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是產品內里生長出的精神之光!
但國內產品,或匍匐在大地上,或將自己的機靈與想法強行加到產品上,雖然經過傳播,可能一時成為社交貨幣,但面對時間的洗禮,終將暗淡!
畢竟人不可能一輩子都吃著煎餅果子思考人生,也不可能每天聽著故事享受昂貴的牛腩……
如何脫離網紅——紅過就死的屬性,讓文化創意長久地提升品牌產品價值,是個事關文創產品未來發展的問題。通過對臺灣產品文創內在邏輯的研究,糧策品牌研究院程青云認為,沒有文化的創意是不長久的,只有觸及人性的文化創意才能為產品帶來長久不竭的流量。
國內常見的三類文化創意路徑
一、視覺表現路徑——超越山水工藝 但有調性無內容
具體說,這是一種典型的西學東漸的做法。
目前國內的農食品,最為普遍的做法是賣緯度、陽光、山水、工藝的生態性和稀缺性,接地氣同時,也造成了大多時候,產品觀感同質化嚴重。
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一些企業把握時尚潮流,一改大紅大綠的農產品視覺形象,主走清新、萌感、輕奢的小資調性,創造了農食品的現代風。
從實際表現看,現代派農產品或食品通常也會起些聽起來有“潮流感”的名字,賦予產品一些修改了成語的創意化概念,但問及內里,整個產品就像農村孩子進城穿了一件時尚的衣服,看起來像模像樣,但實際上,產品的核心氣質并沒有改變,缺少真正的“貴族范兒”。
二、雞湯文案路徑——忽視產品內在 常有人群無品位
與視覺路徑不同,很多農產品或食品企業不僅僅起另類的名字,同時也急切的借鑒國際產品的做法,用文案打動目標用戶的心,形成了雞湯型文化創意路。
具體表現是,在包裝、物料上,通過各類文案,從各個角度觸及用戶的情感。
仔細看這些文案,會發現,文字很有哲理,很對位生活,但極少觸及產品本質,整體走的是服務關懷路線,而要維持這種路線,讓文化創意持續產生價值,就必須連續不斷地創造文案!更關鍵是,隨著目標人群年事日長,這些文案能不能繼續觸及其情感,或者說,迭代后的消費者會不會依然買這些文案的賬,都是個未知數。
三、借勢發揮路徑——搭建熱點快車 形神分離總難免
與上述兩類略有差異的文化創意路徑是借勢熱點路徑,近些年,從文革大字報到偉人,再到各種名人,借勢社會歷史資源類文化創意品牌層出不窮。
這類型品牌產品好處是,確實可以從同類產品中跳出來,難點在于,因為其取巧而缺少深厚的價值層,大多只能因驚奇而增加試用率,無法增加價值歸宿忠誠度。
也正因此,在這些創意產品之后,隨著消費升級,國內文創產品必須學習臺灣產品,從“創意”進化為“文化創意”,才能讓產品因價值而可持續地服務市場。
臺灣文創產品:因為有“人性” 所以有人氣
人性,人的本質屬性,是在一定的社會制度和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
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就是人性在歲月中的升華和凝結。臺灣掌生谷粒、米圃等品牌正是把握住了文化創意應觸及、包裹人性的奧秘,所以其的文創產品就不僅僅是視覺、雞湯文案,更不借勢,而是將產品優勢與歷史、空間、生命、生活充分融為了一體,其的米不是米,而是臺灣人活生生的日子與情感。
從歷史說,掌生谷粒不是借勢,而是將自己充分與中國民族的根脈融為了一體,形成了自己的身份價值認同。
例如,其旗下的飯先生,定位是——“神農后裔 作自信的米”;通過對耕作者身份的描述,瞬間將用戶的思想拉回了千年以前,并產生了強烈的感情自我認同感,再讀到“自信的米”這樣的擬人句,非常容易聯想到米品質的可信任。
從空間上,臺灣文創產品不會直接說產地好,而是由內而外述說,不讓米與村莊、四季剝離,而是讓用戶、耕者以及產品,就在內里活著。
依然以掌生谷粒的飯先生為例,在描述其的產地時,其說:“百年前,這里曾是客家人與原住民弓弩相向爭水爭地的現場;百年后,也是這兩個族群共同守護住這山城里的村落—德高。村人相約種田,一種超過一百年�!倍潭倘湓挘瑢a地故事、產地歷史以及土壤、水的肥沃豐厚性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讓用戶能產生充分的品牌聯想,米在這里不是被種者,而是重要的時空參與者,能不好嗎?
再比如對環境的描繪,“掌生谷粒日正當中”描述道:“最熾熱,最耀眼。端午的太陽,是一年中最熾熱,最耀眼的時候。無比燦爛的日子里,我們正與太陽同行”,飽含感情的語言,代入感的寫法,沒有綠色、有機、生態,但用戶剎那間都能感覺到產地的純凈與美好。
從產品屬性把握上,臺灣文創產品不會僅僅將產品當植物動物,而是當做與人同守自然契約的一個活的生命。
典型做法,臺灣很多品牌都會為旗下產品制作“小身世”,會用有情的筆墨細致地描述產品的種子、水源、倉儲、加工,里面充滿了耐人尋味的細節,讓人感覺到了不易,感覺到了生長的艱難,從而對產品有了不言自明的信任。
從產品應用推廣上,臺灣文創產品會將場景化的創意,通過產品名、產品文案再次進行觸及靈魂的推廣。
一個伴手禮,名字叫《花樣的婚禮祝�!罚陌甘�“春日盛開的花田喜事,就用眾神的花來祝賀!富貴花開一世人,歡歡喜喜來起家。禮不輕,情更重,四季婚禮都可以有自己的顏色!”
當然不僅這一款產品,有機米,掌生谷粒的文案是“有機田不求量產,但求無愧天地而已”;糙米的文案是“不精不白的人生吶,才感觸得到質地”,生態米的品質,文案是“曉穗華的花田里,藏著烏龜子的故事”;每一個細節都是創意,每一個產品都充滿了文化。
縱觀臺灣文創產品的整體價值邏輯,其可借鑒處有三核心法則:
核心法則一、其的文化創意是將產品、產地、歷史、生活、應用場景綜合觀照后的自然流淌,是商業產品的藝術化創作;
核心法則二、臺灣創作人的姿態不是急匆匆的,而是凝神靜觀,讓人與自然互相理解,然后實現了商業和人文的互溶;
核心法則三、其的文化創意忽略技術,將心植入,因此,其文化、創意富有貫通性,靈巧而不輕俏,厚重而不呆板,在傳承中華底蘊中不斷植入新鮮感受,因此,是中國風格,是中華氣派的現代化,也正因為有如此的底氣,所以更能長長久久地支撐起產品價值,助力商業運營的可持續。
作者簡介
程青云,糧策品牌研究院院長、藍獅農業品牌營銷策劃機構合伙人。5年新聞、11年品牌營銷策劃職業履歷。曾服務中糧、匯源、內蒙恒豐河套、山東東營墾利黃河口等百余家企業、政府機構,有六十余萬字營銷、管理、新聞類作品在《新食品》、《食品營銷》、《科學時報•網絡周刊》、《今日信息報•青年創業周刊》等各級專業報、刊公開發表,參與創建《品牌生命體》、《區域品牌魚骨運營理論》等多個營銷策劃作業工具,著有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欄目官方圖書、兒童文學故事集《中國名人》(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5年版)�;咏涣魑⑿盘枺篶hengqingyun6688;公眾號:lansh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