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的一組數據顯示,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只有1%實現了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的7%是巨額虧損。
業內專家指出,國內生鮮電商行業從田間到餐桌的運作鏈沒有完全打通,運輸和人員成本等過高,導致生鮮電商基本處于虧損狀態。而包括補貼大戰、低價競爭等一系列不符合市場規律的動作,拔苗助長,是引起關店潮的重要因素。
生鮮電商的網絡零售額快速增長吸引了電商巨頭、物流及食品企業紛紛布局。去年我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達560億元,預計到2018年交易規模將達到2300億元。目前生鮮電商的“最后一公里”配送已成為行業發展關鍵環節,雖然我國制冷設備近幾年快速增長,但仍無法滿足冷鏈物流及食品冷藏方面的需求。國際冷庫協會統計顯示,我國擁有8300萬平方米的冷庫容量,僅次于美國和印度,但我國人均冷庫容量僅為0.116平方米,約為美國的1/4。
另外,我國主要易腐食品的冷鏈流通率較低,每年果蔬類食品損耗量高達15%,發達國家的損耗量為5%左右。《2015年度中國制冷行業發展分析報告》顯示,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冷鏈流通率分別為22%、34%和41%,年均增速分別達到36%、31%和23%,歐美國家冷鏈流通率超過95%,未來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因此,生鮮電商平臺自建冷鏈物流體系至關重要。然而自建冷鏈物流體系需要前期巨大的硬件投資,一旦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將會吞噬生鮮電商的利潤。對于這個矛盾,國家給出了政策支持——生鮮電商與第三方冷鏈物流合作。在國家的助力下,第三方冷鏈物流也將走向專業化與規模化的發展道路,成本也會逐漸降低,這對生鮮電商發展有益。
政策方面,今年6月,發改委編制的《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交通物流企業,規劃建設危險品、冷鏈等專業化物流設施設備,建立和完善危險品物流全過程監管體系和應急救援系統,完善冷鏈運輸服務規范,實現全程不斷鏈。另外,發改委聯合十大部委及中物聯冷鏈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冷鏈運輸物流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促進我國冷鏈運輸物流企業健康發展,提升冷鏈運輸物流服務水平。隨著監管力度的持續加大,以及后續扶持政策的落地,我國冷鏈物流業將迎來快速發展機遇。
冷鏈物流離不開冷鏈設備的技術支持,隨著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物流企業盈利空間將打開,先進的制冷、節能、冷藏保鮮技術、冷庫設施設備、網絡化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有望率先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