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全渠道”、“O2O”、“互聯網+”之后,馬云提出的“新零售”,又成為零售行業最近的熱門話題,然而究竟什么是新零售?究竟新在哪里?相信大多數人并沒有獲得清晰的概念,所以也就無法進行實質性的創新嘗試。
筆者以為,“新零售”的標志是“人貨場”的數字化。但這一變革并不是從馬云從提出新零售這個概念才開始,而是從計算機技術誕生就開始的,一直在不斷的延續和發展。只不過,以阿里和亞馬遜為代表的一批互聯網公司,首先把數字化的威力真正體現出來。今后零售業競爭的核心不是有多少實體店,也不是有多少線上流量,而是能否最大化發揮數據的價值。
與新型互聯網科技公司相比,傳統零售商在這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如果不能從根本意識上進行轉變,必將面臨被時代淘汰的結局。
首先對數據的價值認識偏差,長期以來把數據和財務概念混為一談,只有和錢有關系的數據才得到重視。就拿百貨行業為例:認為單品管理就等于單品核算,于是在聯營模式下,放棄了單品管理。這樣的結果是對零售業最核心的經營要素——商品的數據,全部喪失。不僅對于顧客的消費內容,買了哪些商品一無所知,就連商場內有哪些商品(不是品牌),是什么價格都不掌握,在這種基礎上做電子商務、全渠道運營,O2O,豈不是自欺其人。這也許是互聯網時代百貨業受沖擊最嚴重的原因之一。
有些專家把這種落后的結果歸咎于聯營模式,認為只有全面自營才能改變這一處境,對此筆者不能認同。要知道淘寶天貓上萬億的銷售額,沒一件商品是自采的。這種認為不掌握商品所有權就不需要掌握商品數據的思維方式,這才是“舊零售”與“新零售”的本質區別。
其次,舊零售的思維里,數據是用來控制內部風險,避免所謂“跑冒滴漏”的;而在新零售時代,數據的真正價值在于給顧客提供精準營銷和精準服務。
所有的零售,都離不開“人貨場”三大要素。在新零售時代,所有的再造、重組、優化,會越來越多的依靠大數據和AI技術來完成,而這所有一切的前提就是這三大要素必須轉化為數字化形態。缺少任何一方面的要素,就不能構建新零售所必須的數據基礎。
因此,改變對數據的思維意識,迅速建立完善的數據采集機制,才是傳統零售向新零售轉變的關鍵,也是避免被時代淘汰的唯一選擇。
- 該帖于 2017/7/3 15:29: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