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和百貨業有關的話題,最多提到的就是百貨購物中心化,筆者之前也探討過類似的話題。那么百貨店為什么要購物中心化?購物中心以后究竟能夠帶來什么樣的改變?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大時代里,我們從創新的角度繼續探討。
之前的文章里說過百貨零售業進入2014年開始,進入頻繁的“閉店”調整期,或者有的店閉了以后就至今沒有開,徹底關了,原因大家一致認為是受到了電子商務的強烈沖擊。一時間還有“究竟是實體店戰勝電商,還是電商消滅實體店”的話題存在。我的看法是這類提法根本就不科學,根本就沒站在百貨零售業和電子商務形成的商業環境上來考慮問題。百貨店自身的原因占了95%以上,電商只不過是推進實體店進行調整升級,搞改革開放的最后一個動力。
先來看百貨店形成的歷史原因和內部經營模式,鑒于國內外情況不一,這里僅以國內市場的西安市場為例。西安最早一批的百貨商場是唐城大廈(1955)、民生百貨大樓(1959)、解放商場(1960)、方匯商廈(1960),這是建國后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的產物,所銷售的商品全部是計劃供給制,憑票購買,沒票有錢也買不到。這個時期的百貨店信譽好,貨真價實,贏得了廣大消費者長期以來的信賴和支持,發展了數以百萬計的忠實會員,基本上時間從1955——1995,跨度長達40年,主要服務于20后、30后、40后、50后、60后等長達半個世紀跨階層跨年齡的消費群,這也是當時我國特有的國情決定的,我們稱之為百貨零售業啟蒙階段的1.0時代。
1990年前后,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西安市場的商業開始出現變革,越來越多的外來流行商品開始進入市場,有少部分的進入商場銷售,且全部非常的受歡迎,因為他們打破了近40年一成不變的貨品單一屬性,甚至挑戰起了的計劃供給制度,當然都知道他們挑戰贏了。解放商場率先改制,以股份制經營的模式改組成開元商城,打破原先的計劃供給制,全面的接軌市場,引進各種品牌,還于2002年閉店整改提升,現今已經成為西安現代百貨零售行業一支中堅力量。民生百貨大樓、方匯商廈、唐城商廈持續跟進,并在同一時期,秋林商廈、太白商廈等地方商場也都整改轉型成功,至1997年,立豐集團引進馬來西亞金獅百盛算起,西安的商業正式步入了現代零售百貨業,開啟了2.0時代。這個時期的百貨店具備品類全,品牌新,現代服務植入感強、店堂環境明顯較之1.0時期有了顯著的提升,人們的購物熱情更高,享受的服務更好,自然對于銷售業績的拉動是成幾何倍數增長的,這個時期的西安人也初步形成了在民生開元,金花百盛的本土四強購物的概念。2.0時期的百貨店,60后和70后等新銳消費群體開始嶄露頭角,成為消費的主導客群,而各大百貨門店也一改往常供給制公家自營的經營思路,全面采用更先進的聯營方式,即售后扣點的模式,并逐步發展到保底聯營,個別利潤大的品類以不超過總量的5%的部分商場自營的形式,全面引進更優質的商品和年輕人更喜歡的品牌,結果獲利甚豐。并成為時至今日,大多數地縣級市場百貨門店主流的經營模式。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至2006年前后,西安出現了SHOPPING MALL的叫法,伴隨出現的還有一些兒童、家居類的專業門店。這個時期的代表門店有李家村萬達廣場(2007),東二環立豐國際廣場(2008),西大街唐人街購物中心(至今仍未能完全開業),騾馬市興正元國際購物中心(2009)等一批融合現代百貨店、大型生活超市、餐飲娛樂休閑、時尚零售、教育金融等業態組成的全新商業形式,有人叫美式購物中心,萬達加入社區概念升級后定義為城市綜合體,這其實都是SHOPPING MALL的變種和延伸。至此西安百貨零售業進入了全新的3.0時期。這個時期的明顯特點就是打破了商場單一的購物功能,加入了互動體驗的業態品類,誰的品類全,玩法新,誰的人氣就旺,生意就好。并且一開始以西安市場的開元民生金花百盛四大巨頭選擇不跟進,外來的新瑪特、大洋、銀泰、金鷹等也沒有跟進為特色,這個時期也就是在主力消費客群產生劇烈變化更替的前提下發生的事情,筆者以為這才是傳統百貨零售業困惑的開始。這個時期主力消費群體已經開始由70后,甚至精確說是75后到85前的社會中堅力量成為主導。這代人有著老一輩的思想教導,但對于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也比較強,這也客觀上成就了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
電子商務做為零售業態的一種線上補充形式,充分說明了科技進步的結果,讓購物變得更簡單。1999年8月份,邵亦波和譚海音在上海創立了易趣網,初始是想讓參與者體驗到交易的樂趣,結果一不小心卻做成了當時全國最大的線上交易平臺,有了近千萬的粉絲。2002年畫風突轉,易趣因為個人原因,全部股份賣給美國EBAY的時候,著名的馬云才創立了淘寶,結果大家都看到了,淘寶網現在成了世界第一的線上交易平臺。邵亦波的讓路從側面上成就了今天的馬云和阿里。其實電子商務的興起最早在我國是1992年前后,只是礙于當時電腦和互聯網的普及等最客觀的因素,缺乏大力發展的基礎環境。反而在10年后的2002年開始,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電腦手機等載體的普及,以淘寶、京東、百度為代表的企業開始做強做大,從PC終端到手機APP,讓電子商務無處不在。
這也是很多人認為百貨零售業最應該恐慌的地方,其實不然。拋開電子商務不提,就簡單的一個進入3.0時傳統豪強的漠視而選擇閉關鎖國,SHOPPING MALL也能把傳統的百貨零售業干趴下,其實也就是個時間早晚而已。而電子商務繁榮最大的作用就是讓百貨零售業提前進入了4.0時代。筆者常說,做好自己才能改變環境。當初的大佬不改變不創新,不去適應商業發展的細微變化,就總有走下神壇的一天。
所以筆者認為,百貨零售業現今的困惑還在于自身的改變和突圍,沒有適應潮流的創新,沒有認真研究主流消費群的客觀心態,沒有開發全渠道營銷的態度,是成功不了的,是沒法打破橫在自己前面的這堵墻的。道家有云:自身強則世界弱,溝溝坎坎從來都是弱者的借口。傳統百貨零售業這次轉型的關鍵,還要在對主流消費客群的服務上和自身的經營理念提升上好好的努把力了!
2016-4-10
侯灃/文
福魚商管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