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但凡有點層次的人,都知道,農業要做品牌!
作為一個從事農業品牌策劃很多年的人,我在很多場合問過很多人,你們說要做品牌,那你們知道怎樣才能做好農業品牌?
有人說,有錢就能做好!我笑了。這些年見過一些從地產、It轉行做農業的人,財大氣粗,但幾千萬、幾個億放進土地里,幾年下來,頭發白了,品牌卻沒做成。當然,這不是說做農業品牌不需要錢,只是作為一個融合了土地、農民、政府、社會等多層面鏈條的行業,不是有錢就能成。我常說,品牌農業老板,一定是一個有境界、有格局、有高度的人。
為什么這么說呢?農業本大、利小、周期長。一些農業老板興沖沖進去,幾年之后又灰突突出來了。如果短期內想賺大錢,聽我忠告,千萬不要搞農業。不說農業本身靠天吃飯,風險大,就算建設完品牌,沒有三兩年時間培育,根本不可能見效。所以,搞農業,做品牌,本身就是一種情懷,需要潛下心、彎下身,真正扎根一方水土,春種夏耕秋收冬藏,用一己之力,影響帶動農民,精準扶貧,并整合區域資源、文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準農業的脈,讓農業品牌就像一株莊稼,慢慢長大。我過去的客戶五常金禾、哈爾濱冰地等,莫不如此。
當然,僅僅與區域打成一片還不夠。作為一個合格的品牌農業老板,必須有產業意識。從上游基地的建設,到中游加工的把控,再到下游品牌、市場的規劃發展,都需要農業品牌老板一個腳印一個腳印地去走,去整合。缺失了任何一個環節,品牌農業就像那句廣告詞,“痛則不通”,只有打通產業每一個關鍵點,品牌農業才能可持續發展。就像上面說的,九年前服務金禾時,圣上壹品只是一個區域小企業,正因為老板有格局,這些年上游大力建設基地,下游努力建設市場,遇山開路,遇水架橋,不辭勞苦,最終成為了五常大米的翹楚。
對于其他行業老板,做到一定程度,可以去攝影,去游山玩水,但品牌農業老板不行,他們生來就不能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原料與農民的生活連在一起,運營與區域經濟連在一起,產品質量則關系著食品安全等問題,因此,品牌農業老板如果沒有服務民生安全的胸襟高度,僅僅為了老婆孩子熱炕頭,想套政府點項目資金,且不說你能不能將農業做成品牌;就算短期真的靠錢靠關系,將品牌知名度、品牌銷量做出來了,如果沒點境界、格局、情懷,也很難堅持下來,讓農產品年年經歷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長久成為一個真正的品牌。
作者簡介:
劉巖,字一辰,藍獅農業品牌策劃機構董事長,中國新農業三兄弟之一,農業品牌策劃專家。“農產品品牌記憶法”創立人,多年致力于中國農產品品牌策劃的研究和實踐,獨創了聚合企業戰略、品牌構建、產品線開發、品牌管理為一體的“品牌記憶法”,開創了中國農產品營銷的新視角,成為中國農產品品牌升級的創意引擎,著有大農業品牌系列圖書之《大米應該這樣賣》、《農企應該這樣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