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營銷方式的問題,大家吵翻了天。由于費用的管控,如何進一步提高營銷效率成為焦點。有傳統觀點,堅持DM,堅持特講;有現代派,加大微信營銷,進行情感設計;還有結合派。
在這樣一個消費升級、商業轉型的時代,到底該如何認識營銷的效率問題呢?想談七個方面:
第一、營銷首先要圍繞顧客心理層面求變升級,創造剩余價值
經營的根本要求是創造顧客價值,但最終要轉化為企業價值,企業生存首先要活下去,活好!否則,最高的顧客價值是去做慈善,所以從這個維度上,顧客價值是手段,那必然就有新舊策略的問題,而且要服務于企業活下去的大戰略。
顧客價值核心是比較剩余價值,今天事實上是兩個維度:
一是內向獨立評價,主要與消費者獨立設定有關,包括價格感知、品質感知和榮譽感知等,定價8元,顧客覺得值10元,內向評價的剩余價值很高;或者顧客想象用了很好,覺得8元超值。
二是外向比較品評價,本來A店8元我認為挺值,哪天發現B店只賣7元,那么A店就是個騙子;或外部決策說很不好,那么心情瞬間不美了!
這是總體的兩張消費心理,隨著商界價格戰、組合策略戰、文化戰等各種手段的普及,今天的顧客對營銷日趨無感,所以營銷效果越來越差!優化心理感知這件事,只會越來越難!營銷要做適應性升級,首先要變,這是營銷效率的第一要義!這個變,要有新的思維碰撞及差別化人群定位。要你真正明白不同的客層怎么分解的,在哪里。這個變,不是范圍,不是幅度,而是“全新”方向!用顧客過去對“DM”的熱情,創造新的媒體熱情。比如夏天消費啤酒,過去是“啤酒”促銷,今天變成啤酒知識、內容、歷史、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營銷!這么多啤酒廠的,素材多的是!這個變,要建立新的制造流水線。快餐資訊的時代,促銷訊息更容易被顧客選擇性鄙視,新的內容,比如視頻、GIF文件、知識營銷、電子雜志、媒體雜志型促銷推薦,需要建立新的出品程序和機制!
當然,這很難,這個難不是營銷人不聰明,可能很大的原因還是我們的商業內容目前還缺少更新或差異!
第二、營銷借鑒要契合自己企業的商業模式和資源邏輯
行業營銷的手段很容易走向同質化,并相互學習,我們鼓勵學習,但一定先要搞清楚營銷與企業定位、營銷與企業資源邏輯的匹配!很多超市會對標大潤發,我們先分析比對一下大潤發模式和營銷邏輯:
(1)商圈定位的邏輯:大潤發品牌影響力強,其商圈定位往往是5公里甚至更遠,所以,大潤發搞班車、發幾萬份DM,事實上是基于自身的客源幅度設定的,幾萬份宣傳冊對于他日均七八十萬的銷售是小數目!現在很多賣場的班車挺不住了,大潤發還擱那開著,但不知道他還能挺多久!而我們很多超市有個兩公里的商圈就不錯了,也去學人家的DM份數和班車,你挺的住嗎?
(2)商業模式的邏輯:大潤發“線內聚客線外贏客”的商業模式,雖然今天面臨很大的挑戰,但遍觀行業,好像只有大潤發超市線外招商的空鋪率最低,所以人家有充足的子彈去把線內哪怕做平也沒關系!我們很多賣場有這樣的條件嗎?如果沒有,線內還是多賺些錢比較好!
(3)經營效率的邏輯:大潤發商品規模、商品結構及商品效率相對較優。生鮮聚客、食品銷售、非食創利、家電做量,這是大潤發賣場的結構標配,在每個大部內部同樣有這樣的結構組合。我們還能發現,大潤發的圖書和玩具可以在非食聚集人氣,面包可以在生鮮做毛利,其商品管理能力,新品更新能力極強,所以幾萬單品中選擇七八百個商品做特價算九牛一毛!我們很多超市有嗎?所以,促銷品的規模及促銷占比,行業里沒有通標,企業自己的生存效率才是標準!
(4)規模成本問題的邏輯:在相同的單位面積上,大潤發可能目前銷售也在下跌,但你的局面比人家好嗎?單店3.2億的平均銷售,跌個10%跟你的1.5億跌個10%完全是兩個概念,所以人家還有充足的資源去打仗,去做印花商品,去專配市調人員,且直接競爭變價,你拿什么和人家玩?
零售業有很多人,往往只是看到大潤發家樂福之類的這么做了,所以也要跟著做,以為自己很專業,但卻完全沒有搞不清平臺商業模式的邏輯和效率!百貨、購物中心其實都有相似的問題。所以,營銷效率第一件事,是要搞清楚自己企業的條件和資源狀況,由此決定我們的營銷工作的幅度和邊界!我們的企業最后是要賺錢的,不是要做成“排隊死”的!
今天,很多企業開始進軍社區商業,業態跨越邊界,更會有不同的商業邏輯,所以千萬不要延續過去賣場的營銷玩法。我們沒有那么多的資源,全年我們可以有幾次舍命陪君子,但常態的邏輯,還是要基于自己的狀況,追求精準、爆點、以點帶面、游擊或局部戰!
第三、營銷主要追求杠桿作用
這對所有的企業都一樣,營銷的誘餌永遠是為了釣大魚的!大量商品價格超低,很多商品全部打折,結果是人氣很旺,毛利額巨跌,顧客撿好便宜貨就走了,這種事誰不會做(當然今天這種事也很難有效果了)?評價營銷活動的成敗,有來客數、客單價兩個手段維度,關鍵是看誘餌資源激發的貢獻度,不是誘餌本身的增幅和人氣!營銷選品根基不是選特賣品,而是選帶動品,要撬動需求關聯性和利他成長性!
|
邏輯一 |
邏輯二 |
|||
項 目 |
銷售占比 |
毛利率 |
貢獻度 |
銷售額 |
毛利額 |
特價品 |
-或↑ |
↓或- |
-或↑ |
↑ |
-或↑ |
常銷品 |
↑ |
↑ |
↑ |
↑ |
-或↑ |
總 體 |
100% |
↑ |
↑ |
↑ |
-或↑ |
促銷的最佳邏輯,應是總產出額提升!費用高、人氣旺、銷售高最后要換回的是收益額的增加!考核上,營銷部權衡的可能是費用的人氣撬動作用,新增的會員消費額是核心;而采購則應是價格彈性下的毛利增加!營銷作用的費效,核心應該是每元促銷費撬動的總毛利額提升!
當然,營銷人沒辦法每次都保證目的的實現,但從全年或某個周期來看,必須有這樣的評估起點。
此外,我們還要強調營銷活動的其他隱性成本效率,因杜絕營銷活動中無效的準備,主要表現在:
(1)大量無原則、短周期、交叉性或系列性的特價,白白毛利損失,員工換價簽也很容易出錯!
(2)無原則的大量訂貨和量感陳列要求,促銷完再退貨,大量的返物流工作,讓員工玩搬運游戲嗎?
(3)過渡的裝飾、宣傳浪費。
營銷要符合企業的生存法則,今天,每一筆營銷費用都應當被深用,那些無謂的標牌、掛旗、張貼、圍擋等能簡則簡,不應該以過去做了今天就一定要做來安慰,商業內容應當做最好的主角!
第四、營銷的效率要結合并推動商業內容的升級
過去營銷想的很多內容,多是現有資源的推介,在消費研究及互動的過程中,營銷更需要推動商業本身內容的升級。當企業選定一個主題進行生發時,營銷人員可能有完整的構圖,任何一個主題的創造,營銷人員都應該有大量的資訊加工和借鑒,現有的資源要用,缺失的資源更加急迫,站到消費的立場上,營銷的效率要結合企業供應鏈、業態內容、新元素、新技術展開,有糧好做飯,更要美食尋好糧!
首先應該是思想的契合!是做品質、價格、情感、體驗、好玩還是做文化,主題定位脈絡會催生內容的厚度,反思過去的營銷發現,補足短板和做強內容同樣由思想延伸。
其次是要增強升級的迫切性和厚度。商業內容本該是營銷之源,消費無感需要新的元素刺激,也能為營銷提供新的循環素材,當下階段更加急迫。在視頻、直播等新方式泛紅之始,先發更需要內容新至!
第五、新媒體的效率手段要撬動與顧客的溝通和精準識別
過去我們闡述過不同媒體手段的效率問題。新技術事實是大幅精進了知客的系統性。過去會員卡、現在微信號、未來手機號做一賬通。不同的終端,不同的效率,今天,移動互聯技術的普及與駐民使用還是有程度差別的,所以營銷手段還是需要分層:
首先,傳統DM需要精確的是中老年客戶,企業最大的精準是追求與會員卡的綁定。原則上,超市DM發放對象只適合一周內早時段用會員卡的用戶家庭!所以DM發放的數量及精確投遞應當依此決策!其他時段的來客可能根本不看你的DM!
其次是微信用戶的內容經營。這是應當企業重點著力的領域,過去許多激發關注及粉絲的做法,不管是否僵尸,獲得用戶流量還是第一步;后續核心是內容經營的問題。老實說,現在許多企業的微信、短信信息推送也挺難的。但難不代表不做,不代表沒手段,更不代表方式無效或傳統DM更好,只能說明你想象力不夠!蔣美蘭曾經聚過好多的例子,年輕人對待新媒體營銷的需求是好玩,是互動,是游戲,誰稀罕你天天特價,以為弄幾張電影截圖、搞了一堆手繪動圖擱那一臉裝逼,磨磨唧唧的消費者就會喜歡!借力網紅事件營銷未嘗不可,但別寫到顧客都惡心了還在用!
三是賣場的iBeacon乃至未來更高的物聯網或其他人工智能技術的投入決策。對多數超市來說,這可能是未來智慧零售成本極低時才會使用的!現實環節,還是通過電子支付打通全息信息流更為客觀些!
零售業做的是經營顧客的生意,但老實說,多數零售業知客手段還非常單一,不管是大數據還是小數據,在歷史定性方面內容多,在預測和處方性方面幾乎少有作為,這是營銷的課題,更是業態的課題,否則,談精準營銷,談營銷效率,談內容升級,多少有些扯淡!如果企業不能清晰明確自己的三級商圈中的戶數、人數、客群結構數和營銷層次對象數,營銷的基礎工作還是精確了再談效率吧!
關于客群,我們不得不提社群,當前,產品型(基于某一商品和服務而聚集)社群風華正茂,是多數垂直商務經營者的方向;而目標型(基于目標和追求而聚集,可能加載很多商品和服務)社群可能更有未來,可能是很多綜合業務經營者選擇的方向,零售本是有了眾多的內容,而更要在目標型社群上開挖更大的價值!銀泰的閨蜜圈事實未能準確定位目標社群,目標社群一定是小眾、特征清晰和價值目標明確的,零售會給顧客貼很多標簽,而營銷最重要的不是標簽推送,而是標簽經營,愛子媽媽、愛辣吃貨、單身二貨…..組織活動起來,營銷會有更大活力。不管是超市、百貨還是購物中心,過去沉浸在自我策劃的欣喜中沒關系,未來需要創在讓顧客策劃的驚喜中,參與感,不是互聯網公司的高冷詞,我相信有一天零售應該也可以!
第六、營銷要把握全年周期性的效率評價,動靜結合、軟硬搭配、大小配套
我們過去一直是這么做的,全年54周可能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活動,過去積累的周期性、季節性、節日性和氣候性方向仍值得延續,只是方式、時間窗口、頻率今天面臨挑戰。我們很多人不一定有現在的從業者操作的更好,只是把去年的或其他公司的營銷方案換個說辭,做法顯的還有有些LOW,規避話題疲軟、周期疲軟和程度疲軟,我們只是希望多些變化吧!特別在特價這個問題上,聯商網有專題視頻,“打折相當于飲鴆止渴”;也有資訊“奢侈品業績不佳,Gucci頻打折致購買意愿降低”、“樂天百貨打折時長達100天消費者陷倦怠期”等,本質都在講效率的問題!
林尚玉在《商場“情人節”活動無新意,企劃人生活提案力去哪了?》中提議企劃人要去體驗生活,而我深深的感覺到,快翻的時代,很少人可以全程沉浸其中,學習可以是一方面,系統回爐很難,當下很容易老去,五年一番天,企劃人要花心,要多情,要開放,要經得起吐槽,可能更需要年輕;而采購和招商很需要懂生活!
第七、創造營銷品牌與企業品牌
像大悅城一樣,每城不同,創造獨特印象,需要精準定位,需要系統厚度,考驗持續之功,需要積累之力!
很抱歉,批評和空談總比行動容易,筆者曾有不成功的一年企劃經歷,很不專業,深知道營銷人的心苦,沒有批判的意思,僅僅表達一些邏輯觀點。營銷本是企業經營實力的投射,顧客更大的感知是拔地而起的商體,今天的環境已經巨變,營銷策略更是繽紛!面對主體仍舊低維的實體零售業,營銷效率可以擠出一點,但我們更希望看到,營銷能生若夏花般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