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互聯網+”戰略的提出,到“互聯網+”行動計劃的發布,再到八部委印發《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明確要“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推動更多供應鏈加入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服務平臺”,在政策暖風的不斷提振下,供應鏈金融發展獲得了充足的政策支持。這同樣促使各路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地投入到供應鏈金融的大潮中。
作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等業態正在煥發出新的活力。可以看到,通過發展供應鏈金融助力實體經濟發展,不僅可以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開拓新的渠道,同時由于核心企業的隱性背書,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銀行向中小企業放款的風險,在操作中解決了多方“痛點”。而隨著供應鏈上占據優勢的不同類型核心企業發力供應鏈金融業務,正推動金融更有效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我國供應鏈金融也將邁上新臺階。
另一方面,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傳統零售業進行跨界融合發展面臨新機遇與新挑戰。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的意見》的落實推進,推動流通革命、發展新經濟的重要舉措接連出臺。傳統零售行業只有主動轉型,徹底轉變過去發展經濟的思維方式和模式,利用現代流通技術,打通從生產到消費的各種障礙進行跨界融合,才能抓住機遇,贏得新生。
在業界看來,傳統行業轉型發展的一條有效路徑在于供應鏈金融,在于互聯網+產業+金融,如何在自身原有的產業基礎上,把自己的上下游,把自己的供應鏈做好優化組合,然后把它放到產業互聯網上去,然后再用流量和黏性去導入金融,這可能是今天傳統產業在金融化的過程中,在互聯網化過程中,必須要思考的問題,或者也是一個無法繞過的問題。
供應鏈金融火熱
一般認為,供應鏈金融就是利用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信息優勢、資金優勢和樞紐地位,將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為上下游中小企業等相關參與方提供融資解決方案。
核心企業不僅自身實力比較強,而且它在與上下游中小企業的長期經營活動中,積累了包括各方資金流水情況、合同履行誠信情況等寶貴的數據信息,可以有效評估融資對象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這使得核心企業可以為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有力的融資擔保。面向企業的傳統融資模式多以不動產為抵押對標,而供應鏈金融可以讓中小企業憑借形式多樣的資產做抵押來獲得融資。
可以看到,供應鏈金融一方面能夠將資金有效注入處于相對弱勢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供應鏈失衡的問題;另一方面,將信用融入上下游企業的購銷行為,可以促進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協同關系,提升供應鏈的競爭能力。
從效果看,供應鏈金融在解決融資難,提高上下游產業鏈條中的融資安全性,加快資金循環,提高資金效率等方面有較明顯優勢,而在“互聯網+”理念下,供應鏈金融不止是線下到線上的延伸,還是一種突破性的轉變,能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更多活力,并支持企業通過供應鏈協同、互聯網化、商業模式轉型,實現增長方式轉換和發展升級。
每一個企業都不是孤立的,它一定是某個供應鏈上的一環,它基于經營的資金需求背后一定對應一個真實的交易場景,一個真實的交易行為。與傳統銀行授信模式相比,供應鏈金融對中小企業更具有包容性。供應鏈金融不再局限于中小企業個體硬件的評判,更多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基于整個產業鏈的角度對供應鏈參與成員進行整體的資信評估,進而放寬了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準入門檻。
供應鏈上占據優勢的核心企業,將成為本輪互聯網金融創新后半階段的重要參與力量。如果說供應鏈金融以前還主要是銀行的“游戲”,那么隨著融資規模的不斷增大以及需求模式的不斷創新,越來越多的產業巨頭將加入到供應鏈金融玩家的行列,從而催生出全新的供應鏈金融模式。
應該說,互聯網金融是一種通過互聯網化的方式讓資金供需雙方實現高效對接,本質是一種風險控制手段和技術。互聯網金融來自信息網絡,供應鏈金融扎根線下實體運營,二者一旦結合,會讓互聯網的資金找到實體產業的出口而且風險可控,同時也可以讓供應鏈金融尋找傳統銀行以外的資金渠道。這既是互聯網金融繼續發展的要求,也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
從產業來到金融去
當前,除了傳統銀行外,供應鏈金融的主要玩家主要集中在電商平臺、物流企業、技術服務商、P2P平臺、行業核心企業等方面。不同的玩家依據自身在資產端、資金端抑或打通資產端和資金端的資源整合能力,依據自身的行業、產業特征在不同的供應鏈金融場景獲得競爭優勢。
比如電商企業主導的模式,像大家熟知的阿里、京東、蘇寧等,利用平臺上交易流水與記錄,進行風險評測,確認信用額度進而發放貸款,除了賺取生態圈上下游供應商的金融利潤,也保證了生態圈健康發展。在這一模式中,電商是整個交易的核心,依靠多年積累起來的一套大數據驅動的供應鏈體系,這讓其發展供應鏈金融成了一件水到渠成、順勢而為的事情。
再比如物流企業主導模式,在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中,物流企業是參與者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方,在“互聯網+”時代,物流企業憑其在行業常年來上下游的深厚關系,轉身從事電商進而延伸至供應鏈金融業務。典型的有順豐快遞和德邦物流等。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三流合一”是物流企業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關鍵。
抽象來看,金融的核心在于資金、業務、風控和實現模式。供應鏈金融的創新在于對金融業務模式的重構,供應鏈金融、互聯網金融則是利用了大數據在業務模式和風控上實現了金融的重構,除此之外,供應鏈金融的特別之處還在于其根深蒂固的產業根基,而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供應鏈金融根植于產業轉型的時代,得益于互聯網金融的催化。基本面上,在傳統產業產能過剩以及盈利能力下降的壓力下,核心企業憑借自身優勢,完全可以嫁接金融業務;而互聯網金融的爆發增長為供應鏈金融的火熱提供了重要契機,特別是互聯網平臺在篩選和匯集同等特征用戶群、利益相關企業群方面的優勢被集聚放大,并為供應鏈金融提供了堅實基礎。
與傳統金融相比較,供應鏈金融在行業宏觀把控、企業信用信息以及平臺數據上都更具優勢。金融企業的核心仍然是風險定價能力,核心企業將風險識別的優勢逐步轉化為金融業務利潤。作為風險承擔主體,核心企業也將獲得相應風險溢價收益;此外,基于自身對行業以及上下游企業的信息優勢,核心企業將進一步獲得風險定價能力提升的收益,實現產業整體資源優化配置。
此外,供應鏈金融本質上是O2O模式的演化。不同于一般線下體驗、線上提交需求的O2O模式,產業供應鏈金融的O2O模式中線下因素更為核心。線下產業因素是供應鏈金融的根基所在,掌握了核心渠道或具備核心品牌的企業轉型供應鏈金融業務最具優勢,其核心位置被其他企業代替的可能性較低。線上平臺最大的作用在于供給、需求信息匹配效率的提升,以及對運作效率的提升。
因此,供應鏈金融具有產業和金融兩個屬性。產業視角下,金融業務僅作為主業的補充,其存在目的仍在于強化主業,對金融業務的體量沒有過多期望;金融視角下,供應鏈金融業務定位于傳統業務轉型的標桿方向,且以金融的思維謀求業務推進。
當然,對于傳統零售行業的核心企業而言,長期積攢的客戶資源、客戶信息、交易數據,以及較為成熟的信息技術管理體系,也為其更好地為上下游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不僅體現在切入到供應鏈金融方面,也表現在消費金融領域的拓展上。
傳統零售商的供應鏈金融優勢
歐盟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即使是在金融體系發展相對成熟的歐盟國家,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空間也十分巨大,2012-2016年的復合增速在30%-40%之間,同時報告指出最能衍生出供應鏈金融業務的行業分別是:零售、制造、快消品、汽車等行業。顯然,對于開展供應鏈金融的收益而言,高周轉行業如零售、快消等受益將十分明顯。
此外,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在零售業巨頭中,金融業務收入均已占據相當比重,成為零售企業重要的業務構成。比如沃爾瑪,其全球凈利潤45%是來自現金流再投資的收益,真正每個店面賣貨的凈利潤是55%。海外零售巨頭往往熱衷于金融業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金融業務在穩定供應鏈體系、保持銷售規模增長、提升用戶體驗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然,也并不是所有有熱情的企業就能分得供應鏈金融的一杯羹,特別是對于傳統零售企業而言,發現和挖掘自身在發展供應鏈金融方面的優勢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基石,中小企業的征信需要高效、完善的動態數據管理模型,對海量、碎片化的大數據進行挖掘、整合、關聯、清洗,剔出虛假信息,獲得有效、準確的信息。數據成為了供應鏈金融發展的要素之一。當然,在積累足夠的客戶信息之后,如果不能夠很好的對客戶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并分析也是無法有效的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
對于傳統零售企業而言,如何綜合利用電商數據、物流數據、倉儲數據等搭建供應鏈金融體系,挖掘并不斷掌握客戶交易信息、了解客戶交易習慣、對于資金的需求程度等內容,通過新型大數據風控以及流程優化等方法,設計出適合的融資工具并提供恰當的綜合性金融服務,是形成信息優勢關鍵。傳統零售企業如果能夠用好原有的龐大客戶基礎數據,也將極大降低介入供應鏈金融后企業的獲客成本。
另外,作為風控的主要數據,通常主要來自于已經數據化的信息,比如供應商訂單和已發貨物。對于供應鏈上的中小微企業,其主要的資產可能是存貨和應收賬款,因此傳統的就是存貨質押和應收賬款質押,在供應鏈金融中,融資客戶的違約成本可能在于其在整個供應鏈條中業務機會的喪失,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因此,供應鏈一定程度上通過核心企業的方式能夠保證還款的能力,規避不想還款的意愿。
傳統零售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主要是給予上下游企業資金支持,但是給予支持的這部分資金如果完全由企業自身承擔,這對于企業來說必定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這在供應鏈金融業務規模不斷擴大的時候更為顯著。因此,如何自身不承擔全部的資金,而是將資金來源端擴展到了商業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也是成功的關鍵。這樣雖然自身賺取的只是利息差,但是卻能夠保證供應鏈金融的長足發展。
從目前眾多涉足金融業務的產業巨頭,供應鏈金融業務流程一旦梳理清晰,在發展初期都呈爆發態勢。而從產業鏈發展的角度來看,在“生產-流通-銷售-服務”的一兩個環節會產生進入壁壘較高的核心企業,他們擁有核心技術、強勢品牌或核心渠道,眾多中小企業圍繞著這個核心企業開展業務,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焦點均匯集在這個核心企業。核心企業由于議價能力較強,對上下游有著較強的占款能力,這也成為核心企業通過產業鏈變相融資的一種手段。這一特征在傳統零售行業較為明顯,即往往自身業務突出,并掌控該領域供應鏈。
當然,傳統零售行業核心公司進入供應鏈金融領域的難度肯定要要大于電商平臺類公司。受制于行業自身發展空間以及資金流集中后會在核心公司層面放大本行業的周期性風險等因素,在布局供應鏈金融需要充分梳理并不斷優化自身供應鏈,嚴格把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