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新渠道的產生,一定會孵化出新的品牌。”2019年上市前,「三只松鼠」創始人章燎原在一次小范圍分享時說道。
正如批發市場誕生了「傻子瓜子」,商超渠道使「洽洽」崛起,互聯網時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顛覆性變革可能,而這給了「三只松鼠」崛起的機會。
「三只松鼠」借電商勢能崛起,相對于線下門店,抓住的是線上更加集中、更易打出品牌的顛覆性機會。但現如今電商渠道也在分化、變遷,新一波的顛覆,來自于社交電商對于傳統電商的威脅......
如果說大的渠道變革孕育大的品牌,那么,在當前的新渠道中,是否也會有新的渠道品牌誕生呢?
本文36氪核心想探討的正是以下三點:
? 休閑零食已出現 5 家以上的頭部品牌,渠道競爭激烈,下一步行業格局會如何演變?
? 我們認為「拼多多」上長出的品牌,可能會是目前休閑零食頭部公司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 低價爆款不是“拼品牌”成長的障礙,新品牌的最大機會在于去休閑化。
極重渠道、輕品牌的休閑零食生意
和多數消費品公司極重品牌不同,休閑零食行業,可能更適合看成一門圍繞“渠道”而生的生意。
這門生意具有以下特點:
1、行業極為分散,線下頭部品牌市占率不到 2%,渠道為強勢方;
2、產品同質化嚴重,消費行為多為沖動購買,運營策略影響消費的持續性;
具體來看的話,首先,可以從下圖看出,休閑零食行業的銷售額絕大多數仍然來自于線下。
中國休閑零食線下、線上銷售占比
從上圖可見,2018 年休閑零食線下銷售占比為 89%。盡管近幾年來休閑零食在線上銷售的增長表現亮眼,比如三只松鼠就憑借電商平臺起家,如今市值超 300 億人民幣,但線下渠道仍是實際上的銷售主力。
其次,線下渠道的特點是品牌眾多,市場分散,集中度低。如下圖所示,2018 年 5 家頭部品牌的市占率加在一起未超過 2%,并且億滋國際、雀巢、瑪氏、百事等國際食品巨頭占據主導地位。
2018年休閑零食行業線下CR5
2018年線下市占率Top5%
看第二張圖可以發現,盡管三只松鼠、洽洽食品、良品鋪子、來伊份、好想你今天已廣為人知,但其中任何一家公司的線下市占率都未超過 0.5%,行業中 98% 的線下銷售額還是來源于頭部以外的中小公司及品牌,可見行業的分散程度。
一旦行業分散、集中度低,渠道就成為這個生意模型中的強勢方,品牌要積極搶占渠道,才能站穩腳跟。
洽洽食品早期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 —— 從 2001 年創立以后,洽洽就緊隨商超渠道在全國擴張,由于享受到商超渠道紅利,洽洽在 2002 - 2008 年的六年時間內都保持著每年至少 13% 以上的營收增速,最高峰達到了 42% 的增長。
再者,從源頭來看,產品本身的同質化嚴重,也加劇了休閑零食行業更重渠道、難以打造出極大的品牌差異化的特性。
如下圖可見,各大品牌的產品品類極為相似,多包含堅果、果干、肉脯等品類。且由于堅果等休閑零食產品的加工度較低,因此要通過產品本身在消費者處很難形成明顯的品牌感知。三只松鼠2018年年內65.54%的用戶僅有一次購買行為,它大概率發生在雙十一、618等大促期間。
各大品牌產品品類
另外,消費者在購買休閑零食產品時,也表現出了高沖動、非目的性消費的特征,這個特性在線下渠道的購買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這種非計劃性的購買行為也使得“渠道”對品牌的銷售有著強大對影響。渠道推薦選擇、貨架擺放位置,更容易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
因此,從上述論述的四點來看,對于休閑零食行業而言,搶占渠道反而是品牌公司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也可以把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百草味等看成重度依賴渠道的“渠道型品牌”。
那么,同樣是渠道型品牌,這三家公司又有何異同呢?
「三只松鼠」借電商紅利起勢,老品牌紛紛拓展線上渠道
傳統快消品渠道包括便利店、專營店、雜貨店、大小超市、大賣場等零售業態,但近些年電商渠道一枝獨秀,占比不斷提高。來自貝恩咨詢的一項數據顯示,電商渠道2014年~2018年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5.1%。
快消品城鎮零售渠道銷售額變化比較
「三只松鼠」是最早看到線上電商渠道紅利的公司之一。從 2012 年成立時起,就開始嘗試做成淘寶渠道里的頭部休閑零食品牌。從其披露的數據中也可以看到,2016年、2017 年及 2018 年,「三只松鼠」線上收入之和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分別高達95.46%、93.92%及 86.67%,且對起步的天貓有較高依賴性,2016 年、2017 年天貓渠道營收占總收入比重分別達到 63.69%、52.78%。
而在看到「三只松鼠」走線上的差異化策略卓有成效后,老品牌們也紛紛跟進拓展線上市場。從良品鋪子的財報中可以看到,其線上業務占比最高同樣為品牌天貓旗艦店,2016 年~2018 年比重分別達到線上業務的53.48%、54.46%、51.26%。
良品鋪子線上平臺收入的交易渠道、主要交易內容、交易金額,圖據公司上市招股書
事實上,三巨頭近年來都在嘗試擺脫對單一渠道的依賴,進行全渠道布局。線上渠道集中規劃為B2B、B2C 兩種模式,前者表現為天貓超市、京東自營入倉模式,后者為在平臺開設品牌旗艦店;良品鋪子早前曾有網店商戶經銷業務布局,但后續出于優化渠道管理難度考慮,已逐步將該類業務停掉。
線上渠道日益擁擠,線下再成戰場
另外,線上紅利逐漸弱化,線下成為品牌們搶占的新陣地。
良品鋪子在這方面布局最早,搭建出“直營店+加盟店+外賣+大客戶團購”的線下體系。三只松鼠嘗試復制前者路徑,推出了直營門店投食店、加盟業務“松鼠聯盟小店”,零售通、松鼠智供等ToB供應能力,以及開拓商超渠道。百草味落地較晚,去年嘗試開出首家百草味·零食優選門店,并主要通過零售通和新通路進入線下零售經銷網絡。
從上面的對比不難看出,三巨頭線上聚焦打品牌聲量,線下則通過直營、經銷商網絡來做規模。
邁出這一步不難理解,除了傳統電商渠道天花板非常明顯以外,電商渠道之間打法差異性比較強,過度依賴單一渠道容易陷入“渠道專供”怪圈,這會限制大部分渠道型品牌破圈可能。
但目前除線下渠道崛起的良品鋪子以外,三只松鼠和百草味在線下渠道布局仍比較初級,無論是營收貢獻還是盈利能力都十分有限。2019 年三只松鼠線下的“投食店”、“聯盟小店”合計營收 7.98 億元,僅占總營收比重為 7.8%。核心品類毛利率整體也有明顯下滑趨勢,需要在新品類上做更多嘗試。
2016年~2019年三只松鼠部分核心品類毛利率表現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對三巨頭而言,早期淘寶、天貓的渠道紅利都已不在,渠道的競爭也愈發同質化,要想獲得更大的增量,尋找到新渠道已經迫在眉睫。
從淘寶到拼多多:“真香”背后的渠道紅利
當我們討論渠道時,我們更多是關注渠道新品牌誕生的可能。
阿里、京東直面競爭的傳統電商時代,跟隨渠道紅利誕生了逾300億市值的三只松鼠,以及作價50億元被百事收購的百草味。
那么,拼多多崛起的過程中,是否也有新的巨無霸品牌崛起機會?
在低價面前,沒有人能夠逃得過“真香定律”。2020年Q1財報顯示,拼多多最近12個月活躍用戶達到6.28億,直逼阿里同一時期的7.26億,并將京東(3.87億)遠遠甩在身后。這建立在高增速基礎之上,拼多多2020年Q1年活躍用戶數同增41.8%,而同期阿里、京東分別僅為11%、24.4%。
2017Q1~2020年Q1阿里、拼多多、京東年度活躍用戶數變化趨勢
此外,2018年Q1到2020年Q1期間,拼多多年度活躍用戶環比增速保持領先。即便近期這一增速有所放緩,但背靠微信超12億月活用戶,拼多多用戶規模天花板可見遠未達到。
2018年Q1~2020年Q1各平臺單季度新增年度活躍用戶數及環比增速
對于各大平臺來說,用戶增速放緩是一個不太好的信號,意味著獲客成本上升。
根據方正證券一項研究顯示,2019年Q4阿里CAC(獲客成本)為824元,相較之下,拼多多同期僅為85元。高獲客成本背后的另一個事實是,一、二線用戶規模已顯著見頂,阿里2019年超過70%的零售新增用戶都來自于包括農村在內的低線市場,并且是通過淘寶低價版進行滲透。
2018年Q1~2019年Q4拼多多、阿里CAC獲客成本比較
反映在品牌身上,平臺獲客成本高,意味著品牌的競爭環境趨于惡劣,在池子緩慢擴建的情況下,池子里的魚卻越來越多。對于休閑零食三巨頭來說,單一渠道缺乏足夠的增量空間,與之相對,多電商平臺的覆蓋度則更加務實。
但有意思的是,三巨頭對拼多多這一新渠道的崛起熟視無睹。比起在淘系、京東成熟布局,三家品牌迄今均未入駐拼多多開店。三只松鼠近期接受36氪時明確表示,目前并無入駐拼多多的計劃,百草味則稱“原因比較復雜”,良品鋪子也無相關動作落地。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集體失聲的現象?36氪認為有多方面原因:
? 首先,電商品牌難以擺脫“二選一”難題,當下拼多多的快速崛起,阿里、京東無法坐視不管,平臺之間的正面廝殺火藥味濃厚,而頭部品牌作為各大爭奪的焦點資源,關系到每一場大促的直接輸贏;
? 其二,拼多多靠農產品起家,基礎用戶對價格有較高敏感度,加上“0傭金”和“0平臺服務年費”政策,使得大量過去難以在電商渠道取得優勢的廠牌、經銷商涌入進來,以純粹的低價換消費者認知,三巨頭價格優勢并不明顯;
? 其三,拼多多“costco+Disney”模式思路是以社交玩法為基礎幫助制造商直連消費者,而這與三巨頭傳統產品研發模式有所不同,供應鏈調整尚需時日。
而休閑零食三巨頭在拼多多的缺位,給了新品牌崛起的空間。
食品賽道之所以比一般消費品更能出現新品牌機會,最大的問題還是渠道競爭激烈,而渠道型品牌只能被動應戰。在被問到拼多多吸引品牌的策略時,黃錚在去年財報電話會議上曾坦言,目前品牌之間競爭非常激烈。“獨家性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拼品牌的誕生
從農產品拼團殺出來的拼多多,如今處于從低線城市向一二線城市滲透、從低客單價向高客單價過渡階段,而這需要豐富品牌產品生態環境做支撐,打通全渠道用戶的關鍵在于搭建全品類商品體系。
再者,盡管拼多多年活躍用戶在快速增長,但存量用戶價值仍未充分挖掘,單用戶價值(ARPU)并不高,平均年活買家年度單客價值僅為1842.7元/年,距離同期阿里的9714.9元/年相去甚遠。不僅是消費頻次低,對于平臺大多數拼多多用戶來說,低價格仍是下單的主要動力。這種低頻次并非低購買能力,而是需要一套全新的用戶市場教育邏輯。
在當前規模體量階段,單獨依靠新用戶來貢獻GMV顯然不切實際。農產品及小商品品類想象空間有限,需要高客單價類目尤其是類目頭部商品的補充,從入股國美可以看出拼多多擴大品類的渴望,同時也在加強在美妝服飾、3c數碼、鞋靴等高客單價類目的補貼投入。
快消品尤其是休閑食品也是一個提升用戶價值的選擇。休閑食品重營銷,補貼更能直接刺激消費者持續買單,并且本身強分享、自帶話題的社交屬性,更利于拼多多擴大用戶群體。
2020年Q1,拼多多交出一份超出行業預期的答卷,單季度GMV同比增長99.1%至3030億元,食品是重要增長來源,同比增長達到72%。黃錚在隨后的財報電話會議中也強調,拼多多未來計劃帶動食品進一步成長。
休閑食品包括堅果、鹵制品、膨化食品、方便食品等主要類目,不同于三巨頭在淘寶、京東渠道部分關鍵詞綜合排名占據Top3牢固地位,拼多多完全是另一種品牌生態,國際大牌、廠牌、食品經銷商、傳統品牌、新品牌等魚龍混雜,市場競爭激烈。
京東品牌商家包括自營旗艦店,以上排名統計自2020.6.1,均剔除廣告推薦位
拼多多已經在嘗試從兩方面搭建平臺品牌化體系:一是新品牌計劃,扶持1000家工廠品牌,搭建工廠直連消費者端的C2M模式商品流通網絡;二是針對頭部品牌,通過“百億補貼”對爆款單品持續高額補貼,增強消費者“正品”認知,并刺激消費者后續持續購買。
在會員體系方面,拼多多還推出品牌黑卡、省錢月卡等品牌策略,以及社交化手段刺激用戶復購。這種成效已經出現,拼多多2019年單用戶年度下單次數同比由26.6次提升至33.7次,但是距離阿里、京東的用戶下單次數仍有很大距離。
盡管用戶規模已經足以抗衡阿里,但拼多多與后者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生態。阿里擁有行業最豐富的品牌池,以及涵蓋線上線下的新零售生態,對于新品牌而言這是不小的誘惑;京東代表了精品生活消費市場,通過強自營物流體系支撐快速履約;拼多多優勢在于低價爆款,通過社交裂變,以及C2M模式向下沉市場強滲透。
而對于拼品牌而言,機會在于發掘上游資源,以“人找貨”獲取社交裂變流量,在高性價比帶動下完成基礎獲客,并從公域流量向微信公眾號等私域流量轉化,獲取品牌高復購的種子用戶。
食品新品牌的新機會:不再是休閑
回看三只松鼠、百草味的崛起路徑,可以發現堅果品類是重要突破口,在做出品牌聲量之后,轉而切向休閑零食全品類、多品牌布局。但當前大類零食品牌競爭激烈,同質化嚴重,這種品牌崛起路徑機會在當前的拼品牌身上,已經很難有復制的可能。
對比零食其他品類,堅果具有高客單價、加工程度低、食安風險低的特點,這有利于品牌在早期更加專注于渠道運營以及快速起量。對于快速變化的電商渠道而言,這是生存與否的關鍵。
由于線上渠道賬期更短,電商型品牌往往有比傳統品牌更強的營運能力,存貨周轉率要顯著好于后者。好想你此前主要通過商超渠道進行銷售,2016年存貨周轉率僅為1.85,收購百草味一年多之后的2017年、2018年,存貨周轉率快速上升到2.55、2.99。
2016~2019年主要休閑食品品牌存貨周轉率比較
此外很重要一點在于,堅果本身的低用戶教育成本。“傳統食品領域,人們對吃的本能是很慎重。”在小黃象創始人王毅看來,原材料檢驗是食品當中最大的痛點,而這會導致成本變得很難控制。
當然,拼多多堅果經銷商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產品的差異化定位。沒有高大上的包裝,沒有品牌溢價,更多是用散單的方式售賣,以及取代過去線下層層經銷網絡。通過低價建立起的直連消費者流通渠道。換言之,前者做的堅果消費升級,而拼多多做的更多是線下零食攤販的線上化平替。
2011年以來的第一波休閑食品電商品牌,抓住的是全品類,尤其是基礎食品品類電商化的紅利。而在電商滲透率達到瓶頸期今天,更多是需要跳出傳統零食的產品語境,挖掘出適合以Z世代為代表的零食用戶新場景,尋找細分品類的品牌機會。對于食品新品牌來說, 被定義成“休閑”并非好事,因為這意味著低頻次,以及高可替代性。
每日堅果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三只松鼠僅這一個單品2019年度銷售額便已超過10億。堅果本身強囤貨屬性,一、四季度是銷售旺季,二三開始轉淡,如何轉低頻為高頻、發掘休閑之外的新場景是非常重要的,但說服味蕾的關鍵不止是價格,其核心在于“健康化的代餐方向”。
以此為前提,我們認為休閑食品品牌分為三個階段:
1.0 階段、基礎型零食,滿足基礎味蕾體驗需要,定義零食品類;
2.0 階段、渠道型零食,為渠道而生,重渠道營銷,遠離消費者,輕產品研發投入;
3.0 階段,內容型零食,針對垂直場景,將零食與內容相結合,服務細分人群;
休閑食品品類創新包括三類比較典型的方向:一類是場景型零食,如每日堅果、口袋三明治、女友禮包、嬰兒零食等;一類為新型調味零食;藤椒瓜子、咖啡味旺旺等;一類為功能型零食;如人造肉零食、每日黑巧、低糖/低脂零食、代餐蛋白棒/餅干/奶昔等。
品類的多樣性是不可逆的過程,這會促使越來越多的非堅果品類新品牌崛起。根據企查查數據,2020年1月至4月期間,中國休閑食品相關的企業注冊量為9928家,其中4月份注冊量最多,達4723家,環比上漲63.9%。相比去年,今年1月至4月休閑食品相關企業注冊量同比上漲30.7%。
事實上,資本也在推動這一進程發展。2020年以來尤其是疫情后期,受消費投資熱帶動,包括王飽飽、A1零食實驗室、食族人、小黃象等食品品牌先后獲得融資。除了對爆款單品的打磨完,今年以來的多數融資均在B輪以前,并且普遍有著不低的估值。
2020年以來主要食品品牌融資事件
總結
對于多數食品品牌來說,淘系仍是打新的首選。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 一是淘系擁有區別于京東、拼多多的完整零售生態,而這有機會幫助品牌獲得進入全渠道流通的機會;
? 二是淘系本身有電商深度用戶基礎,這對于品牌來說,單客價值想象空間更足;
? 三是拼多多仍有大量主打低價格的商品,生態并不完善。
但隨著淘系用戶規模增速逐漸放緩,頭部品牌正在通過現有優勢瓜分大多數流量,新品牌越來越難脫穎而出。而以拼多多為代表的電商新渠道,當前正處于平臺品牌建設期,拼品牌的誕生始于渠道用戶紅利,終于供應鏈資源。
正如電商紅利誕生了百億級的三只松鼠,傳統渠道誕生了百億級的鹽津鋪子,在互聯網新渠道,十億級的單品大類食品新品牌正在成長當中。以拼多多為代表的電商用戶紅利,會成長出一批新的渠道型品牌,并有機會向頭部品牌靠攏,在多電商渠道以及線下經銷體系內占得一席之地。
(來源:36氪 楊亞飛 36氪實習生鄭媛、周姝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