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奢侈品行業銷售不振,受業績低迷困擾的著名品牌拉夫·勞倫(Ralph Lauren)宣布將為降低運營成本促進銷售增長,計劃大幅裁員并關閉一定數量的店鋪,努力縮短產品生產周期和精簡管理層結構。
1968年Ralph Lauren創立了與自己同名的奢侈品牌,并且推出了針對成功的都市男士所設計介于正式與休閑之間的款式Polo衫,在全球開創了高品質時裝的銷售領域。
據《華爾街日報》分析稱,Ralph Lauren公司將裁掉1000名員工,關閉50間高端消費店鋪。目前該公司擁有493間直營零售店,截止4月2日的數據統計,公司員工總數達2.6萬人。新上任的CEO Stefan Larsson接受采訪的時候表示,接下來公司將會著重發展旗下Ralph Lauren、Polo和Lauren三個主要的經典品牌。
有媒體評論這意味著,Ralph Lauren將轉型為跟H&M以及ZARA類似的模式的時尚品牌,那么此次Ralph Lauren “改換跑道”,是否在為一大批不堪忍受業績低迷的奢侈品牌,轉投快時尚市場起到一個帶頭作用呢?
奢侈品市場大幅度縮水
去年我們圍觀了LV、CUCCI、愛馬仕等數一數二的奢侈品牌業績斷崖式下跌,不敵市場寒冬,陸續在華關店。除了關店這一策略之外,同時進行的還有紛紛開啟電商渠道,有的直接進駐天貓,還有的著急推出“半成品”般粗糙的電商自營平臺;并且開始精心維護品牌微信公眾號,從原來對顧客愛搭不理保持高高在上的品牌文化,到現在積極呵護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種種跡象表明奢侈行業“閉著眼睛都能賺錢的年代”已經終結,需要揣摩消費者的生活,并且進行需求填補。
為了討好消費者,不得不做出改變。誰能想到LV為攻入二次元市場,請《最終幻想》里的虛擬角色“雷霆”擔任代言人,以及Chanel、CUCCI那些讓你想都想不到能與二次元沾邊的奢侈品牌,皆推出“二次元”風格產品。
轉型快時尚,剛出“虎穴”又入“狼窩”?
資本寒冬快時尚品牌也遭遇著接二連三的挑戰,全球變暖、潮流變化太快、質量設計不符市場等棘手難題。此外,同行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一邊與傳統服裝品牌酣戰,內部創新不能停。優衣庫除了面料上投入精力,也盡量在產品上做提升,本月簽下愛馬仕前創意總監Lemaire,籌備亮相巴黎時裝周;一邊還要抵御著隨時被新品牌取代的危機�?胺Q快時尚當紅炸子雞的KM品牌,重新解構男士潮流,2年的時間開300多家門店,并在執行“361計劃”(2016年開300家,2017年增600家,2018年實現新店1000家),超高的業績和擴張速度都在給同行無形中施壓。
奢侈品牌雖然長久占據零售市場的頂端,企業團隊習慣了“慢工出細活”的生產進度,短時間內并不能適應快時尚高速靈敏的精益體系,所以Ralph Lauren等資深奢侈品牌轉型快時尚市場的優勢并不明顯。
當奢侈品走下神壇,選擇廉價市場背離最初的品牌信條,尷不尷尬?
奢侈品不僅是提供使用價值的商品,更是提供高附加值的商品,給消費者制造一種“望洋興嘆”的映像,無形價值往往高于可見價值。獨一無二的產品,不可替代的品牌文化,這讓絕大多數消費者選擇購買奢侈品時,更多的是在購買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征。奢侈行業一貫主張“物以稀為貴”擅長打造“全球限量款”,這與充斥著復制、抄襲、“人手一件”的快時尚完全相反。
一旦奢侈品牌多開產品線,下調價格來吸引更多的人來購買,將意味著品牌附加值大打折扣,同時免不得遭老顧客指責。若是產品的款式、質量、價格以及服務,不敵其它快時尚品牌,撿芝麻丟西瓜,很容易陷入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
自砸招牌OR棄車保帥
事實上,奢侈品牌發展遇見瓶頸并非新鮮事,好光景與壞光景是并存。阿斯頓馬丁就曾經歷了一段很長時間的“收益黑暗期”,被一些對賽車有著純粹興趣的人士不斷轉手。期間并對產品進行一次次改良,經營者不改初衷放棄眼前利益,即使無利可圖也依然傾注心血,以口碑和實力打開市場,成為經典電影《007》James Bond紳士特工的座駕在全球大獲成功,向我們證明了堅持傳承本身就賦予了品牌競爭力的核心品質。
零售專家王珂表示,市場高速發展、科技的進步甚至人口結構的變化,令競爭環境存在著不確定性,倒逼企業不得不進行業務模式的創新。新時代下奢侈品牌轉型,必須通過審視自身優勢來探尋市場需求,廢除傳統鏈條、革新生產方式,以具有經濟效益的方式展開嘗試,速度比對手更快,成本比對手更低,獲得的經驗更勝對方一籌。
不可否定,未來一段時間內,會有不少奢侈品牌進入快時尚領域,當然也許并不是Ralph Lauren這樣直接大刀闊斧改頭換面,更多的將以收購或者開副牌的形式出現,總而言之,一場“快慢”品牌的混戰,即將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