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與出版社合作要解決的四大問題
新階段下,社店之間的合作有幾個問題需要引起重視。第一,共贏問題;第二,分工合作問題;第三,選擇合作問題;第四,社店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考量問題。
分工、共贏 發展優勢資源
如果不能真正地實現共贏,書店做一兩年也許還有積極性,但是長此以往,書店必然不能堅持。因為,書店同樣需要生存與發展,在與一家出版社的業務合作上持久不贏利,那也是他們不愿堅持的。因此,出版社必須與書店達成共贏,并達成共識,只有這樣,社店合作才能有長遠發展的可能;也只有增強了書店的贏利能力,才能幫助書店強化生存和發展力,也只有中盤環節發展得更好才能反哺出版社。
出版社也需要在合作分工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和核心工作,在出版選題的源頭更切合市場和實際,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而書店為了增強自己的消化能力,同樣需要把分銷做足,把分銷做得更加高效和合理,把終端網絡建設齊全,出版社在終端營銷和信息服務等方面也同樣有自己的位置。
為了維系好市場的良性發展,出版社有責任去盡力規范好合作分工,針對不同的細分市場,有比較明確的分工思路,比如教材分銷分工、零售分銷分工、團購分銷分工等。
強強合作 注重雙重效益
在市場發展中,二八定律是一個普遍規律,出版資源符合二八定律,店社合作同樣符合二八定律。當年的求大、求全思路已經成了店社各自發展的障礙,必須要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近幾年,很多出版社在市場把握與資源整合中意識形成得較早,行動也較早。當年很多社的合作書店在全國可達幾千家,經過渠道整合與規范,出版社精心考察與選擇了優秀渠道資源,以此強化合作。雖然只選擇了當初的一部分渠道,但是業務規模不僅沒有下滑,反而保持了一定的增長率,店社業務更趨良性與互信。后來,還有出版社將渠道進行分級、分類,進行績效與風險信用評估,可以說,這些出版社在與書店合作的過程中,率先實行了選擇戰略。他們大膽地摒棄不合格的資源,深化與優勢資源的合作。這些出版社在這幾年業務的發展充分說明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可行的。
同樣,書店伙伴們也在對供貨商進行戰略評估,將供貨商分級、分類,將有限精力用到更適合深化發展的供貨商上面,取得了很好的業績。可以說,店社選擇是一種長期的市場行為,做好店社選擇關乎到發展與突破。
出版社與書店作為文化產業中的主要個體,追求效益是生存之本,是發展的前提。但是如何協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訴求比例,從更長遠上看,是個體能否走得更長、更遠的關鍵。這既是出版人的社會責任與心靈守望,也是出版人尋求發展的基石。
出版社的品牌和品位不單單是靠純粹的經濟效益產品堆積起來的,而是靠長期的品質積累起來的。書店同樣依賴的是品位與口碑,它們的長期發展也是靠那些有價值的圖書支撐的。因此,店社雙方在合作共贏的過程中都不能偏失了品牌與收益的任何一方。
但是這只是表面現象,因為,更多的時候,社會效益才是立身之本。而新時期的社店合作,同樣需要考慮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結合。共贏也好,分工合作也好,選擇性合作也好,所有一切的合作都需要在堅持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去尋找經濟效益。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