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阿里與蘇寧在京舉行聯合發布會,宣布將與品牌巨頭們結成王者聯盟,未來3年將投入100億用于進行品牌激能及供應鏈重構,并聯合推出圍繞品牌的“萬億智造計劃”和“三體貫通”戰略。張勇在會上表示希望能推動整個社會零售業從30萬億走向300萬億。
京東不再是對手,阿里與蘇寧目標直指300萬億的社零
有些輿論愿意認為,在618之前的6月1日,阿里和蘇寧在京聯舉行如此大規模的發布會是在展示肌肉向京東示威,但其實對阿里而言這么做完全沒有必要。可能這次發布會的時機選擇上有些敏感,但在公關層面阿里是不會主動去觸碰京東的,尤其是在正面輿論市場;而在戰略層面阿里關注的是整個市場未來的發展,并不是想怎么把京東搞死,因為就算京東死了,市場還會有京南、京西、京北出現,阿里需要著眼于整個市場,而不是整體想著該如何搞死每一個競爭對手。
阿里愿意與蘇寧聯手并是為了針對京東,這么硬生生的往商業競爭上湊話題是輿論媒體的樂趣,但實質上如果阿里和蘇寧聯姻只是為了打壓京東未免顯得這兩大公司的市場格局和戰略視野有些狹隘了。反過來看,京東發展至今天的規模也已經不是說誰想打死就能被打死的了,無論京東與阿里,還是蘇寧與京東,彼此之間都已經進入到長期競爭當中,阿里與蘇寧或許多少都會有點打壓京東的意思,但那只是市場結果,而不是企業目的。
就如張勇所言,“今天阿里和蘇寧的合作也僅僅是一個開始,我們的目標就是希望不僅是能做到一個線上3萬億,同時能夠幫助,能夠推動我們整個的社會零售的發展、社會商業的發展從30萬億走上300萬億,這個完全是一個數字化的過程。這是我們合作的初衷,和我們需要去到的遠方。”。
如今的京東對阿里和蘇寧而言,只是市場和輿論在意識形態上最直接的競爭對手,但實際上阿里和蘇寧要聯手推動社零從30萬億走向300萬億,這背后的難度要遠遠大于與京東競爭,因為阿里與蘇寧是要挑戰整個原有的社會零售服務體系,京東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個環節而已。
經過10個的月磨合,阿里與蘇寧形成一致的O2O零售體
當然,阿里與蘇寧聯合搞了一個談理想與情懷的發布會還不足以讓業界相信其真正有能力去推動社零總額從30萬億上升到300萬億。飯得一口一口吃,事得一點一點做,現在只能說阿里與蘇寧用了10個月的時間終于把深度合作的戰略框架落實為具體的行動了,除了雙方相互投資持股的資金已經到位之外,在業務上的深入融合也已經開始產生效果。
首先最直觀的就是采用自營模式經營的蘇寧易購天貓旗艦店以頻道形式出現在淘寶頁面,并且已經產生了足夠大的交易量。其次在物流方面,蘇寧與菜鳥網絡已經打通雙方數據。在去年雙十一期間,天貓部分商品配送由蘇寧完成,而目前已在北京、上海等地試點天貓電器3C品類與蘇寧物流的配送和倉儲一體合作,蘇寧售后服務體系也已經全面對天貓開放。此外,雙方還在會員、營銷、金融、大數據等線上線下體系嘗試進一步融合。
此次聯手牽頭組建的“王者聯盟”其實就是雙方深度合作的延伸,目的是向3C家電等大品牌傳達雙方之間的親密無間的關系,而拋出的三年至少投入100億的“萬億智造計劃”,是顯示二者已經形成一致的O2O零售體。同時雙方當天還聯合發布了“三體貫通”戰略,即將在未來三年圍繞激能“品牌商”、賦能“零售商”、服務“消費者”三個層面,為零售鏈條中的“三體”提供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和服務。
戰略一致性,業務協同之后,阿里與蘇寧的合作會深度到哪為止?
阿里與蘇寧已達成戰略一致性,而在業務協同上也已有了實質性的運作,現在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雙方的合作深度將會達到哪種高度?因為雙方的目標是推動社零從30萬億向300萬億發展,這不僅需要阿里一直保持線上的快速增長,同時也需要蘇寧在線下有著明顯的業績提升。這就涉及到了阿里該如何參與到蘇寧下線門店的優化解決方案。
在電商的沖擊下,線下零售體系一直在想辦法轉型自處,過去這兩三年時間,蘇寧一直不斷在優化線下門店的結構,總共縮減大約100多家線下門店,改造升級了部分門店,強化LAOX,推出母嬰店、商超店等,全國各地的蘇寧廣場也陸續開業,此外推出更小的服務終端蘇寧社區店。如今在與阿里形成緊密關系之后,該如何將阿里的資源和影響力更全面的與線下門店結合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目前阿里與蘇寧的結合更側重于線上交易和后端服務,如何在線下交易市場更進一步的發揮實用價值是雙方下一步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事實上,300萬億的社零離現在還有些遠,擺在阿里和蘇寧面前的還是要先解決如何獲得更高的社零占比,這需要更充分挖掘蘇寧下線門店的多品類經營能力,阿里需要幫助蘇寧完成線下的3C家電向多品類經營的轉型,而阿里能對蘇寧起到多少的作用和話語權就看雙方合作的深度到哪為止了。以目前合作的深度來看,除了“萬億智造計劃”和“三體貫通”戰略外,雙方在農村電商市場和跨境電商市場也有著非常大的合作延伸空間,因為這兩大快電商零售業務屬于新興市場,不涉及到對原有市場體系的改動,相對做起了更容易一些。
文/科技不吐不快 微信公號:tucaok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