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貨柜不只是辦公室場景的寵兒,而向更廣的零售場景延伸。近日,北京商報記者在超市發藍潤店內看到,超市發新上線的無人貨柜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圍觀體驗。
據悉,這是超市發首次試水無人貨柜,也是首個人工智能純視覺識別技術智能貨柜的正式商用。無人零售風口下,融合各種科技的無人貨柜設備已經被應用在辦公場景,但是在傳統零售店鋪內的應用尚不多見。
分析認為,隨著大部分傳統零售商對于數字化轉型之勢達成共識,利用新技術改善消費體驗、提升效率將成為更多零售商的普遍選擇,傳統零售門店搭載無人設備的模式也將被大范圍采用。
上線無人貨柜
積極擁抱新技術被視為傳統零售商主動升級的一大體現。北京商報記者在超市發藍潤店看到,新上線的智能貨柜靠近超市入口處,位于收銀臺外,大約可放置二三十個SKU,目前主要銷售酒水飲料,價格與門店內部的同款商品一致。消費者在首次使用時需要先用微信掃碼注冊,綁定免密支付,隨后就可以實現掃碼開門,自由拿取商品,關門時自動結算。超市發副總裁趙萌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超市發試水智能貨柜主要認為它確實存在顧客需求。
由于智能貨柜放置于收銀臺區域外,消費者在進行應急性選購時可以不用進入賣場,也不用經歷高峰期在收銀臺前排隊的情況。北京商報記者發現,藍潤店共有6個收銀通道,下午五六點時共有3個收銀臺為使用狀態,每個收銀臺前都排著小隊,每位顧客的通過時間至少需要30秒,如果消費者只是想買瓶飲料的話,收銀臺外的智能貨柜將是更好的選擇。據悉,該智能貨柜由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提供商YI Tunnel提供技術和設備,運營工作則由超市發員工自己承擔。該智能貨柜不需要貼RFID標簽,而是基于卷積神經網絡算法,采用動態純視覺解決方案來實現對商品拿取、放回行為的動態識別。
不同于辦公室固定消費人群的封閉場景,超市的客流量要大很多,北京商報記者現場體驗智能貨柜整體使用順暢,但也會出現商品識別不準確的情況。YI Tunnel工作人員表示,設備會不斷調試優化,消費者通過異常訂單反饋可以申請退款。
自我破局
“站隊”風潮自2017年末在傳統零售商中刮起,不少全國乃至區域性零售龍頭紛紛投奔互聯網巨頭,背后無疑難掩傳統實體零售商在面對電商企業引領的新技術浪潮時,對自身發展存在些許迷茫。對此,超市發董事長李燕川的態度一直很明確,他認為實體零售商不應被新概念和趨勢鬧得人心惶惶,投奔巨頭并不是惟一出路。零售商首先需要冷靜,思考自己要走的是什么路,根據自身定位專心圍繞顧客、商品去不斷完善工作。
而近年來超市發也圍繞自身客群特點做了不少新零售嘗試。北京商報記者在超市發藍潤店內看到,除了智能貨柜外,還有便民自助洗衣柜、自助現磨咖啡機等設備,自助收銀機不久也將在測試后投入使用。據悉,藍潤店周邊聚集多所高校、科技園,趙萌告訴記者,藍潤店每天都有很多年輕消費者,對新技術設備的接受度和需求度都比較高。接下來超市發會嘗試與YI Tunnel的智能貨柜進行更深層次的后臺對接,根據具體銷售情況決定是否繼續在其他門店推廣。趙萌認為,應用技術的基本原則是要服務于零售本身,企業面對新零售浪潮不應盲目跟風,而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
探路“有人+無人”
由辦公室邁入超市門店,對于無人貨柜來說是應用場景的進一步延展,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距離這一新物種的大范圍商用還有一段距離。零售業觀察評論人王利陽表示,目前來看,無人貨柜正常使用一般問題不大,已出現市場化的契機,不過功能尚不夠完善,還有很多細節需要不斷優化。中國電子商務協會高級專家莊帥認為,由于智能貨柜內商品的出庫、補貨流程與賣場內貨架商品不一樣,賣場內的結算系統和智能貨柜也是分開的,無人貨柜若被超市大范圍使用的話,將要面臨的是整個庫存系統都要進行調整。
盡管大范圍應用或許還需要一定時間,但是傳統零售門店結合無人貨柜的形式也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在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看來,傳統超市結合無人設備的模式或將成為一種趨勢。目前市場上專門做無人貨柜的企業,后端的配送、維護成本很高。而如果類似超市發等實體零售商以原有的社區生活超市門店為中心,在門店的收銀臺外,甚至進一步深入超市周邊的社區內部,搭載一批無人貨柜,將會很有想象空間。一方面,零售的觸角進一步伸近消費者,使消費者購物更方便,另外也可由超市店員直接就近進行日常補貨、運營,效率和成本都相對更優。
(來源:北京商報記者 王曉然 徐天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