解商家的問題及需求);
再次,消費者如何選擇去哪家購物中心,如何選擇在哪里消費:
到店決策/購買決策=時間成本+消費成本+機會成本
時間成本由于現代人出行方式的多選擇性及便利性,已經大大的弱化;
消費成本由于消費支出成本變化不會很大(畢竟折扣力度,總不能低于成本,以往粗暴的打折、滿額贈、 抽獎、 多倍積分、換購等,消費者也已經習以為常,各零售類企業品牌有一定的同質化傾向,只拼折扣屬于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消費者還不領情,日后挑挑揀揀,不打折不買),結論:因此必須大幅增加機會成本以抵消時間成本及消費成本的變量。
機會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務、更有新意的SP及PR活動、增加購物中心的藝術/文化/自然氣息(K11占有先機,并一直為業界所模仿)等;
最后,如何提供好的服務:
一,每一個員工都是企業的一員,都代表企業的形象,通過企業文化學習及個人未來職業的規劃啟發,為員工提供有實現途徑的愿景,發揮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主動的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服務是發自內心的,強迫不來,有些人可能天生不適合做服務行業。
二,建立規范化的服務標準和服務流程,定期開展全方位的服務培訓,使服務人員了解服務的目的、內容、重點,保證服務質量的完整、連續及統一性。
三,標準化的服務僅能夠讓消費者滿意,優秀的服務是要Delight客戶,讓客戶在購物中心有更好的體驗;
現代化的購物中心管理是個復雜的問題,當然不能僅僅通過好的服務去解決,是個多部門協作共同完成的工作。
那么我們是否也可以從簡化出發,先做好零售業的的本質:更優秀的服務和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商品。并在其他更多的領域做出嘗試,而成為中國和世界范圍內的零售行業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