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有錢再做品牌的人,大多一直過著沒錢的日子;而那些覺得品牌需要做,沒錢也想辦法做的人,品牌早已讓其渡過了沒錢的日子。這就是發人深省的現實。
多年以前,一個和我合作的企業家說過一句掏心窩子的話:兄弟啊,找你策劃一個品牌,你知道我得賣多少車皮產品才能賺回來。
的確,農業是個本大利薄的行業,因此,長期以來,很多企業都有一個固有的觀念,就是做品牌必須有錢才行。在他們看來,必須先靠貿易,靠大客戶,賺足夠多的錢,然后才能做品牌。
問題是,從現實看,那些覺得有錢才能做品牌的企業,往往企業并沒有按照他們預定的軌跡去發展,越是沒品牌,越是產品賣不上價、銷量低,企業利潤越微小,生存越艱難,品牌夢也就離他們越來越遠。反之,那些最初沒錢,卻抱著必須要的決心,幾乎“傾家蕩產”做了品牌的人,因為符合市場發展趨勢,度過最初的艱難后,幾乎都實現了長足的發展。
案例一:聖上壹品 因為品牌成為五常大米的領導者
聖上壹品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用幾車皮大米利潤建設成的品牌。
現在在五常地區說起聖上壹品,可以說如雷貫耳。但誰能想到,八九年前,聖上壹品老板李云輝找到我時,也和其他農業企業家一樣,覺得沒錢,只想設計幾款包裝。
在我看來,包裝不能解決企業根本問題,因此建議其系統建設品牌。雖然從當時的狀況看,要系統建設品牌,聖上壹品的條件并不成熟。但問題是,等到時機成熟,商機通常已經失去。所以經過雙方全面的商量,聖上壹品決定破釜沉舟干品牌。
還記得當時給聖上壹品做培訓是在鄉政府的一間簡陋的辦公室里,沒有麥克,就手持大喇叭說。臺下坐的,按職位都有頭有臉,但形象一色都是純農民。
如果說聖上壹品是企業沒錢做品牌的代表,李玉雙則是和我合作的窮合作社的典范。
作為一家合作社,本身就資本匱乏,外加市場還沒打開,更加捉襟見肘。當時,李玉雙合作社的開支主要靠市場人員背著電飯鍋跑展會賣產品來維持。
從商務角度,當時我甚至也不準備做這個品牌。但李玉雙方面說,經過調查,品牌是當前市場發展須臾不可離的利器,我們沒錢,但必須建設品牌,因此,先付一部分,剩余的策劃費用我們賺回錢來一定加倍給,就算賺不回錢來,我們拿米抵,也絕不會欠你們**錢。
出于對這種格局、境界的尊重,我決定接手。不僅接手,而且派出精兵強將,一定要做好。
通過分析市場,對接國際農產品運營趨勢,我們決定不賣產品,只賣人,因此將品牌命名為李玉雙,讓其成為新農夫的代表。
這種有濃郁人文特色的品牌策略,一上市就讓李玉雙顯得與眾不同,很快打開了市場。現在在著名電商平臺本來生活上,李玉雙一直都是大米類別的翹楚。
當然,不僅這兩個品牌,服務農業十年,見過形形色色的企業,一個總的規律是,那些已經認識到品牌已經是市場競爭基本武器,并不計代價建設的企業,或許開始很難,但品牌價值迸發出來,就越來越容易;反之,那些認為品牌是奢侈品,一直依靠關系等手段做市場的企業,開始看著哥們多,成天大酒大肉,坐好車,出入各種高檔宴會,似乎很好,但隨著市場發展,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因為沒有一個差異化的品牌系統,路一步比一步更艱難了。
作者簡介:
劉巖,字一辰,藍獅農業品牌策劃機構董事長,中國新農業三兄弟之一,農業品牌策劃專家。“農產品品牌記憶法”創立人,多年致力于中國農產品品牌策劃的研究和實踐,獨創了聚合企業戰略、品牌構建、產品線開發、品牌管理為一體的“品牌記憶法”,開創了中國農產品營銷的新視角,成為中國農產品品牌升級的創意引擎,著有大農業品牌系列圖書之《大米應該這樣賣》、《農企應該這樣干》。作者互動交流微信號:lanshi99;瀏覽更多精彩文章lansh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