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朋友圈已被星巴克致癌的消息霸屏,消息主要來源于外媒報道。在3月28號的一項裁決中,星巴克因其產品中有高含量的丙烯酰胺,被美國法院要求在產品上加貼“致癌”警告標簽。新聞出現后,星巴克被推上風口浪尖。
星巴克危機來臨,但清者自清?
“咖啡致癌”事件并不會對星巴克產生實質上的影響。事實證明,星巴克在這件事中并沒有遭遇損失,相反,事情發生之后就有不少媒體與網友開始為其站隊。
事件發生后,星巴克很快就啟動了危機公關,第一,舉報了造謠的相關微信賬號。第二給媒體發出聲明。事實上,星巴克的危機公關與其他品牌發生危機時所采用的方法都大同小異,甚至是比其他品牌所做的公關還要少,至少其官方微信和微博都沒有發出這份聲明。然而,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公關卻被大眾買單,這背后隱含著什么原理?
1、 不得不說品牌自身的信譽度非常重要。星巴克一直以來的品牌美譽是贏得大眾信任的重要條件。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家屢屢遭遇食品安全問題的品牌,就算每次都能夠證明自己的清白,但過度消耗大眾信任的后果。
2、 星巴克的聰明之處在于沒有主動發表自己的態度,而是通過協會的聲明來準確傳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
整個事件中星巴克想要表達的重點其實主要在于兩點,正是基于這兩點,星巴克的安全危機才能夠在短時間內得以化解。一方面,這次裁決的咖啡售賣公司不止是星巴克,只是由于星巴克本身自帶的話題性才會引起大多數媒體和公眾的高度關注。另一方面,咖啡健不健康大眾心里都有譜。當然,媒體在咖啡健康方面的普及和糾正也為大眾打了一劑強心針。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星巴克貼上“致癌標簽”,除了會讓人感到不喜以外,并不能導致星巴克咖啡銷量下滑多少,這結果與香煙有點相似,盡管貼上“吸煙有害健康”的標簽,消費者照樣還是會買單。
真正的危機來源于自身
實際上,這次的“致癌事件”并不能算是星巴克的危機,真正威脅到星巴克發展的原因來源于星巴克自身戰略、管理模式上的缺陷。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面上不斷出現的精品咖啡館和麥當勞等低價咖啡擠壓了星巴克的生存空間。中國有著廣闊的咖啡增量市場,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的咖啡市場增速高達15%,消費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元。有關機構預測,自從中國的咖啡市場進入到社交需求為導向的消費后,2020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00億元,到2025年或超10000億元。
面對如此誘人的“肥肉”誰都想咬上一口。國外品牌開始紛紛入駐中國咖啡市場,以Costa為主的國外咖啡品牌席卷了整個中國,就連麥當勞等快餐品牌也來參上一腳,不過前者是以中高端為主,后者則是專為低端市場服務。此外,國內的本土咖啡品牌也在慢慢崛起,例如因咖啡口味和顏值極高的空間設計圈了不少粉絲的Seesaw,還有依托著電商運營思維的新零售品牌連咖啡。
中國的咖啡市場正在被各種各樣的咖啡品牌占據,星巴克的市場空間受到嚴重擠壓。隨著競爭日益激烈,星巴克未來的發展空間可能還會持續減少,畢竟新進入者的增加多多少少會分走星巴克的用戶群體。
此外,星巴克還存在幾大問題。
其一,管理缺乏規范,產業鏈成本過高。在產業鏈上,星巴克每年維持日常供應鏈的運作開支高達1億美元,這顯然是一個失控的數字。
其二,杯型遭到詬病。星巴克以意式咖啡為靈感,引入了了大杯、超大杯的概念,隨著星巴克的發展,星巴克的中杯、大杯、超大杯逐漸取代了傳統意義上的大中小杯。但實際上,星巴克只是“偷換概念”,把事實上的小杯量叫成了中杯。
其三,擴張速度過快。星巴克自出生以來,就帶著瘋狂擴張的基因。1998年—2008年間,星巴克咖啡店的數量從 1886家增長到 16680家。在華的幾年時間里,星巴克的旗下門店已超過3000家,官方號稱,每15個小時就會有一家星巴克在中國開張。如此瘋狂的擴張速度帶來的是咖啡品質的下降,為了提高運營效率,星巴克難免會采用快捷的方式來生產咖啡,例如高端意式濃縮咖啡機等,這無疑會使星巴克的咖啡沾染上“速食”的味道。
其四,受電商沖擊,全球的實體零售正在衰退。國外的沃爾瑪、梅西、瑪莎百貨等大型商超、百貨中心銷量急速下滑,關店熱潮興起,國內的零售市場規模也呈持續下滑趨勢。受整體環境影響,星巴克客流也在逐漸減少。
危機之下,星巴克轉型新零售能否安枕無憂?
競爭激烈的存量咖啡市場和自身存在的問題使星巴克陷入危機的可能性增大,在這種情形下,星巴克在戰略布局上越發謹慎,轉型新零售對其而言是一次重要的舉措。然而,星巴克轉型新零售后真的可以安枕無憂了嗎?事實并非如此。
一是星巴克想要徹底實現新零售的轉型有一定難度。按照目前星巴克的發展狀況來看,其所謂的新零售主要集中在線下門店,僅靠支付手段來實現線上的連接,并不能算是真正意義的線上線下融合。而星巴克實現徹底轉型的難處在于消費者的層次需求。
大部分的人購買咖啡很大程度上是享受咖啡店浪漫、文藝、輕松等氛圍,星巴克若是采用便利店、外賣等新零售的模式進行銷售,在一定程度上就讓消費者失去了享受咖啡店氛圍的體驗感。而且,消費者之所以愿意為星巴克高昂的價格買單,大部分的原因也是由于星巴克的門店氛圍,如果星巴克開始了外賣、快取等模式,消費者還會不會接受星巴克高昂的價格那真的難說。此外,咖啡外賣、快取等模式成本較高,為保證口感,店面的輻射半徑很有限,大量開店意味著品質和標準會難以保證。
二是轉型過程中過度依賴第三方。無論是“用星說”小程序還是智慧門店,星巴克的新零售都是通過與第三方的合作實現的,自身對于新零售并沒有深入了解,這也意味著,星巴克將轉型新零售的權利交到了第三方手里,一旦星巴克開放了自身的星享會員體系,如果該體系與第三方磨合度不夠,星巴克將會陷入困境之中。
三是消費降級出現,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背離的時代即將過去。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變化,消費降級來勢洶洶,所謂的消費降級并不是人們生活品質倒退的體現,相反,人們越發注重讓生活回歸質樸之美,小米、網易嚴選、拼多多等品牌的迅速崛起就是典型的案例。在消費降級的趨勢下,人們的消費回歸理性,對于商品價值與商品價格相差過大的產品,消費者會重新審視。而標榜著咖啡界里“奢侈品”標簽的星巴克,其市場體量會遭到限制。
面對轉型后會遇到的危機,星巴克未來又將何去何從?事實上,通過對比星巴克轉型前和轉型后會遇到的危機來看,繼續轉型新零售是星巴克目前最好的發展方式,只不過方法上要有所調整。
星巴克可以通過大數據的應用,積累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和消費數據,利用云計算等方式篩選出核心用戶,逐漸沉淀下一批忠于品牌的重度咖啡消費者。再針對其他對星巴克忠誠度不高的消費者做出相應的促銷、社交裂變等活動,增加消費者對星巴克品牌的粘性。數據、信息的積累除了可以用于篩選用戶,還可應用到店面的選址、補貨等方面。借助新零售的高科技打造出更多消費場景,提升消費體驗。
了解新零售的人都知道,在國內市場只要談到新零售就繞不開阿里、騰訊這兩座大山,星巴克的新零售也是如此。星巴克可以根據自身產品的特點,選擇社交屬性較強的移動支付工具,通過支付手段強化與用戶之間的聯系,在與用戶互動過程中將用戶導流到星巴克實體店中。最好可以利用兩大巨頭的渠道,擴寬自己的銷售范圍,并通過一些活動手段,增強品牌的用戶粘性。
除了移動支付工具方面外,星巴克還可以借助兩大巨頭在新零售領域上研發的最新技術,打造出消費場景更多、體驗感更佳的智慧門店。比如將阿里巴巴的數字化系統接入旗下門店等。此外,星巴克仍需通過不斷了解和深耕新零售,掌握新零售的真正核心,而且在與兩大巨頭合作期間,在沒有保障的基礎上,不要毫無保留的交出自身所擁有的東西。
總體而言,無論是致癌風波還是轉型新零售,作為咖啡界的行業標桿,星巴克注定了其一生都不會過得太平靜。在日新月異的時代里,將會有更大的挑戰等待著星巴克,而星巴克想要走得更穩更遠,就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不斷更新自己,用最好的狀態迎接挑戰的到來。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
- 該帖于 2018/4/17 13:3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