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1.通過剪標與培育新品牌,海瀾之家解決了部分庫存壓力;
2.對標無印良品的海瀾優選暫無起色;
3.擴店可以消化存貨,如果門店增速放緩,庫存壓力可能進一步加劇。
“一年逛兩次海瀾之家,一次去買,一次去退。”伴隨海瀾之家多年的這句玩笑話,似乎并不成立。
從營收來看,海瀾之家2019年營收同增15.09%至219.7億元,實現凈利潤32.1億元,成為繼安踏之后,第二個營收超過了200億元的中國服裝企業。
2019年,公司旗下各類品牌的總銷售超過了1.6億件,以4.7%的市占率位列中國男裝行業榜首,連續 6 年市場占有率第一。
但和成績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始終圍繞的高庫存問題。海瀾之家2019年財報顯示,其庫存積壓已經達到了90億元,總資產占比43%,存貨周轉天數為250天。
受此影響,截至六月底,海瀾之家股價跌到了上市以來的最低點。進入七月以來,雖然股價有所反彈,但較2018年的最高點跌幅仍超過54%。
在疫情沖擊零售業,服飾品牌紛紛靠打折銷售來維持收支平衡之際,承受高庫存壓力的海瀾之家,至今仍未做出打折舉動。
剪標處理,解決庫存的另類捷徑
庫存一直是多數服裝企業頭疼的問題,處理的太過分容易損傷品牌價值,不處理又極易造成企業虧損。
海瀾之家的存貨規模龐大,目前沒有爆發經營危機,與其采取的“上游賒銷貨品+下游財務加盟”的合作模式有關。
公司下游門店分為直營店和加盟店,其中加盟店占比90%。加盟商只負責出錢開店,海瀾之家代運營,商品的所有權在海瀾之家手里,加盟商和加盟門店無需承擔存貨風險。
在與上游供應商之間的合作中,雙方采用了“賒購+可退貨”采購模式。公司在采購時可先拿貨銷售,后再逐月結款,保證了公司現金流健康;采購合同則以可退貨為主,不可退貨為輔,能分流庫存風險。
這種共擔風險的合作模式,是海瀾之家用1.15倍加價率換來的。合作中,供應商可實現約13%的毛利,盈利水平高于同業的10%,加之海瀾之家采購規模巨大、穩定,供應商的合作意愿較強。
從2019年財報來看,90億的庫存中,除去6億的原輔材料和職業裝存貨,剩下的84億存貨里有46億是可以退貨的。
供應商無需承擔退貨風險,而是在收到的退貨后,轉手將這些剪標產品轉到市面上,交由大量小微賣家解決。
憑借“中國第一男裝品牌”的廣告效應,剪標品在市面上非常暢銷,甚至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海瀾之家剪標產品生態鏈,順便將品牌推進了大量低端市場。
對于那些更加“頑固”的庫存,海瀾之家也有捷徑可走。
“海一家”是海瀾之家為專門處理過季服裝成立的子品牌,1-2年內不可退的滯銷庫存,一部分可以丟給這個品牌去進行剪標打折處理。
供應商和子品牌前后護航,既保護了海瀾之家的品牌形象和價值,也解決了部分庫存壓力。
存貨高企的問題已經困擾海瀾之家多年,目前的存貨賬面也是多年累積下來的。2015年公司庫存最高值達95.8億元,經過五年時間,在保持營收穩定增長的情況下,庫存維持不增,已經算是不錯的成績。
海瀾優選的迷茫
借助生產外包和門店加盟的“輕資產運營模式”,以及自己的品牌影響力,海瀾之家將所有資源鏈接實現高效運轉,業績也實現持續增長。
2014-2019年,公司營收復合增長率6.22%,凈資產收益率保持23%以上,始終位于同業前列。
長期建立的信用體系和規模效應形成的模式壁壘,也讓競爭對手難以復制,連續六年市占率位列中國男裝行業榜首。
龐大的加盟體系和獨特的運營模式,使海瀾之家成為資本眼里的香餑餑。
2018年,騰訊以25億元入股海瀾之家,并共同設立100億元產業投資基金,打造出一個對標無印良品的家居品牌“海瀾優選生活館”。
這是海瀾之家戰略轉型的一次大膽嘗試。
然而,公司以往的經驗和成功反而成了海瀾優選的桎梏。
一方面,原有的代工生產模式,依靠廉價勞動力和原料,導致各類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另一方面,設計上借鑒無印良品,缺少獨特元素,產品風格走向混亂。
在講究性價比的品質生活浪潮面前,海瀾優選的“定價僅三分之一的無印良品”概念,似乎還沒有被市場接受。
從公開的財報內容來看,關于海瀾優選的內容少之又少:
2018年財報中,僅在“主要子公司及參股公司經營狀況”一節提到,上半年虧損960.78萬元;
2019年財報中,未披露海瀾優選具體營收數據,和“OVV”、“男生女生”等子品牌一起歸于“其他”科目中,共計實現營收11.04億元,僅占總營收5%。
一個定位“大眾性價比男裝”的品牌,想發展成為一個全品類品牌并不容易。品牌培育時間一般需要3~5年,且前期推廣費用較大,品牌后續發展仍然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能否培育成功具有不確定性。
創立之初,海瀾集團總裁周立宸表示要“每月上新商品超過100款、在2018年底之前做到20家門店”。這樣的上新頻率和數量都遠低于要對標的無印良品和ZARA HOME。
門店數量上,截至2020年7月,海瀾優選已在全國開設103家門店(根據官網門店統計),但在家居市場仍未激起水花,大部分人至今仍不知道這個品牌。
海瀾優選 圖片來源:網絡
海瀾之家的成長邏輯
新品牌培育需要時間,門店數量卻在短時間內以飛快速度上升。
從2002年海瀾之家第一家門店在南京開業,其門店就像觸角一般在全國快速蔓延,并以下沉市場包圍中心城市的路線,迅速占領全國市場。
海瀾之家的想法很簡單,先在三四線城市通過渠道下沉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的放量,并依托品牌之力在地緣優勢上和電商男裝搶占市場。然后再進軍一二線城市的購物中心,利用直營店打造品牌形象。
因此,公司降低加盟商準入門檻吸引投資,同時,打造出“千店一面”的標準化管理方式,加速門店復制速度,實現快速擴張。
截止2019年末,線下門店遍布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覆蓋80%以上的縣、市,旗下所有品牌的門店總數達到7254家,加盟店占比維持在90%以上。
海瀾之家通過這種方式,真正成為了深入人心的“男人的衣柜”。
2017年起,海瀾之家又開始加碼發力海外市場,先后進駐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已擁有56家海外門店。
目前,公司品牌正在開拓日本、韓國等市場,試圖將品牌影響力從東南亞輻射亞洲多國。
瘋狂擴店或是開拓海外市場,或都藏著海瀾之家對自身庫存的擔憂。擴店可以用來消化存貨,如果門店增長速度放緩,公司庫存壓力可能進一步加劇。
海瀾之家的新故事,也許不在于擴張,而是回歸到存量門店本身,只有在門店精細化運營,才能拿出更具說服力的成績。
線上渠道方面,在騰訊下注之前,海瀾之家的電商業務一直發展遲緩,遠不及優衣庫、駱駝等品牌,一度被擔心是否會在電商時代掉隊。
盡管已經入駐天貓、京東等傳統電商平臺、社交電商平臺及短視頻平臺,但海瀾之家似乎更關注其新零售布局。
公司先是在2017年全面推出新零售“智慧門店”。隨后,又入駐美團外賣,積極推進線上下單、就近門店發貨的O2O模式,不過實際效果并未在年報中披露。
截至2018年,海瀾之家已有近3500家門店支持“線上下單、就近發貨”的全渠道零售系統,線上會員總數達到1384萬人;2019年全年線上實現營業收入13.25億元,同增15.12%,收入占比穩步提升。
寫在最后
2002年,海瀾之家創始人周建平在日本考察中,被優衣庫的運營模式所吸引,趁著優衣庫還未進入中國,周建平將優衣庫的“自選購買方式”帶入海瀾之家。
隨后十余年,海瀾之家跑馬圈地,成為行業龍頭。
但是不管什么樣的經營方式,都存在利弊,公司引以為豪的“海瀾之家”模式也正在遭遇瓶頸。面對市場上越來越多的質疑,如何降低庫存風險,提高產品原創設計,或許是海瀾之家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畢竟,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想靠高庫存繼續保持品牌名氣。
(來源:億歐 張凱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