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王健林的“甩貨”之路依舊在繼續。
2月12日,“蘇寧易購正式收購萬達百貨旗下全部37家門店”這則消息再次震驚了業界。
王健林在萬達集團2018年工作總結中表示,萬達商業2019年年內要剝離所有房地產業務,一平方米房地產開發也不能有,成為徹底的商業管理運營企業。成功賣掉萬達百貨37家門店,當然,也是萬達去地產化的重要一步。
萬達的“賣賣賣”之路
算起來,這已是蘇寧易購與萬達的第三次“合作”。很顯然,賣掉百貨后,是萬達商管今年去地產化的重要一步,同時也為蘇寧的全場景智慧零售生態補上重要一環,從雙方的布局考量上看,這是一筆雙贏的交易。
而對萬達來說,這樣的合作并不是剛開始,也不會是終點。實際上,萬達從2017年開始就頻繁出售國內外資產。
為了實現讓萬達商業在2019年剝離所有房地產業務的目標,近兩年來,萬達已經展開了一系列“賣賣賣”的動作,成交金額超過了1700億元。
2017年7月19日,萬達以總價637.5億元的價格分別將萬達商業中13個文旅項目以及77家城市酒店賣給了融創中國和富力地產,其中文旅項目作價438.44億元、酒店股權作價199.06億元。
2018年1月16日,萬達出售海外首個資產項目倫敦ONE項目60%的股份,轉讓方同樣是富力地產。
2018年1月29日,萬達繼續甩賣海外資產,以3.15億澳元賣掉了位于澳大利亞悉尼和黃金海岸的兩個項目,同時協議買方需代澳洲公司償還債務款項約8.15億澳元。
2018年1月29日,騰訊聯合蘇寧、京東、融創以340億元收購萬達商業的14%股權。其中騰訊占比4.12%、蘇寧和融創各占比3.91%、京東占比2.06%。
2018年2月5日,阿里巴巴和文投控股以78億元收購了萬達旗下萬達電影12.77%股份,完成交易后,阿里巴巴和文投控股將成為萬達電影第二、第三大股東。同月,萬達出售馬德里競技俱樂部17%的股份,以色列富翁Idan Ofer執掌下量子太平洋為收購方。
2018年10月29日,萬達以總價62.81億元將原融創收購的13個文旅項目的設計、建設和管理公司賣掉了,出資方同樣是融創。
2018年11月,萬達以4.12億美元將位于美國加州洛杉磯的One Beverly Hills地塊賣給了倫敦房地產公司。彼時萬達的海外項目只剩下美國芝加哥的Vista Tower項目,境外地產員工不足10人,但有消息稱萬達一直在準備賣掉它。
2018年12月,萬達出清9億百年人壽股權,綠城以27.18億元購得。更有業內傳言旗下快錢支付或也面臨出售。
自2018年以來,伴隨中國內地融資環境的變化,萬達便開啟了“賣賣賣”的模式,從海外地產項目、文旅項目、再到百年人壽保險,曾經被王健林寄予厚望的“出海夢”“文旅夢”以及“金融夢”都成為一地雞毛。
在一系列拋售后,萬達的負債情況也有所改善,據上清所披露的萬達商管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前三季度,萬達商管減掉了2000多億元的債務,資產負債率也降到59.22%。
萬達還有多少資產
很多人會有疑問,連續拋售下的萬達到底還剩多少資產?
根據萬達披露的2018財年業績顯示,2018年萬達集團以成本法計算企業資產6257.3億元,因為資產轉讓因素,同比下降11.5%;收入實際實現2512.7億元,因將其中已簽訂轉讓協議、但未完成轉讓的部分項目所產生的370億元收入從年度計劃及統計中減去,萬達集團2018年收入為2142.8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1.6%,同比下降5.7%。相比2016年的7961億元資產,萬達集團在兩年內縮水了1700多億元。
經過系列重組后,目前萬達旗下管理著商管、地產、文化和金融四個板塊業務。
2018年萬達年會上,為了向輕資產轉型,王健林宣布成立商管集團。將商管集團從此前的商業地產剝離出來,成為純粹的商業物業持有和運營管理企業(主要是萬達廣場),不再和地產開發銷售業務混在一起,變為商業管理企業。商管集團也成為了萬達最為核心的業務,承擔著萬達集團向輕資產轉型的主要任務。
消化剝離的地產業務則歸入地產集團,主要負責開發萬達廣場重資產,但其收入、利潤仍在商管,并要在兩年內清盤。此外,萬達集團也不排除開發重資產、地產品牌輸出管理等業務,不求做大,主要看利潤,并且嚴控負債上限。
萬達文化集團包括了萬達影視集團、萬達寶貝王集團、萬達文旅集團以及萬達體育集團,在2018年萬達集團的年會上,萬達重點提到了萬達文化集團的發展,其指出,未來要形成公司新的支柱產業,包括影視產業、體育產業、文旅產業,以及寶貝王集團四個方向。
萬達金融集團則包括了此次出售的百年人壽,以及投資、資管、小貸等四項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萬達網科集團此前也屬于金融集團,旗下有飛凡電商、快錢的產品,該集團一度擔負著萬達集團發展電商的重任,但是結果并不理想。在今年萬達的組織結構調整上,網科集團消失,有分析認為,萬達網科集團“消失”,可能意味著未來網科業務不再以業務集團的形式來運作,該部分業務不排除重新納入到金融集團旗下的可能。
拋售的背后是去地產化
仍然記得王健林在2018年年會上拋出的“年內剝離房地產”的信號,當然這個只是針對商管集團而已,按照萬達的規劃,房產開發還會繼續,但已經不屬于商管集團的業務范疇。
目前萬達的四大業務板塊中,雖然都有調整和資產甩賣,但最大盤還是商管。據悉,2018年萬達商管集團收入376.5億元,完成計劃的101%,同比增長25.9%;租金收入328.8億元,完成計劃的100.7%,同比增長28.8%;租金收繳率100%,連續13年創造行業同類企業世界紀錄。
漂亮的租金收入,王健林自然不舍得放棄。在2018年年會上,王健林表示,這也是我們最希望看到增長,也是最可靠的收入部分。建一個商業項目費時費力,但一旦建成,兩三年培育期后就能成為穩定的印鈔機。舉個例子,上海五角場萬達廣場12年前開業,當時投資成本大約21億元,現在一年租金7億元,而且每年還在增長。
他甚至還放出豪言:“再過幾年,萬達租金收入達到千億。單憑這一條,我們就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王健林的意思是,萬達商管去地產化是要去做的,我們只想做“包租公”。
要想達到這個目的,萬達只有走輕資產道路。
上述提到,萬達已經賣掉了鹽城萬達廣場、南昌西湖萬達廣場、大同萬達廣場等資產,按照萬達的說法,這是萬達輕資產戰略的一部分。
早在2016年四季度,萬達商業就和與中信信托、民生信托、富力集團等簽約90個萬達廣場、共1050億元的投資合同。彼時雙方約定,2017年至2019年,每年開業交付30個萬達廣場給投資方,凈租金雙方分成。
據了解,萬達廣場的模式包括兩種,一種是資產包模式,上述90個萬達廣場采用的就是這一模式,盡管業主變更,但經營管理還是由萬達負責,租金收入上,萬達與新業主的分成一般是3比7。
另外一種模式則是合作類模式,在合作類萬達廣場模式中,投資者出地又出錢,萬達出品牌,負責設計、建設、招商、運營,凈租金七三分成,投資者占七成,萬達占三成,近期萬達廣場的輕資產模式多采取此種合作類模式。
王健林在2019年工作安排中公開了轉型發展思路,其中一項就是強調輕資產為主,并明確表示,2019年以后,萬達新開業的萬達廣場至少70%以上是輕資產。
從2018年開出的萬達廣場看出,49座萬達廣場中,輕資產項目就有19座。
據《聯商網》了解到,2019年萬達集團原定于將在全國北區、中區、南區三大主區,以及東北、華北、西北、中南、華東、華中、西南、華南、東南九個運營區,開出41個商業項目。
(來源:聯商網&搜鋪網 陳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