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來,零售業(yè)發(fā)生了巨大改變,也出現(xiàn)了各種新鮮的“名詞”——有真的,也有假的。
不過,10年來,到有一個東西能真正記述零售的變遷,那就是“市值”,是的,市值不說謊。
美國零售企業(yè)上市的不少,這些年來也各有沉浮,于是有人將2006年和2016年進行了對比,發(fā)現(xiàn)了一些“我們都知道的事實”。
這張圖展現(xiàn)了2006年和2016年主要零售商的市值變化,其中2006年用的是當年最高的市值(圖中的單位是“十億美元”)。
有趣的就在這里,亞馬遜從175億美元的市值在十年時間增長近20倍,達到3518億美元。而大型實體零售商們的市值幾乎都是被腰斬——最慘的就是曾經(jīng)的西爾斯百貨(Sear's),這個曾經(jīng)銷售額達到美國GDP1%的“泰坦尼克號”也真的撞上了冰山,年年瘋狂關店不說,已經(jīng)連續(xù)十幾個季度虧損了,至于市值,嗯,只有十年前的5%,小說都沒這么寫的!
類似的還有JC Penney,這個老牌百貨面臨著無法吸引年輕一代的嚴峻問題,所以市值也只剩下不到十年前的20%了。
不過,令人驚訝的倒是沃爾瑪,這個全球五百強之首的企業(yè)——按照媒體報道是天天被亞馬遜“嚇尿”、時不時就和員工來一架(比如裁員啊)的、主要消費群都是“窮老百姓”的實體店,其市值居然還有2%的提升。
我們不妨從Yahoo Finance上看看,上述這些企業(yè)的股價在這十年間到底經(jīng)歷了些什么。
百思買(Best Buy)
J.C. Penney百貨
科爾氏百貨(Kohl's)
梅西百貨(Macy's)
諾斯通百貨(Nordstrom)
西爾斯百貨(Sear's)
塔吉特超市(Target)
沃爾瑪
亞馬遜
也許,人與人最大的區(qū)別就是,10年前我買了西爾斯,而你買了亞馬遜。
(聯(lián)商網(wǎng)專欄作者 王子威)
- 該帖于 2016/12/16 16:5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