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奈雪的茶(以下簡稱“奈雪”)順利登陸港交所,從喜茶手里成功搶下“新茶飲第一股”名號。此前,奈雪提前一天結束了招股,最終認購額超過2200億港元,超額認購超430倍。但是和認購時大受歡迎的場面截然不同的是,奈雪上市首日就遭遇破發,30日開盤后每股報18.86港元,發行價為 19.8港元/股,跌幅一度超過15%。市值跌破300億港元。
奈雪上市首日破發的事實,表明資本市場對“新茶飲”的概念還沒有完全接受,同時也暴露出奈雪的諸多問題。
奈雪“搶跑”喜茶上市,彎道超車成“翻車現場”
作為高端現制茶飲賽道的兩大玩家,奈雪與喜茶之間的競爭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2018年11月,奈雪創始人彭心在朋友圈發出長文,直指喜茶抄襲奈雪旗下產品,隨后喜茶創始人聶云宸回復彭心不懂“抄襲”與“創新”的差異,彭心則直言喜茶產品“味道不行”。這一場朋友圈的互撕,也引來了其他友商的圍觀。
在融資方面,奈雪的招股書顯示,其在2017年至2020年間共完成五輪近13億元融資。僅僅是在2020年一年間,奈雪就分別獲得了來自深創投、弘暉資本和太盟投資集團(PAG)的2億元人民幣、500萬美元和1億美元投資。
至于喜茶,媒體公開報道顯示其累計獲得了四輪融資,歷史投資方包括IDG資本、樂百氏創始人何伯權、美團龍珠、黑蟻資本、騰訊投資、紅杉中國、高瓴資本和蔻圖資本等。并且據媒體報道,在奈雪上市前夕,喜茶在老股東的最新一輪融資下,估值已經高達600億。
本來奈雪比喜茶搶先一步登陸二級市場,為的是能享受到“新茶飲第一股”帶來的資本紅利,從而實現對喜茶的彎道超車,但奈雪上市首日的表現則已經把“彎道超車”生生變成了“翻車現場”。
執著于“第三空間”,租金、員工成本高企
灼識咨詢報告顯示,按2020年零售消費總值計,奈雪的茶在中國高端現制茶飲店市場中為第二大茶飲店品牌,市場份額為18.9%,僅次于市場份額為27.7%的喜茶。但是與不斷獲得資本認可的喜茶相比,奈雪卻正在經歷大店模式發展下的轉型困局。
從一開始奈雪就想講一個星巴克式的故事——新式茶飲店不只是向消費者提供一種簡單的飲品,更能夠成為年輕人新的社交生活方式。因此,奈雪力圖將線下門店營造出休閑互動的空間氛圍,希望能打造出類似星巴克的“第三空間”。
但是在這個目標下,奈雪就必須走上大店模式。為此,奈雪的標準店面積普遍超過200平米,而且店內設置有大量的用餐區以及產品展示區。并且在奈雪獨創的“茶飲+軟歐包”的產品模式下,奈雪的不少門店還需要為烘焙業務承擔更多的租金和員工成本。
有媒體估算,奈雪一線城市單店租金加上人工成本一年超過350萬,而門店面積普遍不超過100平米且員工數量更少的喜茶,則只有250萬左右。
換言之,一線城市奈雪的單店租金、員工成本每年就要比喜茶的高出近100萬。而從奈雪招股書中也能夠看到,在2018年到2020年間,門店租金平均占到其總營收的11%,而員工成本則是超過了30%。
運營成本失控,盈利被蜜雪冰城秒殺
在奈雪打造“第三空間”的差異化策略下,門店租金和人工成本的負擔幾乎無法避免,但是還可以通過規模化擴張來實現在原材料采購上的成本降低。
例如從2012年就開始搭建自有工廠和供應鏈體系的蜜雪冰城,憑借全國近20000家門店的巨大采購量,與最源頭的茶農、果農建立了長期的深度合作,始終能夠以極低的價格獲取原材料。
據業內人士透露,蜜雪冰城的原材料采購價格能夠比競品低20%,這也是為什么被稱作“奶茶屆拼多多”的蜜雪冰城,即便產品價格不超過10元,也能夠在2019年實現65億營收、8億凈利潤的主要原因。
但是奈雪的門店擴張還未形成一定規模。據奈雪招股書顯示,2018年到2020年奈雪門店數量分別為155家、327家和491家,門店擴張速度明顯放緩,截至當前奈雪總共擁有562家門店,而喜茶的門店數量早已超過了800家。
奈雪在原材料采購上未能獲得更多議價權,也直接導致從2018年開始,材料成本在其營收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35%以上。綜合來看,僅租金、員工和材料采購三項成本的總和,在奈雪營收中的占比就達到了近八成。在如此高的運營成本之下,雖然奈雪仍然與喜茶同處高端現制茶飲品牌第一梯隊,但是盈利能力卻實實在在地被蜜雪冰城碾壓。
招股書顯示,奈雪2018年至2020年的營收分別為10.87億元、25.02億元及30.57億元。在利潤方面,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奈雪2020年經調整凈利潤達到了1664萬元,這與之前一版招股書中,奈雪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累計虧損1.37億元的數據顯示出了截然不同的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奈雪經調整后凈利潤實現了扭虧為盈,但招股書中還顯示奈雪在2020年因疫情原因享受到了約1.8億元的稅收免征。
“大店”改“小店”,奈雪正在“瑞幸化”
奈雪的盈利問題不只是成本控制的問題。
2018年到2020年,奈雪的同店利潤率一開始還能保持在25%左右,到2020年時卻驟降到了13.5%。門店雖然越開越多,利潤卻越來越少,這反映了奈雪正面臨客流量分流的問題。
另外,招股書數據顯示,2018年到2020年奈雪的外賣訂單占比分別為7.5%、17.3% 和31.9%,外賣訂單占比的不斷擴大,無疑與奈雪立志打造“第三空間”的故事漸行漸遠——奈雪承接的更多還是下午茶屬性的拼團消費和完全基于茶飲和軟歐包的產品消費,消費者對“第三空間”的感知和認可并沒有得到凸顯。
事實上,奈雪已經在嘗試擺脫大店模式了。
2020年底,奈雪開始推出第四類型——奈雪PRO。和標準店相比,奈雪PRO最明顯的差別就是取消了現場烘焙的面包廚房、歐包展示柜臺,改為由中央廚房統一配送。這一措施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員工數量和店鋪面積上大幅減少——平均13名店員較標準店平均21名店員的員工數量幾乎折半。店鋪面積也減小到了80-200平米之間。
另據媒體報道,奈雪PRO的點單流程數字化高達80%(掃碼點餐、小程序點餐等 ),支持線上線下多個渠道下單,支持用戶隨時隨地、快速、個性化點餐。此外,奈雪還開始賣起了茶包、伴手禮、汽水、咖啡等周邊產品。
有網友評論,奈雪PRO的經營模式感覺和瑞幸很像——這或許是原瑞幸咖啡CTO何剛入職奈雪擔任CTO后所帶來的變化。有意思的是,當前擴張乏力、盈利困難的奈雪和當初上市前拼命砸錢導致持續虧損的瑞幸也多少有些相似。
根據招股書,奈雪將在未來兩年內開設650家新門店,其中70%都被規劃為PRO門店。從這一變化來看,幾乎可以說奈雪已經將發展方向從最初的追求打造“第三空間”,轉為了經營效率更高的“瑞幸”模式,雖然這樣多少有些“違背初心”,但卻也是奈雪不得已的選擇。
不少媒體都曾報道過奈雪創始人彭心和趙林之間的愛情故事,但是帶著商業計劃書相親,并且最終合伙開“夫妻店”的故事多少有些戲劇化了。與之相比,奈雪想要打造“第三空間”的故事或許更加真實,可惜的是這個故事已經走到尾聲。
奈雪的成功上市,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自身輸血的問題,也對早期風投有所交代。但是正在逐漸“瑞幸化”的奈雪要想繼續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還需要通過解決盈利這一根本問題來自證能力。
對于正在快速發展的新式茶飲們來說,奈雪上市只是一個開始。估值600億的喜茶和估值200億的蜜雪冰城,也都還有角逐資本的機會。未來究竟是書寫新的商業傳奇,還是成為又一個資本故事,都需要新式茶飲們自己去經歷。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驚蟄研究所微信公眾號!
附件下載區: 鼠標左鍵單擊文件進行下載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