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實體零售受到沖擊較大,門店效益下滑,作為一名普通的員工應該怎么辦?
看到你的問題,第一時間想到一位朋友。朋友畢業后去了一家期貨公司,那時股票期貨如日中天,在這類公司工作成為人人艷羨的職業。朋友大學主修市場營銷,學了一點會計,就分到了財務部。她只得從打雜做起,一點點從基礎開始學習。
她在工作中認真踏實,財務經理愿意教她,把許多工作安排給她做。她先是考了一個會計證,又自修了會計專業,后來又要考注冊會計師。當時注冊會計師的通過率非常低,許多科班出身的會計從業者都不敢輕易嘗試。
記得有次冬天去找她,當時她和老公還住在一室一廳的房子里,家里冷,她把自己裹得像一只大胖熊,窄仄的過道里放了一張書桌,她就在那里備考。過了幾年,在一次聚會上,有人問她考試情況,她輕描淡寫地說已經拿到證書了。她的淡定,讓旁邊的人驚到合不攏嘴巴。
她仍在期貨公司工作,仍舊認真。后來期貨公司效益下滑,財務經理跳槽。朋友仍留在那個公司。一天財務經理給她打電話,問她愿不愿意去他現在的公司,這是一家大型航空公司。朋友有意愿。
財務經理回公司申請,公司答復必須是211學校。朋友畢業的學校離211相差很遠。財務經理不甘心,又問,有什么變通的余地嗎?公司說,如果有注冊會計證就可以放寬條件。朋友多年前拿到的證書此時起到了關鍵作用。朋友順利入職航空公司。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
現在許多實體零售商都遭遇困境,實體零售商的從業者們的困惑與迷茫與日俱增。行業是熟悉的,消費者是熟悉的,商品是熟悉的,但這一切又變得陌生無法辨認,由此產生的恐懼與恐慌令人窒息。
幾年前,一家大型知名賣場的員工,在一天上午收到郵件,讓他們當日限時離開辦公室,也就是說他們被辭退了,這些員工大多有十幾年以上的工齡。此時的戚然與慌亂,只有親身親歷的人才可能感同身受。
這樣的事件恐怕不會僅此一例,以后也不會不再發生。行業的驟變,適者生存,總有企業頑強地生存下來,也有企業轟然倒塌。作為一名個體,無法選擇企業的興衰,卻可以選擇自己成長的道路。
找一個安靜的時間,問自己幾個問題,答案的給出,或許能讓迷茫變得清晰。
問題一:我是否認真做了每一項工作?
門店效益下滑,員工士氣肯定大受影響。無印良品當年遭遇業績滑坡時,時任董事長松井忠三接手公司后,進行了大量調研與訪談,他發現員工大多垂頭喪氣,許多人都在應付工作。
企業效益不好,員工們怨聲載道,此時抱怨之聲充斥于耳,大多人浮于事,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分配的工作都應付了事。作為個人,是不是要隨波逐流,同大家一樣日漸消沉?
如果你想對自己負責,那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就算周邊的同事都在抱怨,你也要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保證從你手中經過的工作都無可挑剔。認真地對待工作,不僅僅是為了公司,更是為了自己。就算平常普通的工作,都有可學習之處,做每一件事都是一種歷練。職業高度的累積需要一點一點做起,沒有積累就妄圖攀上高梯,這樣的云中之梯在現實之中根本不存在。
就像我的朋友,不管公司狀況如何,她依然認真地工作,認真地工作不僅能讓你獲得尊重,還能提升個人品牌。而個人品牌的打造需要日積月累,需要從工作中慢慢積累起口碑,良好的個人品牌還能提升你在行業中的口碑。就算要離開現有公司,大多也會在這個行業內供職,所以,不消幾個人就會把你在工作中的表現打聽得一清二楚。
在消沉的環境里,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需要付出比平時更多的努力,因為你想去做好一件事,未必能得到其他同事的響應,還有可能遭到冷嘲熱諷,此時更是磨練個人性格和意志的時刻。
問題二:我計算過成本嗎?
你可能會偶爾冒出這樣的念頭,公司支付的薪水根本不足以讓你如此認真工作,但是你計算過成本嗎?
只要你暫時沒有跳槽的打算,你在公司呆一天,就需要付出時間成本。時間看似無限多,每天都會迎來新的一天,努不努力都是如此。但時間也最為公平,對任何人都不會苛刻與偏袒。
正因為如此,在計算各項成本時,時間成本最容易被忽略,因為時間看似是免費的,對時間的獲取不需要付出額外的其他成本。許多人都認為是這樣,任意的揮霍與消耗時間,以為那不計成本。
其實時間成本是最無法挽回的付出。有一句略帶傷感的話是這樣表述的:今天是所有剩下日子里最年輕的一天……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如聽了一記響雷,令人震驚又有些恐慌。因此在公司供職一天,就要把這一天過得有意義,就不能讓這一天白白消耗掉,當你想到最年輕的一天就這樣白白逝去,是不是有些可惜。
管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沉沒成本”,是指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具體到這件事情當中,如果因為公司的效益不好,就放松自己對工作的要求,不思進取,工作草草了事,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看似你“贏”了,其實你“輸”了,人為增大了沉沒成本,時間過去一天,這個值就大似一點,直到你不堪負重。
慵懶地渡過一天,在工作中無所事事,看似很愜意,但當一想到付出的這些昂貴成本,是不是后背就有些發涼?雖然這些成本無法用金錢計算,無法看出明確的損失,不會讓人有損失金錢那樣刀割般的疼痛,但其帶來的后果讓人無力承擔與追回。
問題三,我還在學習,并有自己的專長嗎?
學習的途徑有很多,在工作中累積經驗,或額外考取一項專業證書,或閑暇時讀讀書,這些都可以獲取知識。但一提起學習,職場人最直接的反映是不知道學什么。
其實學習無處不在。李嘉城當年在一家茶館跑堂,他就邊干活邊聽客人們談話,這些客人大多都在談生意,他通過偷聽談話學到了許多生意經。你看,就算一個再普通的工作,只要用心,總有學習之處。具體到零售行業,在這個行業呆得越久,就越覺得無知,因為行業的發展速度太快,知識更新的頻率太高,每天都有新的形式出現,這讓人不敢有任何懈怠,只要稍一松懈,就會發現離行業的中心越來越遠。
專業的學習也不應或缺,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專業,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集中化,專業人士是許多公司爭搶的對象。
具備了行業內認可的專業技能,就猶如一寶傍身,就算走在公司的寒冬,也不會覺得寒冷,因為你比別人多了一件御寒衣物。假設有一天,公司通知你不能在公司上班,你是不是有信心也有能力立即尋一份滿意的工作,抑或早有一份如意的工作向你招手?
學習如此重要,但學習的時間從哪里來?沒時間學習成為許多職場人的口頭禪。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近日在《朗讀者》節目中專門說到時間,他說他每天都要從晚上“偷走”三四個小時用于翻譯工作,今年老人已是96歲高齡,他還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要在100歲前翻譯完成莎士比亞全集。愛因斯坦也說過,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在于除工作、睡覺之外的八個小時怎么渡過。只要想做一件事,就總能找出時間,比如,我們總有時間刷手機,總有時間上網、看電視。
問完三個問題,是不是原本混沌的頭腦中有了點清晰的思路?原本惴惴不安的心情中有了些許安定? 原本的不知所措有了絲絲的淡定從容?
對未來的無把握,讓危機感叢生;對當下的不自信,讓未來不確定。不管行業如何變換,不管公司如何走勢,作為個人,無法撼動行業趨勢,也無法決定企業興衰,能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做好每一件事。把沉沒成本降為最低,讓時間成本發揮最大的效用。
——————————————————————————————————————————————————————————————
二白問答,有問有答
歡迎你拋問題過來,問題可發往聯商私信、新浪同名微博“柳二白”、網易郵箱[email protected]、公眾號“不只零售”。
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