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商、團購、O2O到互聯網+,中國零售業的困境、變革和轉型從未停止。無論是傳統渠道還是電商,接下來仍將遭遇更多的發展瓶頸和生存挑戰,新零售對于它們的意義,在于幫助其重新找回增長的空間。
如今距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已有接近一年的時間,但關于新零售的定義和模式卻還存在很多爭議,不過零售業內有一項基本共識:技術驅動將成為新零售的核心。
新零售創意大賽在一片紅火背后,這個提出來的“新”概念,似乎并不完美。
首先,雖然有評論認為“近兩年來隨著實體店的價值被重新定位,大量線下實體門店估值也在翻倍,過去一些人眼中的包袱變成財富。”但是曾經讓電商迅速戰勝實體店的困擾依然存在,就是實體店始終高居不下的成本。來自某連鎖百貨的數據顯示:在國內三線城市,實體店的年租金接近每年每平方米3000元,而一線城市則超過6000元,一些黃金地段費用更高。
現在傳統渠道引流的支柱是電商無法取代或者說無法提供幫助的業務,而這部分業務產生的數據和電商如何結合,仍沒有一家給出好的答案。多家傳統零售渠道說,每家傳統渠道都有自己的會員體系和銷售體系,對商業邏輯的分析能力未必低于電商渠道,而很多傳統渠道都認為現在傳統渠道的問題,電商未必能夠解決。
支付-會員-數據體系越來越多的傳統零售商開始意識到電商雖然正在成為商業體系里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但線上零售商不可能取代品牌商、生產商和線下零售商,互聯網正在與品牌商、線下零售商、生產商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商業形態、為消費者創造新的全渠道購物體驗,與實體企業一同驅動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
以傳統零售企業的典型代表蘇寧為例,2010年年初蘇寧易購上線,蘇寧實體店成為一個集展示、體驗、物流、售后服務、市場推廣為一體的互聯網門店——蘇寧易購云店;2013年蘇寧更名“蘇寧云商”、開啟線上線下同價、啟動開放平臺,確立“店商+電商+零售服務商”的“一體兩翼”戰略。
一位國內家電行業從業者分析稱,對于品牌商來說,蘇寧如此運營的本質是全渠道銷售的典型案例,未來的絕大多數零售渠道必然是線上線下結合,品牌商也會在不同的渠道中根據自己的品牌進行選擇。
在這樣的新零售邏輯背后,則是從支付到會員的全體系營銷。
新零售的本質是技術進步零售業每一次的升級和進步,背后的本質都是銷售效率的提升和技術的飛躍。
現在的新零售概念建立在中產階級的快速興起,是建立在消費升級的基礎之上;消費對于個性化的追求,對于服務的特殊要求會倒逼零售的整體升級。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電商滲透率逼近天花板時,阿里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將以用戶數據為核心電商和以體驗為核心傳統零售商融合發展,滿足消費者的真正的需求。
而大數據的收集與運用是新零售的根基,消費變革的起點一定在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要提升自身的數據能力,真正實現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
大數據僅僅是新零售應用新技術的一小部分,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中國零售行業也將發展創新出更多的新玩法,這才是新零售的真正意義。紅杉中國合伙人劉星對此表示美國零售行業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非常細,和美國的差距不只是五年、十年的問題:“線下零售可優化的空間太大了,數據整理搜集的精準程度、分析的顆粒度太粗了,稍微做一做就能提升很多,空間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