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時便利店因為資金鏈危機再次等待“接盤”之時,便利店新貴——便利蜂卻迎來了盈利。
早前,有知情人士稱,便利蜂早在一年前就已實現北京地區門店的整體盈利(門店前端),并會在2020年底達成全國整體盈利,而且便利蜂累計募集資金已達15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全球頂級PE、國家主權基金、國際一流大學基金以及超大型互聯網公司。
對此,便利蜂相關負責人回復稱:“北京地區門店確實已實現盈利,關于募資的消息也屬實,資金將全部用于投資中國便利店市場”。但對于融資更多細節,該負責人表示暫不便透露。
誕生就喊出“開出1萬家門店”的口號,外加創始人是個堅定的“技術信徒”,便利蜂成立伊始的定位就“非常互聯網”。
目前便利蜂在全國的20個城市已開出了超過1500家門店,其中北京500多家,天津200多家,華東幾城數百家,2020年2月還在深圳開出華南首店。這距離它在北京中關村開出第一批門店還不到三年。相比之下,在中國門店最多的全家便利店,開出2500家門店花了16年時間。
飛速的開店規模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撐。天眼查公開數據顯示,便利蜂此前完成兩輪共計5.56億美元融資,最近一輪發生在2018年12月,由高瓴和騰訊領投3億美金,但便利蜂表示此消息不實。
按照行業規律,一家便利店從開業到盈利一般要經過7年的營運周期,但便利蜂卻只用三年就在北京地區實現盈利,實屬難得。
歸結原因可能在于兩點,雖然頂著“互聯網標簽”,但便利蜂是忠實的日系便利店信徒。在日系便利店中,鮮食和自有品牌是主要的盈利來源,也是相比本土便利店最大的優勢。
在華北和華東,便利蜂投資了多家鮮食工廠,并在一開始就投資了北京7-ELEVEn鮮食合作工廠呀咪呀咪。今年2月,便利蜂還在天津成功摘得30畝土地使用權,用于建設鮮食供應基地。
自有品牌上,便利蜂在2年時間做到了近200個SKU,去年11月,便利蜂推出自有商品品牌——“蜂質選”。根據官方說法,現在便利蜂的鮮食和自有品牌的營收占比基本與三大日系便利店持平。
其二,堅信系統和算法可以提升行業效率。零售專業人士都清楚,便利店的抗壓能力很有限,無論是對客流還是選品都要求極高,在這兩點上,便利蜂都堅持用中央化系統去做指導,為此不惜花重金投入到計算能力、數據采集和算法的迭代上。
便利蜂曾做過一個實驗,讓10個最有經驗的7-ELEVEn店長,拿著所有數據工作一周,把一個店鋪的商品減少10%的 SKU;結果顯示,銷量隔日跌了5%。復原讓計算機選擇,同樣減少10%SKU,銷量隔日只下降了0.7%。
算法和系統的另一個好處在于指導門店選址,細心的人可以發現,便利蜂的門店選址相比較絕大多數本土便利店的確要優勢不少。
某種程度上,技術模型的迭代和門店規模的擴張是相輔相成的。只有開出更多的門店,技術模型才能訓練出最精確的算法能力,也能降低便利蜂投入技術的邊際成本。反過來,技術模型的成熟又能更加準確的指導開店和選品。
北京門店的盈利至少說明一點,便利蜂的堅持是對的,這會讓其在其他區域更堅定和迅速的復制北京的成功經驗,從而在2020年底實現整體盈利。
(來源:36氪 作者:董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