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單品,從外延擴張向內生增長
上海超限戰營銷咨詢公司總經理 《大單品突破》作者 沈志勇
幾乎所有的企業,在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都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產品最重要;第二個階段,組織和能力最重要;第三個階段,規模和行業話語權最重要。
一個戰略單品,要完成從第二個階段向第三個階段的轉化,就會涉及到戰略單品的增長模式問題。外延式擴張和內生式增長并舉,是任何戰略單品走向大單品的必經之路。
外延式擴張,更多地是向增量市場要銷量。當一個新行業或一個新品類被創造出來之后,會產生大量的首次消費者,眾多的戰略單品依靠首次消費的無限擴大,就能快速實現高速成長。向增量市場要銷量,相對而言,會更容易,因為銷量的增長,更多的是向新的空白的領域擴張,而不用與對手殺得你死我活。在這個階段,戰略單品競爭的焦點是產品功能和推銷能力,企業實現增長的關鍵舉措則是布局和擴張。說得通俗一點,本階段,銷量增長來源于所進入市場的數量和渠道終端的數量。
內生式增長,是向存量市場要銷量。當新生的首次消費者數量越來越少的時候,戰略單品的增長會顯現疲態,此時,企業應適時調整戰略,果斷地從外延擴張向內生增長轉型。
內生式增長,其銷量來源有三個,其一,是搶抓消費者的持續購買力,留住顧客,服務一生;其二,是強化管理和組織能力提升,向管理要效益;其三,是市場下沉,對已占領市場深度挖潛。
向存量市場要銷量,將與競爭對手產生競爭,企業需要“耕耘”與“掠奪”相結合的復合增長方式。上海超限戰咨詢沈志勇認為:做大存量,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企業擁有深厚的市場打拼功底和管理能力,在這個階段,企業實現增長的關鍵,在于企業能否建立起短時間內不易被其他企業復制的特有的“專長”和“特色”。通俗的說,本階段,銷量增長來源于市場深耕的質量和渠道終端的單店效益。
內生式增長,第二輪做大戰略單品
當全國市場、大部分渠道和終端,都已經實現了密集覆蓋,在高空廣告的火力支援之下,戰略單品會實現第一輪迅猛的增長。這一輪迅猛增長,也許要持續兩到三年。兩到三年之后,戰略單品的增長速度會減緩,甚至出現停滯。
這個時候,戰略單品的增長出現危險的征兆。很多人面對這一新情況,往往處理失當,仍然還是沿用以前的布局大于做點的營銷思路,再次加大籌碼于擴充市場和渠道的數量。但是,一年下來,銷量雖然仍有少量增長,但是,量的上升并沒有帶來利潤的上漲。
其實,任何危機背后,往往也潛藏著機會。當戰略單品增長出現減速或者停滯的時候,其實是黎明前的黑暗,是戰略單品第二輪迅猛增長的契機在浮現。
戰略單品的第二輪增長,其本質是向存量市場要銷量。戰略單品進入第二輪增長期,只向增量市場要效益,已經遠遠不夠了,企業需要轉向在存量市場上要效益。也就是說,企業既需要向增量市場要效益(繼續填空),但更重要的,是向存量市場(向市場下沉要、向渠道下沉要、向對手要)要效益。
向存量市場要效益的基本方法,有三個,那就是:渠道下沉、深度分銷、管理精細化。
(一)、營銷戰法率先變陣
在家紡行業,當大多數家紡企業還困守在批發市場、商超的時候,當深圳的富安娜還在將專賣店當作區域性的營銷戰術操作的時候,羅萊家紡已經構建了自己獨有的多元化的專賣店連鎖加盟體系,并且上升到了公司重大發展戰略的高度,全力貫徹。
在足浴盆行業,當泰昌通過率先投放廣告和擴張渠道取得第一輪增長之后,當大多數競爭對手仍然局限在批發市場和商場渠道的時候,我們建議泰昌渠道率先變陣,從商場進入到賣場和3C渠道,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不是羅萊、泰昌做的好,不是強與弱的對比,而是先與后的對比;不一定強,但是先發總比后發強。
營銷戰法率先變陣的第二個方法,是渠道率先下沉,縱向做大。
在快消品行業,渠道率先下沉,要么就是掌控二批,要么就是掌控終端。在快消品行業,率先掌控終端就是“深度分銷”的前奏。康師傅、統一、可口可樂、雪花啤酒等等品牌都將營銷的手伸向了終端,導致“終端為王”甚囂塵上。
當然,營銷戰法有很多,比如:基于產品的聯銷體模式,基于品牌的專營模式,基于組織的協同模式,基于資本的合資模式等等,不同的企業,適合于不同的營銷模式。雖然營銷模式有很多,但是,只有率先進行營銷模式變陣的企業,率先從外延擴張向內生式增長轉型的企業,才能迎來戰略單品的第二輪迅猛增長。
(二)、渠道下沉,組織下沉
如果把企業比做是在布滿財富的大道上競賽的車輛的話,那么,誰跑得越快、裝得越多、走得越遠,誰就是大贏家。一般來講,往往有三種模式的車輛,代表著擁有不同營銷能力的三類企業。
第一類企業,是兩輪車。一個輪是生產能力,包含產品的研發、品質保證及產能保證等;另一個輪是銷售能力,包含開發客戶、洽談成交與結算等。在兩輪模式狀態下,“車輛” 僅靠生產和銷售兩個車輪運作,無法超載過多,也無法實現快速前進。它更適合于初級市場的行業。
第二類企業,是三輪車。除了生產和銷售能力外,三輪車企業多了一個品牌能力,即產品品牌價值打造的能力。在三輪模式狀態下,“車輛”的運載能力得到提升,也能擁有更大馬力的發動機,可跑得更快,裝得更多。它更適合于市場爆發初期的行業。
第三類企業,是四輪車。除了生產能力、銷售能力和品牌能力之外,企業還多了一個推廣與管理能力,包含價格、渠道、終端及推廣的運作和管理能力。在四輪模式狀態下,“車輛”的運載能力大幅度提升,安全性獨特性更是有了保障,可配置高速發動機,在充滿財富的道路上可獲得多得多的收獲。它更適合爆發之后要再度提升銷量的行業。
我們所講的渠道下沉、組織下沉,就是指第三類企業——四輪車模式企業。從三輪車向四輪車轉型的過程,就是企業渠道下沉、組織下沉的過程。
1、掌控二批商模式
對于市場覆蓋做到一定密集度的企業而言,企業已經擁有眾多的二批商。這種經銷商加二批商的網絡架構,對企業來講,相當于給渠道編織了一張網,一級網的孔大些,越到下面,網孔越小,渠道越密,網越編越細越密。就象蜘蛛編網一樣。
企業與分銷商是一對矛盾,渠道的關鍵環節在于管理好經銷商尤其是二批商。一方面,二批商數量多,深度分銷能力強,分銷商為企業輻射了更廣泛的終端網絡,易把市場做深做透;但另一方面,二批商唯利是圖,容易砸價格,終端低價銷售,容易導致企業渠道價格體系不穩定甚至竄貨。二批商網絡越發達,管理難度越大。
經銷制下,企業對經銷商和二批商往往是漫天撒網,不管好壞,一股腦兒收進來。但戰略單品要想實現第二輪增長,必須擁有高質量的渠道成員,運作到二批,掌控二批,既是規范市場的需要,也是提升銷量的需要。
在渠道運作中,往往20%的二批商就能夠覆蓋80%的終端網絡。因此,二批商中間的精英分子,為什么不能成為我們的合作伙伴呢?
首先,企業要篩選二批商,挑選出市場上20%的關鍵二批商,將他們招至麾下;
其次,要通過資源配置,充分調動二批商的積極性。在劃分分銷區域、產品經銷政策等方面,企業給予這些二批商以實惠。舉例,一個城市總的銷售額是1000萬,如果把這1000萬分給50個二批商去分銷,那么,每個二批商只能銷售20萬,他們的積極性當然調動不起來。相反,如果把這1000萬分給5個二批商去分銷,每個人可以分銷200萬,他們當然愿意積極分銷,企業再通過區域和政策的傾斜,二批商自然愿意賣命。
第三,企業要對二批商進行助銷支持。派出助銷人員,與一級經銷商一道,對二批商進行直接促銷、服務和管理。
二批網絡的梳理和維護可以通過樹立核心二批,即把二批變成1.5批。廠家將以前的二批升級為1.5批,意味著慢慢架空原來的一批。
1.5批不是傳統的二批,也不是一批,是一批和二批之間的經銷商。一個城市可形成10個或者8個形象點、核心二批。
這樣一來,原來的二批雖然名義上是二批,實質上已經成為一批。名義上,二批從一批處提貨,銷售價格和政策由一批決定,二批還是二批。
但他享受的待遇是分銷商介于批發商和代理商之間這種待遇,要高于優于二批商的待遇,這樣來鎖定二批。廠家給一級經銷商一定的折扣或補貼。
在實際操作中,廠家要把二批當作一批來管理,要求業務員的工作重心由以前圍繞一批轉,改變為幫助二批做市場。
比如,廠家要求業務員直接與二批打交道,讓二批有一批的感覺;廠家的部分政策直接傳遞到二批手中;廠家幫助二批做市場。
2、掌控終端模式
掌控終端,是比掌控二批商更下沉一步的渠道模式。它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一,是深度分銷;其二,是企業直接掌控終端。
深度分銷就是企業對于網絡運作有很深的參與、占有主導地位的一種分銷模式。深度分銷是通過有組織的努力,弱化或者取消經銷商的職能,直接設立分銷商,由分銷商負責本區域多家批發商,由批發商覆蓋終端。
最理想的深度分銷模式是企業負責營銷經理的管理、網絡的開發、終端的維護、陳列與促銷的執行等主要工作;經銷商負責物流和資金流。
加多寶的營銷模式,就是這種深度分銷模式。在全國一盤棋上,加多寶采取的是總經銷制。把中國劃分成為六大區域銷售市場,每一個區域市場,都有一個總的經銷商。在總經銷商的協調指揮下,發展KA連鎖、餐飲、批發、特通等具有專業物流運輸配送能力的分銷商。在具體操作上,加多寶是深度分銷+郵差制,郵差經銷商模式,即經銷商的配送化,各個經銷商、分銷商只是完成物流配送的使命。訂單由加多寶深度分銷團隊完成,加多寶的業務員、導購員負責對各類經銷商覆蓋的終端進行鋪貨、理貨、促銷、導購等市場服務。
建立深度分銷模式,有三個原則:
第一,深度分銷注重區域市場第一、爭奪核心經銷商、掌控終端網絡和建立企業客戶顧問,并注重四大相互作用的核心市場要素的協調和平衡。
第二,深度分銷更適合經濟發達的城市市場,并不適合其他類型的市場。
第三,選擇做深度分銷的區域市場,最好是企業自身實力最強勢的市場。
掌控終端的第二種形式,也是最極端的形式,就是企業直接掌控和服務終端。海爾電器,就是采用的直控終端的深度分銷模式。
3、精耕主力渠道模式
任何一個企業,雖然擁有眾多渠道類型,但是,只有那些擁有強勢主力渠道的企業,其市場地位才更加穩固。
戰略單品要實現第二輪快速擴張,當企業又不具備對全市場、全渠道進行下沉的時候,采取集中資源和人力,精耕自己的主力渠道的模式,也是一條渠道下沉的有效途徑。
泰昌實現全國爆發之后,上海超限戰策劃在給泰昌渠道下沉方面的總策略,就是:選擇重點區域市場、在重點區域市場里選擇重點省份、在重點省份里選擇重點渠道系統來進行深耕。
這個重點渠道系統,我們認為,首先應該選擇大賣場。并且,從主攻家樂福和大潤發這兩個賣場系統入手。
4、 把握陣地戰的數量法則
企業在進行渠道下沉營銷時,有一個數量法則值得我們重視。
舒蕾、康師傅、可口可樂等快消品在進行終端營銷時,就特別強調終端各環節工作的量化指標和數量要求,譬如對所有大店強勢占有及保證中、小店的占有比例,對產品陳列面積設定標準并提出不斷擴張的要求,對終端廣告包裝的大量運用與極度擁有,對促銷人員的廣泛使用及促銷活動的頻繁開展,等等。
這些深度分銷的企業們,都非常強調終端的一切表現要具有“霸氣”,這是因為“只有量變才會質變”,如果沒有數量的多和面積的大,如果沒有對零售渠道的占有和利用達到一定限度、達到一定比例,自己的品牌就會比別人矮小,或者與別人一般高,無以鶴立雞群。所以,只有突破一定的數量的限度,才有凸現,才能達到突破拐點的效果。
同樣,在促銷活動中,也要突破數量的拐點。假如對手在開展“買一贈一”,我們決定要跟進。筆者的意見是,我們要么不跟,要跟就要壓住對手。終端促銷的方式必須能夠以某一種利益點刺激消費者的興趣,并且以超越競爭對手的方式或與之劃清界限,否則,自己便會處于拐點之下。
也就是說,要壓住對手,要么是在數量上壓住它,要么是在差異性上壓住它,總之是要壓住它,這樣才能在消費者心目中突破促銷利益的拐點,從而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5、組織下沉與組織能力的提升
渠道下沉,是銷售重心全面下沉,渠道精耕細作的需要。其關鍵點是選擇核心經銷商和優秀終端,核心市場直控終端,保證產品“隨處可見、隨處可買”。
與市場下沉、渠道下沉相伴隨的,是企業營銷組織的下沉和營銷能力的提升。
首先,是營銷組織的配套和組織的下沉。
加多寶的“深度分銷+郵差商”這樣的渠道模式,其背后是人海戰術。所謂人海戰術,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招募大量的業務員,進行地毯式的終端開發、維護和管理。用加多寶的話說:不讓過任何一個終端。
加多寶擁有一支扁平化的銷售隊伍,5大銷售分公司下轄約50個銷售大區,大區下又有辦事處500多個,總共是上萬人的銷售隊伍(其中有8000多業務員)。每個大區里建立了以高級業務代表、初級業務代表以及編外人員的龐大業務員團隊。這個龐大業務員團隊是加多寶實施人海戰術的直接執行者。
其次,是銷售團隊負責對二批商或者終端進行管理和維護。
渠道下沉模式構建完成后,廠商雙方要在“共贏協同”的基礎上,圍繞終端運作的需要,進行合理分工協作:
在渠道扁平化的一級市場,大型賣場和專業連鎖等新興終端的運作以廠家為主,經銷商為輔,由廠家直供和維護,經銷商承擔配送、倉儲職能。企業在終端網絡管理上要建立三條線:主攻線是以導購員、客戶顧問和業務經理構成的巡訪及開發維護線;并再建立另外兩條助攻線,即由宣傳推廣線和促銷服務線組成。
在以傳統終端為主的二、三級市場,則采用分銷模式,終端運作以經銷商為主,廠家派出客戶顧問,提供幫助與指導,并提供相應的資源支持。
第三,在營銷組織的建設上,渠道下沉非常強調業務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技能,要求業務員們從原來的“接單、收款、泡大戶”的業務游民轉化為“提供經營管理系統解決方案”的客戶顧問,要從散兵游勇轉型成為種田式的職業選手,要為經銷商和終端老板提供包括市場信息、訂貨計劃、物流配送、賬目管理、促銷實施、門店打理和客戶服務等全方位的綜合服務。
一句話,渠道下沉,需要注重客戶關系維護,加強供應鏈管理,提升內部利潤率,以管理能力和整體實力取勝。如何將一群散兵游勇,改造成一支高效的職業化營銷隊伍,這是企業的管理難題。
沈志勇介紹:
歡迎與作者交流,加微信號:605657278;網站:www.chaoxianzhan.com;電話:021-34970199。
上海超限戰營銷咨詢公司總經理
葉茂中策劃機構原策劃總監
大單品模式首創者
中國商業模式咨詢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