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專欄:今天,在我們生活當中隨處可見,這被稱為“貨”的東西的存在,而非常熟悉并且被認為是“品”的。雖然存在,這樣近在咫尺,定義卻是難以捉摸的,模糊的。
首先,“雜”使用的不自覺,通常有一種感覺,是“無法歸類的東西”,當“品類進入混合時代”性格的我們。在此背景下誕生了“雜貨”這一類的商品。
所以我們可以指的其實就是我們一般所熟知的日常用品,舉凡食衣住行等民生用品都被歸類在內。
日本VANTAN職業學校曾經為了“ZAKKA”做出更進一步的定義,認為,那些日常用品應該是歸為“道具”,而“雜貨”指的應該是具有提升生活品質功能的“道具”。
如果更寬松的定義:“品”可以說是“依偎在我們的日常的生活空間,給人以溫和的色彩設計”。尋找、選擇、購買、使用、裝飾,通過行動和經驗,并重新發現商品本身的魅力,和生活中的樂趣,和現代人的生活空間它已成為一個必要的存在。
說到雜貨商品,就不得不提到“日本”這個國家。日本可以說是亞洲地區把雜貨類商品發揮到最極至的,從品牌、設計、包裝、種類多元等等,都是雜貨迷朝圣的地方。
但現今的雜貨也經歷了數次的進化,才能以如今多元的面貌呈現給世人。
日本第一次的流通近代化是超級市場的出現,以提供大眾生活食材的商品、強調價格、滿足消費者一次購足的便利。
第二次的流通近代化是大型超級市場、量販店的出現,超級市場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多元的購物需求,使得大型超級市場、量販店有了經營的利基點;提供更多元的大眾生活化商品、強調更平價的商品價格、也滿足消費者垂直式一次購足的便利。
第三次的流通近代化是生活型態別的專門店出現,是消費者對于生活價值觀的改變,從“減量經營”、“結構的變革”、“零和游戲時代的到來”等因素,隨著時間巨輪慢慢地轉動,消費結構、商業結構也漸漸產生巨大的變化。
第三次的流通近代化最大的核心就是“部門的拆解”與“部門的再構筑”。
“部門的拆體”的理由有:
生活細分化根本需求的增加;
供貨商復合式的商品政策;
新用途、機能對應的生產體系;
對生活情境的主張增加;
消費者對生活概念的擴大。
“部門的再構筑”的要點有:
生活局面別部門構筑;
購買局面別部門構筑;
生產局面別部門構筑;
購買習慣別部門構筑。
小結
經營面上除了要掌握以上構筑整建的四個要點外,更要去搜集商品情報與銷售情報,掌握賣場的商品構成與消費者的使用改變是否同步;能否在消費者尚未意識到需求前,已經在賣場擬定生活提案演出,如能這樣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一個優良雜貨商家的雛型已然具備了。
(知了殼資深顧問 范國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