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曾幾乎敗走零售業的書店,又以另一種形式成為商場新寵。
2016年底,金鷹旗下全新自營業態——G.TAKAYA書店在南京新街口開門迎客。位于金鷹B座2樓的僅300平米空間內,陳列了包括圖書、文創、生活、兒童、動漫等在內的200余家知名文具及文創類品牌。其中,有超1/3的貨品是首次被引入中國。
“剛開業期間,我們引進的一款富士山杯,一經上架便收售一空,一度供不應求。“金鷹常務副總經理周紅林在接受《聯商網》采訪時表示,“隨著消費升級,顧客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越來越快,對品質的需求進一步被放大。而隨著我國數量龐大的中產階級的崛起,這種需求只會越來越被放大,這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
這也是金鷹為何會在受電商嚴重沖擊而紛紛倒下的傳統書店面前,仍堅持做自營書店的原因之一。書在現代生活上已不僅限于工具作用去拓展人們的知識層面,其更是一種精神載體,讓整天忙于工作的中產階級可以發生角色轉變,有一處短暫的放空閑暇時光。
但僅僅只有書,已明顯不能滿足現代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必須增加更多新穎的元素與書搭配,最終達到1+1>2的效果。在周紅林看來,不僅是書店,整個零售業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它是一個不斷改進的過程,市場需求會逼著你一步步去變得更好。
在我國電商迅速崛起的那幾年,書因為其高標準化特性,短短幾年線上銷售就達到了50%,一下顛覆了傳統線下書店渠道。也是在那時,入世最早的一批書店中的典型,西西弗開始轉型,一改以往的理想主義,也開始追求坪效。
而不管是賣“雜貨”的城品,賣衣服的方所,還是做投資的建設書局,其都有一個做書店的共性——不止賣書。他們更多的是提供一種休閑和社交的空間,一種全新的文化消費或者生活消費的模式。
這也恰巧是周紅林打造G.TAKAYA所看重的,在南京新街口門店,圖書在面積上只占到40%,而大部分被用來陳列采自全球各地的新穎商品。比如,有世界上最好寫的玻璃筆之稱的日本川西硝子,書寫百年不磨損的意大利無墨筆NAPKIN,美國走珠筆ACME,丹麥陶瓷手繪品牌AIDA,加拿大時尚家居品牌Umbra等。
而體驗則被視為直接PK線上產品最直接的利器,G.TAKAYA也是通過全知覺和細節處理打造了有自己調性的體驗空間。視覺上,邀請了世界最美書店之一的日本TSUTATA進行設計;嗅覺上,引入香氛品牌營造安心氛圍;聽覺上,會播放一些輕音樂,舒緩來逛店客群緊繃的神經。當某個下雨天,當看到G.TAKAYA店員將你購買的書籍用防雨紙細心包裝好微笑著遞給你時,或許你就能明白這份商業溫度的價值所在。
通過對海量商品進行精選,加之巧妙的陳列擺設和燈光、音效的配合,不知不覺中也挖掘了消費者的潛在消費力。
據統計,該店開業客流達到1000-2000人次,客群跨度從幼齡兒童到六旬老人不等,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上海大悅城二期的西西弗書店。書店也越來越成為各個場子的引流留秘器,使消費者停留在商場里的時間不斷加長,最終促使他們產生消費的可能性變大。
同時,為了能更好的與顧客進行互動,G.TAKAYA會定期在門店內開設各種活動。如新書簽售會、名人講座、手作教程、影視分享會等等,且基本采取“小班化”互動。
其實,G.TAKAYA只是金鷹自營G.LIFE系列的6大商業業態之一。而金鷹在自營的路上已經有了10年的經驗,據其2016年度財報披露的數據顯示,金鷹自營商品業務銷售所得款項同比增長7.4%,銷售額達3.53億元。
但說起做G.TAKAYA,周紅林也承認剛開始十分忐忑。一方面,傳統書店確實大不如前;再加上運營的團隊中只有2人是之前從事過關于書籍零售工作的。但事實證明,G.TAKAYA一經面市,確有市場。
“自G.TAKAYA新街口店開設以來,店內慕名多了很多年輕客群,她們著裝新潮,時不時還借助燈光效果來個自拍。”周紅林笑談到,“也有小朋友拉著媽媽的手,直呼喜歡這家店。”
截止2016年底,其書店sku在30000左右。除了南京新街口店外,還在蘇州開設了第二家高新店。就在今年11月3日,面積達1700平的G.TAKAYA也將在河西金鷹世界開業。當問及將來是否會將G-TAKAYA開出金鷹系外,周紅林表示只要有合適的場子,都會考慮進駐,并會根據當地場子的調性去調整門店的品類。
(來源:聯商網 陳肖麗)
- 該帖于 2017/5/19 23:5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