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鮮生北京首店十里堡店
聯商網消息:北京首店的開業讓盒馬鮮生一時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近日,一篇《一輛購物車傳出的危險信號,盒馬會把便利店們通通吃掉嗎?》的報道又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爭論。
文中提到,盒馬門店的面積越來越大,為什么購物車的容量越來越小?過去有沃爾瑪五公里死亡圈,未來會有新的三公里死亡圈嗎?
而盒馬鮮生創始人侯毅更是豪言稱,“干掉社區型便利店綽綽有余,比你多、比你便宜、比你服務好、比你更快。”
究竟盒馬能否干掉社區型便利店,未來又真的會出現三公里死亡圈嗎?近日,聯商網新零售干貨群里對此也展開了激烈討論。
盒馬真的能干掉社區型便利店?
侯毅說:“以上海來講,便利店的所有商品我們都有,包括里面有大量的餐飲,只要打掉便利店10%-20%的銷售,這些微利便利店基本全掛了。此外,我們馬上上線SOS頻道,所有急需的商品都有,如電池、燈泡、充電器、藥品、成人用品、兒童紙尿褲、女性經期用品、香煙等,不用在門店陳列,只需在后場開幾個貨架即可,手機點點,30分鐘送到家,我們已經仔細對表了全家family mart的品類結構。”
“盒馬要做成剛需,需要在蔬菜、水果、面包和牛奶這類民生產品做成性價比最高。兩周前推出的日日鮮包裝蔬菜,單價在1-2元一包,日清,價格比菜場低,從0到10000包銷售只花了1個月時間。此外,鮮牛奶保證配送到家是當天的,面包也是新鮮的,這些都對消費者有極大的殺傷力,而且目前正在開發一個超低價格的草雞蛋。”侯毅接著說道。
侯毅表示,盒馬是流量經營為主,和實體店有本質的區別。
他說:“一年后,盒馬的一個城市完全覆蓋后,盒馬的所有頻道都上線了,看看便利店的商品和服務,我們是不是能夠遠超?當然我指的僅僅是社區便利店,Conner店盒馬無法取代。顛覆全家,要用新的方法,它的核心門店都在交通干道區,這些我們沒有辦法,但它在上海的社區很少;在office區,也可以用重構一個便利店來超越它,這是它業績最好的門店。”
聯商網百人薈成員張陳勇表示:“關于盒馬是否能干掉便利店,能干掉多少便利店,我覺得可以計算。根據線上單量數量,3公里范圍內便利需求市場容量,計算一個比例值,可推算,當單量達到多少時,便利需求會被切走多少。所以關鍵還是在線上單量數量,而這個數字盒馬是很高的,而且還在增長。其次,從家到便利店購物再回家,5分鐘是不夠的,對大部分消費者而言,平均15分鐘是要的,而且在夏天和冬天出門成本更高。盒馬大部分訂單在30分鐘內都能送達,所以便利性上,我覺得便利店沒有優勢的。隨著無人機,自動送貨車等成熟普及,不久的未來,快送會成為最主流的購物方式,并且會基于快送發展出綜合平臺巨頭,這個平臺應該是自營和入駐2種方式,標準的商超和生鮮商品是自營,其它非標和個性商品會有入駐方式,自營是核心競爭力。”
聯商網新零售顧問團秘書長云陽子認為,“盒馬便利,30分鐘到家,更好、更多、更方便……對年輕人植入心智,搶10%-20%銷量毫無問題,目前社區便利店不大變革,一定完敗。老實講,盒馬模式的殺傷力,真的很強,比目前媒體宣傳的要更厲害。我給投資機構講過,用震撼來講不過分。目前,社區便利店怎么應對?還沒看到好的案例。不過,盒馬模式很難學,還有時間應對。”
但是,不少業內人士卻不以為然,甚至提出質疑:
David呂 社區消費大未來:真正意義的便利店,販賣的就是便利,時間段的便利、經過的便利、非計劃性的便利,真的與盒馬不是競爭關系,消費者也不會因為有盒馬模式就不光顧便利店。吃海鮮的人就不吃盒飯了嗎?需求場景完全不同的,不信可以去盒馬周邊的便利店蹲點算業績,看看有沒有影響。
便利店是當前零售業效率最高的業態。正因為物理上最靠近消費者,更應該把握住這么一點點優勢,發揮更多,優勢才不會被侵蝕或者逆轉!便利店解決15分鐘之內的事,盒馬解決1小時以內的事。
其次,有一樣的商品,有配送能力,就能干掉其他業態的20%?我一直期待侯總盒馬模式之后的針對便利店、針對社區商業的后手,侯總也是便利店資深人士,但是僅憑這兩點要搶便利店20%的生意,我覺得也過于武斷了,過于輕視便利店行業人士了。
最后,我還是覺得打口水仗沒用,追蹤上海盒馬周邊便利店業績三個月,即可見端倪。二十年前就說要干掉二批商。30分鐘送貨上門,許多區域零售龍頭大賣場早已實現。希望各個業態都齊頭并進,盒馬模式很多地方值得學習,也有很多資源優勢。信不信還有便利店企業、超市連鎖企業打算干掉盒馬呢?但未來的參賽者,出身何處,尚不可知。回歸根本,占領消費者心智者勝,當然如果盒馬模式使得便利店業態無生存空間,也并非壞事。
張智勇:我部分同意侯總說的,外賣會切走便利店一部分便利性價值,但切多少,切了后便利店是否還能生存,以及能否找到別的服務和品類,不確定。其次,侯總說的也就是我好奇的,打掉多少?打掉后有沒有新的補上?補不上還能不能生存?還是去找盒馬無法覆蓋的地方?再有幾個店就能蓋滿上海市區了?我覺得要么分析場景品類服務,要么看結果,要不然沒啥結果。
Cosy Buy考思買周永亮:距離,速度,營業時間這幾點可比性不大。個人覺得盒馬更像超市、菜市場、快餐店的結構性升級,跟便利性強的便利店沒啥關系,可能搶京東跟天貓流量都比便利店多。
擎世股份-王潤琦:宣傳、認知充分的情況下,降低周邊便利店20%會有可能。但是想把便利店搞死,暫時基本不太會。其次,到家消費還需要培養,量畢竟少得多,這個可以是一個競爭點,但不能作為殺手锏。零售是多樣性的,假如便利店拿到了微信、京東的流量?假如微信也學習了盒馬的打法?結果呢?居民快消品生鮮消費應該還是增量市場,應該向前看,構建更和諧的消費場景,讓客戶在任何情況下得到最好的服務,而不是特別刻意地跟誰競爭。
范永剛:侯總,干掉商務便利店,我還是認同的,但是說要干掉社區便利店,我覺得還是有待驗證的,愛便利是社區便利店細分領域的開創者和倡導者,咱們可以PK一下。
其次,我覺得社區便利店,時間便利是核心競爭力。如果僅僅只是守著北京上海幾個城市的落地,去談論全國的零售變革,基本上沒有可比性,10萬億的市場,這幾個城市充其量1000億,而且大家討論的都是便利店基本上坐吃等死,把脖子伸出去等著砍頭,沒有任何變革的情況下。
貿易Ryan余:時間上的便利不僅是到店距離吧?還有排隊時間。比如我買一瓶礦泉水,超市的隔壁就是便利店,周末沒事的時候我可能去超市,但平時上班時間或者跟朋友一起時我就可能去便利店。因為我會天然的預期超市排隊可能要三分鐘甚至五分鐘以上,而便利店一分鐘以內可能就能搞定。急的時候甚至會算找產品需要的時間成本不同。
公信點評劉樹濱:我覺得社區便利店的購買場景分三種:
1、計劃性購買,比如酸奶,雞蛋,手紙,兒童紙尿褲這些每天肯定要用的,而且購買具體產品也相對固定,但這些還是去商超和網購為主;
2、隨機性購買,比如午餐,飲料,零食,每天也會需要但具體買哪樣可以到店在選,但也只有午餐可以接受30分鐘的時間,其他五分鐘不能買完再回來那基本不會考慮了;
3、應急購買,手紙短缺醬油見底,這些需要馬上買來的也會去便利店購買,但同樣來回超過10分鐘就不會考慮了。后兩者時間比價格重要,一瓶飲料樓下3塊,走5分鐘有一家2.5元的,我還是會在樓下買。盒馬可以對標商超,水果店與海鮮市場,但和社區便利店在消費場景上幾乎沒有重合,社區便利店的時間要求是5分鐘。
其次,物流效率提升對應就是成本提升,客單價不高的話成本就無法覆蓋,而隨機性和臨時性訂單的客單價都不會那么高,除非把隨機性和臨時性的需求轉化為計劃性的需求(最典型的就是把每天買菜引導成按期宅配)。
最后,其實在我眼中,盒馬構建了新的消費場景,而且是很順應消費升級的消費場景,不需要確定干掉誰,因為這是一種超越現有消費市場的新模式,盒馬是在創造新消費。
明喆便利張明陽:貌似有點夸張!應該不用懷疑便利店的生存能力。
陜-便利-潘岷:侯總從商品上來說是對的,但是盒馬不可能開滿上海!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盒馬真的能把上海便利店銷售拉下來20%,作為內資便利店來說,我舉雙手歡迎。
豫便利孟慶波:因為站的角度不同,大家講的都很精彩,未來拼的就是:品質,服務,便利。市場容量足夠大,這個行業的每種模式都有生存空間。
聯商網新零售顧問團成員鮑躍忠:寸草不生不可能。目前看,需要把各種模式做有機的融合,也就是說任何單一的模式,存在起來都會有問題了。每一種模式都會有存在的價值,但都會面臨其他模式挑戰。
聯商網百人薈成員陸彥:人也要上街吧,也有走著走著嘴渴了買杯水的需求吧。現在聊零售,怎么都不聊“人”的實際需求,而只是一味的技術呢?盒馬可以做中型超市的升級和迭代,就此而已,不用想多了。
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主任周勇:三公里寸草不長絕對不可能,三公里內成主導。其次,有一個事實,成熟的消費者購買鮮食,是多渠道的,不同的消費場景需要有不同的渠道配合。
盒馬模式是什么?定位是什么?
作為傳統零售的代表企業,超市發董事長李燕川提出這樣的疑問:“盒馬模式是什么?如果菜市場大媽也去盒馬,盒馬成什么了?盒馬定位的目標顧客是誰?超市+餐飲?還是超市餐飲化?永輝與新華都不是早有了?不談定位和顧客,哪來的模式?”
同時,李燕川也表示,盒馬是不錯的,滿足一部分目標人群,但不可能滿足所有人,人們需求是多樣化的。一個業態不可能壟斷所有市場,各自有目標顧客群,要選準才行,做好自己比什么都強。當然沒有說盒馬不好,而不是要捧殺。
此外,公信點評劉樹濱也談到,“對盒馬這次的選址我是有疑問的,選址和定位在我看來有點矛盾。如果以80、90后為主,以社區內消費為主,那看周邊幼兒園和小學的數量與學生數,就能大概算出來了。但北京華堂周邊的小學和幼兒園數量很少,這就說明這個區域內,居民或者老,或者小(臨時租房為主)。”
張智勇也表示,前兩天跟一個做選址朋友談起盒馬,他就很迷惑,他說一直沒有弄清楚盒馬的選址原則,如果是隨便選,那過幾年可能會有結果,還是有原則的。
侯毅解釋道:“其實盒馬的選址很簡單:大型社區、shopping mall、有足夠的停車位、3公里一家。現代年輕人都是開車來買東西的,街邊店只適合老年人,北京的第一家店,老年人比例還是相當高的。”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周勇:盒馬就是四不像,但很接地氣。上海商務委也說盒馬是四不像,但很認可盒馬。
公信點評劉樹濱:北京盒馬的選址就是奔著菜市場大媽去的呀。80、90后除非做全職媽媽,不然不會白天待在社區里的。當然也不算是四不像,把吃和逛,把在家吃和把帶孩子出來吃結合的很好。從不同消費者角度看盒馬,確實比原來的購買渠道好很多,所以肯定會常來。此外,換個說法,半徑不是三公里,而是半小時,顧客半小時就能從家到達,訂單半小時內就能送達,老年人的購買力也很強,京東到家培養過,現在很多老年人網上買魚買雞蛋也很熟練。
鮑躍忠:盒馬:80、90后,定位吃的場景。北京盒馬應該不會是沖菜市場大媽去的。侯總說,盒馬沒打一分錢廣告,賺了幾百萬粉絲。看來,粉絲效果還是剛剛滴。零售關鍵看顧客,穩定顧客,顧客群,所以盒馬的流量經營為主,和實體店有本質的區別,關鍵看盒馬的流量經營能鎖定多少顧客。
張陳勇:我認為近距離快送是未來最主流的購物方式,所以我認為盒馬最大的意義是未來零模型的起點。
羅輝林-協通天下-創始人:何必為了定位而定位,為了營銷而營銷。十里堡盒馬店開業第一天的店鋪銷售額就已經排名盒馬店鋪銷售額第一了,有坪效就好,何必拘泥于理論,實體零售最大的要求就是坪效和利潤。 主要還是競對給力,和當年蘇寧、國美封殺京東一樣。給力的競對,盒馬一切的精華都在于把物流通過互聯網跨界到了零售。15年和侯總開玩笑總結的:侯總是零售中最懂互聯網,互聯網中最懂物流,物流中最懂零售的……
九業匯文暉:淘寶、微信剛出來大家也都是這樣說的,但是本身這是過去工業時代的固有營銷理論,現在這理論基礎其實都有變化了,出發點不同了。過去工業思維是產品思維,現在思維是用戶思維,反而我覺得不是去談盒馬好不好,應該談大家怎么變,怎么學。
此外,中百集團總經理萬明治也在朋友圈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說:“老實說,我很欣賞盒馬與侯毅先生。只不過想對傳統零售人說3句:
1、復制盒馬模式,咱燒不起;
2、不要怕他,這條“鯰魚”能促使大家改進;
3、要學習他,他們對顧客的分析研究,真的很到位。至于宣稱他們可以消滅社區便利店,說說而已,互聯網人的宣傳營銷手段罷了。”
盒馬能否干掉社區便利店,或者是否有新的三公里死亡圈產生,或許這已經不重要了。零售業沒有終點,商業變革也會一直進行。
(來源:聯商網 崔旭升)
- 該帖于 2017/6/14 18:4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