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心得(第二百一十九集)羅國正(2021年2月)
2962、清朝畫家王原祈是王時敏孫,家學淵源深厚。康熙進士。生活無憂,士途順暢。由知縣擢給事中,改翰林供奉內朝廷,又以畫供奉內廷,**名畫,擢升侍講學士,轉傳讀學士,直南書房,充《佩文齋書畫譜》篡輯官。他與王時敏、王鑒、王翚并稱“四王”。平穩上升,在充滿文化藝術優雅的生活和氛圍中渡過一生,并得高壽。這是非常明顯有多代前輩的文化、物質的積累在書香世家的蔭庇、培育下成才,加上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份符合自己志趣,可以發揮才能的高層次單位工作,然后成為人物的例子。這也是不少文化人所渴求的工作、生活狀態。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不像很多人物雖成功,但有傷痕累累的感覺,同時也伴隨著精彩的故事。王原祈的美學觀點,值得大家借鑒、學習。現摘要如下:1、學古“須以神遇,不以跡求”,“得其意而師之”。“筆墨一道,同乎性情,非高曠中有真摯,則性情終不出也。”“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我手之外。”2、學好古人后,則“一變而為本家體”。3、“作畫先定體勢。后加點染,俱要以氣行乎其間”。4、作畫應“安閑恬適,掃盡俗腸”。莫“利名心急,惟取悅人”,這樣會“意味索然”,成“俗筆”。5、“畫法與詩文相通”,應有“書卷氣”。6、“意在筆先,為畫中要決”。7、“聲音一道,未嘗不與畫通”。8、“山水蒼茫之變化”,“取其神與意”。9、“但得意、得氣、得機、則無美不臻矣”。“作畫以理、氣、趣兼到為重,非是三者,不入精、妙、神、逸之品”。10、“高卑定位而機趣生,皴染合宜而精神現”。11、“用筆忌滑,忌軟、忌硬、忌重而滯,忌率而混、忌明凈而膩,忌從雜而亂。又不可有意著好筆,有意去累筆”。12、“要由淡入濃,磊落者存之,甜俗者刪之。纖弱者足之,板重者破之”。“下筆時在著意不著意間”。達到“氣韻生動”。13、“剛健中含婀娜”,“不事粉飾而神彩出焉,不務矜奇而精神注焉”。14、“以天地為師”,“有真山水,可以見其筆墨”,“渾樸中有超脫”。王原祈的美學思想是主張在繼承中創新。繼承主要在“神遇”、“得其意”、“同乎性情”上。在博學古人后創新,“一變而為本家體”。認為琴、棋、詩、書、畫的道理是相通的,認識到審美通感的存在。他把繪畫的布局和皴染的技法,上升到藝術精神時,感悟到古人也是以自然為師。他的美學理念是屬于傳統的一套。他以繪畫的方式,認識、領悟世界。長期以來的情況可以這樣來表達:學習以前的主體制作客體的技術,自己又成為新的主體去制作客體。有的技術還差過以前的主體,有的稍稍改進,略優于以前的主體,制造出有一點新意的客體。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地發展而來。努力地、緩緩地前進著。但畢竟是在發展。懂得制作技術,優秀兼幸運者,生存得比較舒適,有很多人羨慕,不優秀者,或掌握不到技術的,生存艱難。有的人,樂于制造,陶醉在其中。有的為生活而制造,迫不得已。有的因精神無聊孤獨,玩玩制作來轉移心中的空虛。我想到這里,既感到生命之偉大,又覺得實屬無奈、悲涼、可憐。但歷史不會僅僅是以量的推進,還會以質的方式躍進。繪畫領域,也不會例外,素描、油畫、抽象畫、攝影、**、電視、頓悟畫等等,各種思潮的影響,工業大生產,繁榮的商品經濟,不斷的科技進步,交通高速發展,航天事業的發展,先進計算機驚人的運算速度,等等等等,都給人們帶來全新的視野,提供了更多的手段認識、把握世界,也讓畫家有更多渠道、方式理解、創作畫幅,優秀的畫家將站在更新更高的層次上,繪出更美麗、更動人的圖畫。2963、廖燕是清朝戲曲家、廣東曲江人。他提出了“憤氣”的美學命題,很有意思。他說:“吾以為山水者,天地之憤氣所結撰而成者也。天地未解,此氣嘗蘊于中,迨蘊蓄既久,一旦奮迅而發,似非尋常小器足以當之,必極天下之岳峙潮回海涵地負之觀,而后得以盡其怪奇焉”。“憤氣者,又天地之才也”。他又說:“凡事做到慷慨淋漓激宕盡情處,便是天地間第一篇絕妙文字”。“借彼物理,抒我心胸。即物而物在,即物而我之性情俱在,然則物非物也,一我之性情變化而成者也。”他還說:“園莫大于天地,畫莫妙于造物”,“未造物之先,物有其意,既造物之后,物有其形,則意也者,豈非為萬物之始,而亦圖畫之所從出者歟”?“癡以意為園,無異以天地為園,豈僅圖畫之觀云乎哉?雖然,天下事亦得其意已耳。”廖燕的美學思想是繼承和發揚了楚騷文化,尤其注重“移情”的理念,崇尚激情、壯美,以此借物抒懷,用擬人化的自然手法,以意觀物,將審美的意象變為審美對象。他強調對藝術的觀照,應進入對大自然的觀照中才獲得更大的審美意識,通過這樣的長期的大量蘊蓄后,進入質的飛躍,形成磅礴的“憤氣”,這樣噴射而出的作品,既大氣絕妙,又確證創作主體的奇才。簡約說,即廖燕在藝術上主張“厚積猛發”,而不是“厚積薄發”。2964、清朝文學家賀裳認為:“‘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理原不足以礙詩以妙,……故必理與辭相輔而行,乃為善耳,非理可盡廢也。”他又說:“‘斫取青光寫《楚詞》,膩香春粉黑離離。無情有恨何人見,靄壓煙啼’處見。蓋因竹枝欹邪厭浥于煙霧中,有似于啼,故曰‘無情有恨’,此可以形象會,不當以義理求者也。”他主張:“從來文章必有所自能者,技成而善化轍跡耳。故細心以觀,雖韓、柳之文,李、杜之詩,未嘗無本。”賀裳的文學審美觀注重“情與景會”,絕大多數的優秀文學作品都有這樣的特點。他強調辭與理并行,重在形象方面的審美意識,反對重義理不重形象的做法。要善于吸取傳統已取得的成就,才能創作出有自己個性的作品。總的來說,他是主張:情、景、技、理相結合的文學審美理念。我認為,現實里已反復證明,無情不成藝術,學習技法,也或多或少吸收了內容,反之,學習內容也自然學習到技法,只是學習時的側重點不同。技法和內容是不可絕對分開的,兩者是有機統一的。優秀的藝術作品,自然有其內在的道理,這道理常是表現為含蓄的、藝術的、轉彎的、美學的,而不是象數、理、邏輯,抽象地表述。2965、清朝戲曲作家洪昇提出“義取崇雅,情在寫真”。“紀風俗,頌熙皞”、“ 垂戒來世”。他在《長生殿》劇本創作和對《牡丹亭》看法上自述:“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搜塊靈根”“ 掀翻情窟”。“不律為真宰,撰精魂而通變之。”“從來傳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揚”。同時,他認為審美感情不能脫離根本的“子虛烏有,動寫情詞贈答”。他反對“御筵歌唱”、“點綴升平”類作品。欣賞:“漁樵耕牧、嬉游士貨郎村伎,花擔秧歌”類作品。也對少數民族的異域風情表示贊賞。創作要求避免情節落俗套,并要“審音協律、無一字不慎”,給人以美感。洪昇從戲曲的角度,講出了他以“情真”為重點的對真、善、美的理解,并按這理解作為理念,使戲曲不落俗套,還須一絲不茍地逐項爭取做到完美。這樣,藝術品就誕生。洪昇的思路和思維結構,大致與他的戲曲前輩相同。2966、孔尚任是孔子六十四世孫,清初戲曲作家。康熙巡曲阜時,他應召講經,得賞識。曾任國子監博士、戶部員外郎。成名作有《桃花扇》。他的美學心得不少,主要有如下:1、主張詩要:“真、新、雅、清、趣”,反對“平熟無味之意,含糊不了之辭”。“夫所謂詩者,欲得性情之正,一有委曲徇俗之意,其大旨已失。”“淚是真淚,哭是真哭,何患無真詩乎?”“予嘗論詩有二道:曰工,曰佳。工者多出苦吟,佳者多由快詠。”作詩“不可有利心,亦不可有名心”,“名心盛,則欲人人盡說好。至欲人人盡說好,而謂有真是非者,吾不信也。”2、“繪事雖細技,亦必遠游而后成;文章道德,豈杜門逐客所能冥悟乎?”3、“蓋山川風土者,詩人性情之根柢也,得其云霞則靈,得其泉脈則秀,得其岡陵則厚,得其林莽煙火則健。凡人不為詩則已。若為之,必有一得。”4、孔尚任認為,歷史劇創作:“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于兒女鐘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可比。”5、“劇名《桃花扇》,則桃花扇譬則珠也,作《桃花扇》之筆譬則龍也,穿云入霧,或正或側,而龍睛龍爪總不離珠,觀者當用巨眼。”6、“排場有起伏轉折,俱獨解境界,突如其來。倏然而去,令觀者不能預擬其局面。”7、“離合之情,興亡之感,融洽一處,細細歸結,最散最整,最幻最實,最曲迂最直截。”8、“設科之嬉笑怒罵,如白描人物,須眉畢現,引人入勝者,全借乎此。今俱為界出,其面目精神,跳躍紙上,勃勃欲生,況加以優孟摹擬乎。”9、“說白則抑揚鏗鏘,語句整練,設科打諢,俱有別趣。”10、“詞曲皆非浪填,凡胸中情不可說,眼前景不能見者,則借詞曲以詠之。”從上所述看,我想到了人生美學和藝術美學兩方面的內容。一、一個精神偉人的思想體系一旦誕生,在相當長時間內,很難有人能超越。不要說普通的人,就算是他的學生、徒弟,他的后代也難以產生一個超越他的人。這已是反復被歷史所證明的事實。二、精神偉人的學生、徒弟,他的后代,必定會出現在文化層面上的優秀人才、有建樹者。這也是被歷史事實反復證明的。三、這也說明了一個具有原創性的精神體系的產生多么的不容易。四、孔尚任作為孔子的六十四代孫,明顯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并有杰出的表現,應召講經,頗受康熙賞識就是有力例證。他對祖先思想的繼承,也在他的美學思想上有一定的反映。五、從目前我掌握的資料來看,孔尚任的美學思想集中表現在文學藝術上,分為三個方面:詩歌、劇作、繪畫。他強調主體美的感受,以表達“真性情”。六、他重視現實生活和自然風光對文學藝術家的熏陶和啟發,提倡用求實的精神進行歷史劇創作,并加入適當的“點染”,其中藝術加工是必不可少。他反復強調故事情節須圍繞主題來展開,務必要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作品要有創新精神,不要落入俗套。這些都可以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來實現細致的刻劃,體現出戲劇性和語言的音樂性等。(待續)(本集責任編輯:嚴建中 詹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