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盛行的時代,各種新業態撲面而來,讓人應接不暇。他們出現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遍地開花。以盒馬鮮生、永輝超級物種、京東7-Fresh等為首的新零售領軍者,皆以“超市+餐飲+生鮮”為主要經營模式。
誠然,傳統超市企業主無法直接復制他們的營利模式,但在進行超市升級時,可以從他們新零售門店運營的路子中,去搭建適合自身的運營思路。學會借力、敢于創新,采用新技術等是每一個準備超市升級的企業主需要具備的能力。
新零售經營模式的創新變化,帶來的就是接踵而來超市品類與動線規劃的改變。它主要呈現如下幾個趨勢:
1. 生鮮、果蔬類產品取代百貨前移
傳統的超市企業主通常會將超市動線布局為:百貨-生鮮-食品-收銀的品類配比及動線順序。新零售超市動線規劃:生鮮-食品-非食品-收銀。如果你足夠留意的話,會發現很多超市會把鮮花、果蔬等等,放在顧客進門的地方。在絕大部分新零售門店里,生鮮產品占據了整個門店品類中的最大比重。
鮮花、果蔬、面包熟食產品,能帶給人感官上的刺激,從而促進消費者購物欲的提升。同時,生鮮品類屬于高動銷、高復購率品類,顧客選購完所需商品后,才會更好安排時間選購其它商品。
因而對傳統超市進行升級時,應當在超市升級規劃之初,安排好自己的品類以及動線,借鑒成功的案例,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去做調整,方可實現較為合理的品類與動線規劃。
2. 不要盲目追求門店規模大小
站在零售商的角度,他們都希望用最小的經營面積,得到最大的客流與銷售額。一方面,可以節省整個超市門店的租金、人工、甚至是用電等資源成本;另一方面,緊湊型的品類規劃,可以方便顧客在最短時間內買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因而,在進行超市升級時,需要先思考一個問題,我們重點贏利的品類是什么,我們需要弱化的輔助增加客流的品類是什么?打個比方,規劃這個超市以生鮮品類為贏利的重點,那我們可以保持原有生鮮區的面積不變甚至在此基礎上加以擴大。過渡的食品區以緊湊有序的方式呈現,最后對日用百貨類商品加以弱化與縮減。
門店規模不在大,而在于配比的合理性。如果一個超市,不贏利的區域占據了大部分面積,那它單位面積所能帶來的銷售額就會減弱。所以在超市升級時,我們明確一個概念:創造單位面積能最大的銷售業績!
3、明確的品類分區
傳統超市的門店,對于品類分區沒有概念,似乎整個超市就是一個混亂著的整體。而新零售門店,整個門店看似是一個整體,而這個整體由一座座的島嶼構成,每一個品類都有著明確的分區,采用貨架設計或者其他方式,讓品類陳列更清晰。在提升消費著購物體驗的同時,也讓消費者視野變得更開闊,更方便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4、品類即動線
品類與動線原本就是相輔相成,可以察覺到的是,在新零售經營門店中,這兩者的結合似乎更為深入。除了采用地磚色彩區分、燈光區分以及天花的線條等作為動線的引導之外,似乎以品類作為自然的動線引導更受消費者的歡迎。
需要注意的是,以品類作為動線的方式,對品類規劃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一例外的品類與動線規劃原則就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去理解、琢磨品類之間的關聯性、有序性、合理性。
這幾點,在企業主進行超市升級時,都可以進行相應的參考,也許可以獲得一些改造方面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